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从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与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关系入手,针对中学语文教学忽视古诗词教学的倾向,以我国的诗教传统和辉煌的诗词成就,论证重视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意义是弘扬民族文化的必须.又根据教材中古诗词的主要内容和形式,论证中学古诗词教学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理想情操和美育教育;有利于尽快提高学生语文成绩.  相似文献   

2.
菲律宾的民族起源和民族发展与东南亚和东亚民族发展有紧密的联系,但同时又显露出与这个区域其他民族文化的一定区别;与其他亚洲相邻的国家相比,菲律宾民族在发展中很大程度上受到欧洲和美洲殖民者文化的影响,但这些并没有深刻地影响到菲律宾民族的独具风格的文化的本质;不能否认宗教(如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因素在菲律宾民族形成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菲律宾人是民族文化融合的典型例子;必须注意到华人在菲律宾民族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现代菲律宾民族正在向形成一个统一民族的道路上逐渐推进。  相似文献   

3.
民族教育承担着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各民族的文化既存在共性,又有各自的特点和个性。这些文化或相互影响或相对独立,但都在以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这种社会文化背景必然在民族教育及其校园文化建设中反映出来,因此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既要注重共性,又要彰显个性,以提升学校应对社会经济变革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元代是我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之一,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地位,在教育方面实施既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的政策,又有利于维护本民族自尊的措施,体现了双化教育的特征,即既对学生进行汉族文化的教育,又对学生进行本民族文化的传授。此点在中央官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5.
陈寅恪自称“喜谈中古以降民族文化之史”。所谓“民族文化之史”,指的是古代各民族(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在文化史上的作用。陈氏在这个问题上有系统的看法,可以称之为“民族文化史观”。王国维是与陈氏齐名的现代杰出史学家。对于古代各民族在文化史上的作用,王氏亦曾提出系统的看法。王、陈二氏的“民族文化史观”是大同小异的,带有明显的互受启发的痕迹。王、陈二氏的“民族文化史观”包括下列几个层次: 他们既确认儒家的主体地位,又确认各少数民族的巨大作用,从而展示了我国古代文化史的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6.
在对布依族、仡佬族的调查中,民族民俗文化的汉化倾向是他们的共同特点.本文认为经济的发展,必然促进文化教育的发展,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从而壮大中华文化,这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但同时,人类的发展又是离不开多样性的.安顺作为贵州西部黄金旅游线上的明珠,其神奇的山水旅游地位极其重要.如何开发好现有的民族多样性文化,开展好地方民族风情旅游,是安顺经济腾飞的关键.因此,如何认识安顺市的民族文化交融,既保存现有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又促进经济的发展.这既是一个社会文化问题,也是一个经济发展的大问题,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一个学校的语文课程应该根据学校培养目标的差异而具有独特的个性.我们要培养的是热爱祖国、忠于民族、对民族的建设和发展有影响、有作为、有贡献的各民族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培养的是有民族情怀、社会担当、才能卓越、人文见长的"民族的精英,国家的栋梁",因此,我们的语文课程力求凸显民族文化的张力. 构建具有民族文化张力的语文课程,要通过语文课堂及语文活动来提高不同民族文化群体的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其既强化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同,自觉维护自身的文化传统,又尊重其他文化形态,了解、尊重不同族群文化.在这种语文课程中,我们要坚持一个理论,固化两种模式,利用三种资源.  相似文献   

8.
元上都的存在对蒙古族文化的独立性具有重要意义.上都位于蒙古族文化圈的南缘,其地理位置、自然条件所造就的生产生活方式,弥漫着浓郁的蒙古族文化气息;与其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生活所包含的民族文化因素对人的影响更为直接而深刻;上都的政治地位有利于使蒙古族文化成为这里的主导文化;巡幸上都的政治意图使蒙古族文化成为凝聚民族共识的桥梁与工具,客观上有利于民族成员在这里达成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与巩固.其他民族的成员来到这里感受、接触蒙古族文化,也有利于其主体文化地位的奠定并扩大其影响.  相似文献   

9.
动态生成的大学课堂既关注课前的预设又重视教学现场的即时运作,既重视教师的教又关注学生的学,既重视教学过程又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且更强调课堂的现实生成和直接生成.动态生成的大学课堂有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师生创造力的形成和发挥,有利于促进教师的内省和自律.  相似文献   

10.
广西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地方,千百年来,壮族、汉族、瑶族、苗族、侗族、毛南族等十二个世居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经过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选择,流传到今天的广西各民族文化,已经成为广西各民族的精神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等极具凝聚力和亲和力的载体,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如闻名遐迩的花山崖壁画、三江侗族的程阳风雨桥、瑶族的长鼓舞等,既别具特色又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在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11.
自从鸦片战争以来就发端的东西方文化交流方向的逆转 ,至今仍远远没有结束 ,在新世纪 ,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也包括文化的复兴。这种复兴不是简单的恢复过去 ,而是着眼于创造 ,增强综合国力是这种创造的根本动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是世界文化交流中最大的两股潮流 ,拒绝文化的互动传播与碰撞不是明智之举 ,全盘西化更不能保持世界文化的动态平衡。主流文化的引导、大众的文化需求、大众传媒的运作、西方大众文化、经济利益是影响我国目前大众文化建设最大的几种合力。这些合力的消长 ,都要受到我国综合国力增减的影响 ,从而左右着我国大众文化的形貌。  相似文献   

12.
苏联、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三个社会主义联邦制国家,以主要的民族区域为联邦主体,本意是要保证各民族的平等。但在实际上,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大小民族不平等、不同质民族不平等、事实上的民族裂痕为表面上的平等所掩饰等现象。分属不同文化,受不同大国影响,复杂的历史恩怨大大地弱化了联邦制下的各民族对同一国家的认知程度。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在国家结构上是联邦制,可在政治制度上却是高度集权的苏联模式,一党政治集权与一个民族的集权相结合更加强化了三国的内在离心力。三国的联邦制终结不是偶然的,而终结的方式则与各国民族关系的好坏相关。  相似文献   

13.
汉、藏、维吾尔族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跨文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结果表明:各民族大学生自我意识水平都较高,但还存在着种种民族差异,研究确证了化是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变量,具体包括民族化、宗教、教养方式、价值观和生态环境等因素。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内蒙古地区、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各少数民族的原始信仰,基本上属于萨满教。信仰山、水、火、日月星辰等自然物,也崇拜灵魂、祖先和困腾。我国古代南方众多的少数民族,他们各有自己的原始信仰和祭祀活动、宗教仪式。我国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和反映原始宗教的宗教节日、习俗、巫术、占卜以及禁忌等原始文化,由于国内各民族间的相互影响、交流、吸收和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原始宗教和文化。  相似文献   

15.
云南省贡山县丙中洛乡查腊自然村是一个多种宗教信仰并存的怒族社区。在这里,多种宗教长期并存,经历了一个从冲突到和睦共融的历史过程。而这一历史过程更是突出地展现了外来宗教在中国特定的政治文化背景下的“相尊相容性”。多种宗教长期并存构成了不同的文化类型,形成查腊社区的多元宗教文化。多元的宗教文化改变了这一民族社区的信仰状况,并影响着他们的日常生活。对多元宗教文化与民族社会之间的紧密关系进行探讨,总结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宗教文化已经被整合、嵌入整个民族文化体系之中,并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农耕仪式是农耕文化的一种具象反映,是人类在长期的农业生产生活中,融合各种文化、各类宗教为一体,逐步形成的耕作仪式,既是人类认识、改造、利用自然的忠实记录,又是农业文明的表现形式之一。现以甘肃省古浪县横梁乡路家台村四种农耕仪式作一解读,以期揭示农耕仪式中所蕴含的丰厚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民间长期流行着一种有别于儒释道三教的传统宗教,其核心就是对天地、鬼神的信仰.古人坚信正是无所不在的“神”,才使得他们的生活井然有序.先民心中的神是山岳湖海的精灵,是天堂地狱的主宰,是芸芸众生灵魂的皈依,是逢凶化吉的救星.昭通丰富多彩的民间信仰地名,反映了先民们的人生百态,记录了历史的沧桑巨变,不仅是研究宗教文化的珍贵史料,也是了解民族文化、风土人情的生动教材.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则是某一社团的各种信仰和生活实践的总和.语言只有浸透在文化语境中才能生存.不同文化之间虽然存在不可译性,但也存在意义相近的对应词.文章主要通过对英汉对应词的认识, 对照和分析了对应词与对应词之间、对应词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日本这个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吸取外国文化的优点,它既扬弃不利于本民族发展的“节点”,又与世界其他文化体系展开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在这种“扬弃”与“对话”中建构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质而传承至今。文化传统与教育的融合,使得日本教育的各教学理论中也呈现出中西融合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Different religions are treated in different ways in Norwegian sixth form textbooks. We carried out an exhaustive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chapters devoted to individual religions in textbooks for the Religion and Ethics course currently available in Norway, using rigorous indicators to code each word, image and question according to whether they were treated the religion as a set of ideas or a group of people. After adjusting for trends in the different kinds of data (word, image, question), we found that Buddhism and Christianity receive significantly more attention for their ideas than Hinduism, Islam and Judaism, which are treated more as people. This difference cannot be explained by the national syllabus or the particularities of the individual religions. The asymmetry also has implications for the pupils’ academic, moral and pedagogical agency for which teachers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compensat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