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党的十三大期间召开的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中国日报的一位男同志第一个拿起话筒,声音宏亮地提了两个问题。这对千百万电视机前的观众来讲似乎并没有什么特殊意义,而有一位美国人看后十分兴奋。第二天,她按捺不住内心的高兴与激动,告诉她的中国朋友们说:“他曾经是我的学生,我真为他感到骄傲。”这位美国人名叫朱迪·波伦鲍姆。1979年到1982年,当她还是位二十五六岁的年轻姑娘时,便来到中国,先后在新华社对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和中国日报社工作.去年9月,她又自费回到中国,为撰写一篇题为《中国新闻工作者的作用和新闻制作》的博士论文积累素材。并在北京广播学院从事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2.
我是《中国记者》的老读者了。自1990年毕业到企业做宣传报道干事起,便和贵刊结下了不解之缘。15个春秋里,或订阅、或零买,无论何种方式,我们每个月都会见面。15年来,我书柜里过期的杂志卖了一批又一批,而《中国记者》等新闻期刊占据的位置却始终没有动摇。15年来,她就像一位老师、一位好朋友,守候在我身边。她打开了我的眼界,让我看到了国内外新闻界的新动态;她丰富了我的知识,让我学到了许多前辈们的宝贵经验;她提高了我的业务能力,使我从一名基层通讯员,成长为一名专业新闻记者。我所取得的每一个成绩,不能没有《中国记者》编辑部各位老…  相似文献   

3.
《新闻三昧》由全国总工会主管、工人日报社主办,是面向全国发行的五大新闻期刊之一,兼中国企业报协会和中国工人报刊协会会刊。  相似文献   

4.
南方出版社1938年创办于广州。名义上是一个出版社,实际只是救亡日报社(以下简称“救报”)出版书与杂志《十日文萃》的一个工作部门。它在桂林时期,先在太平路12号,后随“救报”搬迁到21号那座小木楼,在楼上临街占据一个房间。我是1940年夏天到南方出版社工作的。当时肖聪是这部分工作的负责人,还有一位青年薛传谋协助他工作。因为薛传谋考上广西大学了,我去就是接替他的工作。南方出版社主要的工作是出版《十日文萃》。它是在夏衍领导  相似文献   

5.
翻开今年第七期《新闻战线》,《好党员刘衡》这个题目吸引了我,我一口气把它读完,心情非常激动。对于刘衡同志,我既陌生,也熟悉。说陌生,因为我没有见过她,同她没有过任何来往;但是我对她又是熟悉的,因为二十年来,我常听人们谈起她,大家说她“犟”、“死不承认自己是右派”、“太吃眼前亏”……逐渐地我对她产生了兴趣,有机会就要打听她的消息。当时人们在谈起她的时候,语气间没有憎恨却是同情,是呀,这么一个老党员。……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的,象刘衡同志这样坚决不承认的是少数,因此她吃的苦头也最大,作为一个女的,我也就特别同情她。后来听说刘衡同志的右派问题被改正了,我由衷地为她高兴,但是她后来又怎样了呢? 凡是刘衡同志写的文章我都读,我的好奇心变为亲切感,我对她产生敬意,从她身上受到  相似文献   

6.
《中国青年》杂志问世已经六十周年,她的历史,和我党一批著名先烈的革命业绩紧密相联。恽代英(1895—1931)是《中国青年》的创始人之一。1923年10月《中国青年》在上海创刊,第一任主编就是当时任团中央宣传部长的恽代英同志。作为早期革命青年运动的杰出领导者,代英同志用丰富的革命理论和实践经验,在《中国青年》上具体指导了当时的青年运动。他先后在《中国青年》上发表了一百多篇文章和三四十篇通讯,按照党的指示和青年团  相似文献   

7.
龚军辉读大学时,是我的学生。他那时就已经是位小有名气的青年诗人、小说作者,有才气,有热情,朋友广,做事执著。《期刊市场营销》是他沉淀十年的成果,是他在期刊出版社当编辑、做发行、抓广告、策划活动、推动刊社改革狠抓管理的人生轨迹,是他用心血浇灌的鲜花与果实!正如他专注于写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一样,《期刊市场营销》对中国期刊的当下性是有着深刻了解与领悟的。这种当下性表现于如下五个方面:第一,材料具  相似文献   

8.
2016年,我在内部印了《师友飞鸿》书信集,设法送了一部给其信也被收录的陆本瑞同志,没有想到竟然很快就收到他的回音,他还特地赠我他的大作《出版往事》.更令我想不到的是,其中还夹有我20多年前给他的一封短信的复印件!以他这样一位位高权重的老同志,能够一直保留我的信,着实让我激动了好一阵子,并且一下子拉近了我和他的距离.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本写给期刊人、编辑、记者看的书。做了十几年期刊编辑、记者的我,读她的时候感觉真好。这是迄今为止惟一一本“国产化”的、关于期刊策划的专著。书名是《期刊策划导论》,作者:李频。和李频的结缘在《女友》杂志。那是1993年,期刊界正在探讨这本仅用五年时间,月发行量就超过了100万的“《女友》现象”。那时的李频在河南从事报刊编辑工作,而作为获国内首届编辑学硕士学位的他,一直默默地在关注中国期刊的发展,也在积极研究着《女友》为什么能够迅速得到市场认可的外在原因和内在因素。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他专程来《女友》进行调研,一呆就是整整一个月,这段时间里,他积极参加杂志社编辑例会、业务座谈会,采访一线的编辑、记  相似文献   

10.
1998年,落叶缤纷的时节,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在工人日报社传开——老顾得了韬奋奖啦! 老顾就是工人日报检查组组长顾志武。他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淡泊名利,不苟言笑。他为何能获得这项荣誉呢? 灯下耕耘二十载 流水的时光悄然已逝,老顾也许没有想到,他竟与工人  相似文献   

11.
《赢未来》是家庭期刊集团于2010年6月正式创办的青年类期刊,目标读者为高年级大学生及初入职场的知性青年群体。受网络等新媒体冲击,青年类期刊(指《中国青年》、《大学生》、《黄金时代》等传统青年期刊品类)的整体环境并不看好,而且家庭期刊集团既没有创办青年类期刊的成功经验,也没有优势渠道资源。实际上,在前期论证过程中,该项目也一直争议不断,意见从来没有统一过。家庭期刊集团为何最终决定投资创办《赢未来》,其决策依据是什么,前景又会怎样?本文将带我们一窥究竟。  相似文献   

12.
在党的十三大期间召开的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中国日报的一位男同志第一个拿起话筒,声音宏亮地提了两个问题。这对千百万电视机前的观众来讲似乎并没有什么特殊意义,而有一位美国人看后十分兴奋。第二天,她按捺不住内心的高兴与激动,告诉她的中国朋友们说:“他曾经是我的学生,我真为他感到  相似文献   

13.
在省军区召开的新闻报道会上,我的一位好友突然提出要为我写一篇文章寄给《新闻与成才》。我当时没有给面子,直言谢绝:对不起,一是本人写别人可以,而别人写我总是感到不好意思。二是本人在军营搞新闻报道虽然已经15年了,可总是成绩欠佳,实在没有经验可传。今年7月份,当我看到《新闻与成才》第六期刊登的《“我与新闻与成才”征文启示》后,很是激动,心情难以平静。因为我与《新闻与成才》特别有缘,可以说,在我当兵的历史上,尤其在新闻报道之路上,是她扶我上马,送了一程又一程。如果我不参加这次征文,就有愧于她。1980年11月…  相似文献   

14.
三次激动     
三次激动于文国和朋友聊天,谈起参加新闻扶贫曾几次激动的事,这位做文字记者的朋友竟挺吃惊,他认为,既能“激动”,就可能出好作品,而且这“激动”更是搞好采访的情感积累,“说说吧!”于是,我就讲了起来。小煤窑业主和工人1996年5月15日,车子自毕节市出发...  相似文献   

15.
“我知道,我准备好了。我愿意忍受一切的痛苦,只望你放我进去。” 19世纪中叶,俄国文豪屠格涅夫在他的名作《门槛》中,写下了这句传世名言。 今天,中国一位身患绝症的新闻工作者,以其啼血的歌唱,将这句名言变成自己的生命箴言! 他,就是湖北日报社副社长、党委委员、《楚天都市报》总编辑杨卫平。 1996年以前,武汉市民似乎还很少有到报摊买报读报的习惯,是杨卫平和他的同事们的成功实践,改变着大武汉的文化消费习惯;湖北报业史上,还没有年递增数十万份的报纸,《楚天都市报》创刊不到4年,日发行量就接近百万份,广告营…  相似文献   

16.
抗战初期,1938年6月,我在汉口中国青年记者学会遇到一位笔名“老百姓”的青年,他原名徐师梁,江苏人,在汉口帮助朋友编《大众报》七日刊。他外表温文儒雅,但胸怀大志。他看到河南一带,自我军徐州突围之后,大军云集,而当地报纸奇缺,消息闭塞,就在7月份,毅然离汉北上。临别,我们问他:“你单身去前方,凭什么来办报?”他慨然回答:“我只带一支铁笔,一块钢板足矣!”他进入中原战场,初在当地游击队中奔走,然后找到同伴三人,即开始编辑发行油印的《大众报》,从印几百份开始,逐步发行推销,最多时竟达到一万份左右,这真是战时力、油印报的一大奇迹! 这位“老百姓”记者,不仅精通编辑、采访业务,  相似文献   

17.
《新闻出版交流》在出版类期刊中应该算是创办较早的,但我知道这本刊物,却已是她创刊后的第3年——1994年了。当时我在山西夏县的一所武警部队院校办学报,在资料室偶然见到这本杂志,才知道山西境内竟有两种编辑刊物,熟知的《编辑之友》外,还有一本《新闻出版交流》。粗粗一翻,竟被她那大气、新颖、活泼的版式所吸引,于是就把一篇稿子《编余随笔》寄了去。这篇稿子已寄上海《编辑学刊》,但两个多月未见回音。没想到不到半个月,便收到了《新闻出版交流》一位叫康宏的女编辑写来的一封信,在对拙稿给予肯定的评价后,谈了她的刊…  相似文献   

18.
《这个世界无须仰视——一个侏儒青年的奋斗之路》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一位残疾人作者王庭德的自传体纪实小说,记录其从出生到2004年23年间真实艰难的人生历程。 那是一个刚刚上班的早晨,有人敲门,请进后,看见一个“小孩”步履蹒跚地走来,他可能意识到了我的诧异,自报姓名王庭德,让座时,我发现他竟艰难地费了足足三分钟才坐到椅子上,接水杯也是十分地吃力。  相似文献   

19.
2000年10月份,我在工人日报社参加了“工人日报第十届优秀特约通讯员表彰大会”。老友新朋欢聚一堂,大家满载改革、创新的丰硕成果。向报社领导老师汇报,同时看到了工人日报社新班子、新人、新气象。而最大的收获是初识良师益友《新闻三昧》。颇有相见恨  相似文献   

20.
3月14日凌晨6点多钟,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电话里传来处长那因激动而有点颤抖的声音:“郁建兴教授牺牲了!”我一下子愣在了那里,竟一句话都没有说,就稀里糊涂地把电话挂了。过了好长时间才反应过来这不是在做梦,这才后悔刚才忘了问牺牲的原因了。好不容易等到上班时间图书馆开门,打开网络,《中国专家郁建兴车祸罹难》、《我核查专家罹难巴格达》等标题再次刺痛了我的眼睛。在他留下的最后的照片上,依然带着那惯有的微笑,可我感到自己的心在流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