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敬畏是一种态度,人类对万事万物有敬畏的态度,才会有所尊敬和崇拜。当代大学生应具备敬畏心理,形成对法律法规、学业、师长、社会生活和自我的敬畏心理。对大学生敬畏心理的教育,需要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正>生物学是自然科学六大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命的科学。敬畏生命、热爱科学方式是生物学基础教育工作者教书之道。敬畏自然,敬畏生灵,是善待自然最基本的立场。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类。作为生物教师,我们最应该敬畏自然和生灵。我们更应该让学生产生敬畏自然的意识。大自然是无私的、慷慨的,给予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物质。所以,我们  相似文献   

3.
在反思因人为因素引起的生态失衡,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的现象时,一些生态环保人士提出了人类要“敬畏自然”的朴素口号。目的是提醒人们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该尊重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以保护生态环境,力求减少人为的灾害,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然而,有人却对“敬畏自然”这一保护生态环境的朴素口号恣意曲解,他们说“敬畏自然”就是“反对以人为本”、“反科学”、“反人类”等等,以此歪曲、抵毁生态环保人士的本意。何祚庥院士在《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一文中说:“我们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时,奉行的应…  相似文献   

4.
上帝的小丑     
有一次,一位梦想家从沙漠来到伟大的舍里阿城;他的全部家当,就是身家的衣裳和手中的木棒。走在街上,他对眼前的殿堂、尖塔、宫殿,既敬畏又惊叹,舍里阿城好不富丽堂皇!他不时拉住行人,询问城市的情况,但他和行人彼此都听不懂对方的语言。  相似文献   

5.
学会敬畏     
尼采说:“上帝死了。”从此以后,世界的信仰开始崩溃。“五四”时期的青年们高喊:“打倒孔家店!”从此以后,中国的信仰开始动摇。当人类失去信仰的时候,人类就无所敬畏。当中国失去信仰的时候,中国就无所敬畏。不过,当尼采说“上帝死了”的时候,有人就说“人还活着”,人类仍然在信奉着自己的信仰;当五四青年喊出“打倒孔家店”不久,中国人又发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呐喊,“共产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可见,人类需要信仰,人类需要敬畏,信仰永存,敬畏永存。但敬畏不是天生的,它需要培育和养成。为了人世的幸福,人不能不“学会敬畏”。人应…  相似文献   

6.
敬畏     
<正>敬畏,是一种对事物敬重、畏惧的态度。一个人心存敬畏,就能按照自然规律和道德准则行事,追求和谐与真、善、美;一个人心无敬畏,则会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我们要敬畏自然、生命,它们是人类的家园;我们要敬畏法律、规则,它们是处事的准则;我们要敬畏真理、科学,它们是前进的动力;我们要敬畏历史、传统,它们是发展的根基;我们要敬畏亲情、友情,它们是心灵的慰藉;我们要敬畏理想、信仰,它们是精神的支柱;我们要敬畏美丽、崇高,它们是人生的向往;我们要敬畏真诚和善良等一切美  相似文献   

7.
前苏联作家特洛耶斯基的小说《白比姆黑耳朵》通过对一只小狗比姆的不幸遭遇的叙写,展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态伦理观,一种是敬畏生命的伦理观念,另一种则是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从而批判了以人为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倡导了敬畏生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8.
千百年来,人性善恶问题因没有考察人性情感之敬畏而最终成了无谓的探讨。敬畏是人性善恶的基础。敬畏的缺失是祸之首,恶之源。人要为善,必须有所敬畏;有所敬畏,就有所善举。弃恶扬善是社会有机整合的实现条件,也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之所以要敬畏自然,是因为自然是独立的,是一个整体有序的系统,它不是我们能够创造的;是因为自然是无限的,我们不能够完全掌握自然的规律,因而无法预知我们干预自然的后果。敬畏自然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类自身,为了人类能够更好、更长久地生存。既然人类自视为自然的“主人”,那就应当负起主人的责任,而不是对于自然为所欲为而不顾后果。敬畏自然,表明了人类的高贵和尊严。  相似文献   

10.
世界森林面临严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人们的森林理性与情感的简单化,缺失敬畏森林的哲性观念.敬畏森林,是人类必要尊重自然选择与自然秩序的需要,是人类援用道德原则来感激森林恩惠的需要,对人类在新的自然生命境界中自觉保护森林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从有关历史遗风和宗教敬林特例的分析看,人们普遍生成敬畏森林的观念也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1.
正当我们为印度洋大海啸夺走了数万人的生命而惋惜、而奉献、而反思的时候,今年第一期的《环球》杂志竟然刊发了这样一篇文章《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在这篇文章中,著名科学家何祚庥说:“我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人要敬畏大自然’”。这篇文章说,从历史来讲,在人类发展的早期,人类对自然的抵御能力很有限,所以一些进步思想家强调人定胜天。而就我所知,我们人类的早期恰恰是敬畏大自然的。这在我们传说中有很多记载。像二郎神就是守护神,现在去九寨沟的路上有川主寺来敬奉。只是到了我们人类制造了工具,有了一些发明之后,才不知天高地…  相似文献   

12.
余丽 《保山师专学报》2000,19(4):8-9,20
世纪之末的盛夏,世人惊叹了,一座美仑美奂的世博园呈现在世人面前。惊叹之余,我们不能不冷静的思考:如今的人类是生活在怎样的一种环境中?人们渴望宁静美丽的生存环境。本文就世博会的举办谈谈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点认识。  相似文献   

13.
敬畏感作为一类复杂的情绪情感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了,随着人类社会的变迁,敬畏感的含义也在不断变化着,并且因文化的不同敬畏感的性质也有所不同,本文对伦理学、宗教学及心理学中有关敬畏感的研究进行了阐释,通过对不同领域敬畏感内涵的分析,进一步在心理学领域开展敬畏感的实证研究并探索其在教育等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上帝的小丑     
有一次,一位梦想家从沙漠来到伟大的舍里阿城。他的全部家当,就是身穿的衣裳和手中的一根木棒。走在街上,他对眼前的殿堂、尖塔、宫殿既敬畏又惊叹,舍里阿城好不富丽堂皇!他不时拉住行人,询问城市的情况,但他和行人彼此都听不懂对方的语言。时值中午,他在一家大饭店门前停下。饭店用金黄色的大理石砌成,人们从门口进进出出,无人阻拦。  相似文献   

15.
常怀敬畏之心,敬畏我们的岗位,敬畏我们的学生,敬畏我们的课堂,从而提升我们教书育人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以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责感染学生,以出色的教学成果赢得学生的好评,让教育变得更轻松,让学生变得更优秀。这样朴素而平凡的教师生活将变得更加充满活力和成就感,将变得更加充满快乐和智慧。  相似文献   

16.
欣赏与惊叹     
爱因斯坦说,求知欲是通往科学和真理的钥匙,一个人只要有一颗求知的心,就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探索钻研中去,直到他的眼睛完全闭上。我曾怀着一颗敬畏的心,瞻仰耸立于秘鲁安第斯山脉的马丘比丘古城,这奇妙的城堡就建在云端上!居于此,飘于空,深吸一口气,便能使人不由自主地感叹于世界无穷的奥秘,惊叹于自己的渺小!  相似文献   

17.
《课外阅读》2013,(3):69
<正>土耳其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一座三拱长方型建筑,教堂的圆顶高60米,相当于20层楼高,是世界有名的五大圆顶之一。你面对它,会惊叹1000多年前的人们何以能设计这么宏大的建筑,其结构之高超、艺术之精美、气氛之神秘,令人赞叹,充分反映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对天堂的神往,曾被评为世界十大最美的建筑之一。  相似文献   

18.
覃永恒 《湖南教育》2007,(9):16-16,29
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严春友的《敬畏自然》一文,有一些逻辑不够严密、表述不够清晰之处。第二段第一句:"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指第一段人类想要征  相似文献   

19.
吕钟波 《今日教育》2011,(12):46-47
细节中养成,让学生敬畏知识知识是人类进步的基石。学生成长过程是积累知识,也是掌握技能.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知识的积累绝非只是依靠课堂。班主任需要在细节中以敬畏成长之心引导学生敬畏知识.让他们收获“知识改变命运”的力量。  相似文献   

20.
敬畏心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修为,存在于人类社会普遍的道德生活中,关系个体人格品质的健全与发展,是态度、性格、习惯、兴趣、意志、行为等完善、进阶的前提和基础。道德学习的逻辑中心就是敬畏之心的培养。如果敬畏心缺失,必然会导致各方面素质培养低效或无效。李建敏同志的文章由一则教学案例说开去,从六大领域深刻论述了心存敬畏与道德学习的密切关系:道德学习,必须心存敬畏;素养培育,道德与法治教师责任重大;立德树人,道德与法治教育任重道远。这都是广大教师必须面对的难题。李建敏同志认为,敬畏之心不能瞬间生成,只能慢慢渗透。他建议教师针对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合理方式,加强敬畏心的培养。文章主题突出、层次分明、理例结合、论证有力,是不可多得的一篇佳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