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儿童文学翻译的目标读者是儿童,译者应该用有别于成人心理的童心去鉴赏和体会原作,然后根据儿童心理、认知和审美等特点以及儿童读者的期待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
预制语块除了能存储信息,简化交流,还能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使用者的特定意图和心理期待。因此,通过探讨预制语块的心理表征对译者汉语新词翻译策略的影响,来实现在领会交际意图基础上真实再现原作精髓的跨文化交际目的,是十分必要且具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创造性叛逆”是特定文化、特定历史时期文学翻译的事实,它从描述性翻译研究的视角出发总结出文学翻译的一般规律。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阐释译者创造性叛逆存在的必然性。译者作为一名特殊读者,在期待视野的作用下理解原文,并和译文读者进行对话和交流后生产出译文,其中译者的主体性不容忽视,译者不可避免地对原作进行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4.
翻译策略与文化交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作者撷取中国近代翻译史以来的一些典型人物,分析了不同翻译策略的决定因素及社会效应,认为异化与归化不单纯为翻译的两种方法,它们还反映了社会文化背景、译者的意识形态、读者的接受心理和审美期待,并对文化交流和文化建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学光辉灿烂,但在世界上的影响很有限,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翻译问题,译本能不能被译语读者接受直接关系着原作的影响力.通过从关联理论的视角对《狼图腾》的英译本进行了评析,指出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把握住译入语读者的阅读期待,采用必要的翻译策略建立最佳关联,让读者顺利地领会原作意图,最终使原作在译入语环境中得以生存继而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翻译是跨语言文化的交际活动,与归化、异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果实,文化是语言的根系。译者须穿越语言表层现象透析深层文化内涵,使原作文化底蕴在译文中得到最大等值再现。中英文化在文化意象、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上有诸多碰撞,译者须深谙两种语言文化差异,采用归化策略变通原文缓解冲突,尽可能满足目标读者心理期待视野,实现文本功能动态对等;信息时代要求不同文化趋于融合,异化策略可以加速中西文化融合。  相似文献   

7.
接受美学视角下译者主体性主要体现在译者不仅是原作的读者、阐释者,而且是译文文学的创造者。通过对《虞美人》两个英译本的研究,发现文本意义的实现依赖于译者的前理解以及文本和译者之间的视域融合;译者在翻译中必须把握原作的精神,尊重原作者,考虑读者的存在,预测读者的接受能力和审美情趣,使得译作最大程度地展现原作的精神风貌,使译语读者能够欣赏到原作的美与情感。  相似文献   

8.
在翻译这个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译者在翻译的不同阶段承担了不同的角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翻译成败的关键,是联系不同文化、跨越语言障碍的纽带。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以读者的身份研读原作,又以作者的身份再现原作,译者的这种双重身份决定了译者的核心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9.
蒋丹 《海外英语》2022,(19):29-31
立足译者主体性视角,基于英汉双语平行语料库,运用文本分析工具,从主动性、受动性和为我性三个维度对《大唐狄公案》原作和译作进行对比分析,主要考察分析原作和译作的语言特征和文化回译策略。文章指出:译者在忠实原作的基础上,考虑到社会政治环境、读者和译入语的语言文化环境,主观介入较为明显,体现了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10.
译者主体性,作为翻译中最核心的客观存在,是集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辩证统一。译者主体性不仅体现在译者在对原作的理解、阐释和再创造,也反映在译者对译本、翻译策略和表达方式的选择以及对译作、译入语读者期待的影响上,总之译者主体性体现在翻译过程的始终,不受其它因素的制约。译者主体因素对译者的翻译实践产生不容忽视的深刻影响,应当被当做翻译研究和翻译批评中的决定因素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张飞鹏 《海外英语》2011,(7):200-201
拜伦的诗歌在世界文坛一直占有不可或缺的位置。文章从接受美学角度评析了其诗歌WhenWeTwoParted四个中译本所取得的美学效果。认为译者在翻译诗歌时应合理填补原作中的"空白"和"不确定性",并应努力使读者期待视野和译者文本视野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2.
从译者角度谈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一方面担任原作读者;另一方面担任译本的创造者的角色。身兼双重身份的译者在翻译时必定会受到其语言功底、价值观、翻译观等的影响,从而引起创造性叛逆。但这种创造性叛逆不能背离原作的精神风貌,损害原作的艺术价值,而应以译作与原作效果对等为前提,使译作神似于原作。  相似文献   

13.
作为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的可接受性强调以目标语、目标文化为基准,注重目标语读者对译文的接受程度。然而,鲜有学者研究译者与可接受性。但是译者也是读者,也存在不同的可接受性。该文将译者看作翻译过程中原作的第一读者和自己译文的第一读者,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不同译者在理解原作和翻译过程中会有不同的可接受性,提出译者的可接受性即在阅读和翻译过程中的取舍。并对可接受性差异产生的因素进行了进一步探讨,以期更好地研究译者这一翻译主体的行为。  相似文献   

14.
本文作者撷取中国近代翻译史以来的一些典型人物 ,分析了不同翻译策略的决定因素及社会效应 ,认为异化与归化不单纯为翻译的两种方法 ,它们还反映了社会文化背景、译者的意识形态、读者的接受心理和审美期待 ,并对文化交流和文化建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栋飏 《海外英语》2013,(9X):145-147
在接受美学看来,文本具有意义未定性,读者具有期待视野,作品的意义是读者从文本中发掘出来的。该文选取明清小品集《幽梦影》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关注译者作为原作读者和译文作者的双重身份,运用接受美学最重要的两个概念——"期待视野"和"空白",分析林语堂如何在译文中再现原语文本的三个层面(笔墨层,结构层,意蕴层)之美。  相似文献   

16.
《离婚》一文中,大量使用绍兴方言、詈语,用话语展现人物性格。译者在翻译时,如何处理语言、社会特征以及融于原文语言中的情感?研究姚莘农与斯诺、杨宪益与戴乃迭、威廉·莱尔、蓝诗玲等的译本,在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中的"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框架下,从译者对原作及原作者的意图、对真理或事实的忠诚、对原语文化的尊重等方面进行考察,期待了解这些译者在处理同一文本时不同的行为选择。  相似文献   

17.
接受美学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深刻的思想革命,肯定了译语读者在翻译中的重要地位.《围城》英译本之所以好评如潮,是因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发挥了主观能动作用,灵活采取翻译方法对译语读者进行关照.一方面,译者迁就译语读者现有的阅读习惯和接受水平,关注了译文读者的语言习惯、文化心理以及认知心理,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另一方面,译者向读者输入异语文化成分,提高读者的认知能力,开拓读者的接受视野.  相似文献   

18.
翻译的过程是译者审美心理的建构过程。它要求译者从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审美心理要素出发,建构审美心理结构,在这建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视觉思维的唯一媒介——视觉意象。从视觉思维的角度出发,研究译者审美心理的视觉意象,旨在准确而生动地表达原作的意义,传达原作风格,再现原作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60年代,在现象学和解释学的基础上,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康斯坦茨学派创立了以读者为中心的接受关学理论。运用接受美学“期待视野”和“空白”两个核心术语,从不同时期译者和读者不同的期待视野,以及“期待视野”下译者处理“空白”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译者处理译文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根据接受美学翻译观,译者是翻译活动中最活跃、最能动的参与者,他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充分了发挥能动作用,他是原作的特殊读者,目的在于对原作进行解读和阐释,最终形成译作文本;在解读和阐释的过程中,译者要对原作者、原语文化以及译文读者所处的文化环境进行研究,最终实现译文读者与原作顺利的沟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