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熊召政的《张居正》问世以后,学界曾有过历史小说创作的真实性问题论争,这场论争虽然一度异常尖锐激烈,但很快就沉寂下来。因为历史小说虽冠以历史,实在会与历史保持距离,不然就称不上小说了。就连历史小说的典范之作《三国演  相似文献   

2.
《张居正》1至4卷陆续出版后,评论界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湖北文艺界更是欣喜若狂,因为《张居正》的出版,不仅大有问鼎茅盾文学奖的实力与希望,而且还保持了湖北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自姚雪垠《李自成》始在中国文坛上所具有的领先优势,因此,湖北人也就毫不犹豫又极为大方地把湖北文艺界的最高奖项“湖北省政府图书奖”和“屈原文艺创作奖”一股脑地挂在《张居正》身上。  相似文献   

3.
《张居正》的取材与用墨,一个隐在而又彰显的反讽质在于,君统与民间的互文性存在。这既是其叙事结构的特征,也是其作者意图的实现,更是文本空白与意义生成的主节点。我们尝试在这种互文性存在的语境下,探索文本的民间文化视野。这一视野对于文本的结构价值与意义支撑,对于传播学意义上的文本释放与解释学意义上的读者接受,皆有其独特的开掘力和理解度。  相似文献   

4.
在后现代思潮甚嚣尘上的今天 ,历史叙事与大众传播媒介相结合 ,不觉沦为了受众一种粗浅的消费品。在这种背景之下 ,近年出齐的四卷本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具有独特的意义。作者秉持一种深沉的忧患意识重新观照历史人物 ,力图挖掘出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背后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湖北作家熊召政以十年之力铸成138万字的四卷本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自2000年起,先后由武汉长江艺出版社和香港明窗出版社出版简繁两体版本,向海内外发行,在市场上引起强烈反响,仅长江艺出版社就发行了20多万册。在第六界茅盾学奖获奖作品中,《张居正》以距全票只差一票的成绩夺魁,更是对《张居正》热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部小说也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学研究公开发表的研究《张居正》的学术论有50多篇,其中多数评论肯定它的价值,也有的评论提到它的一些不足,还有评论做出基本否定的判断。就具体内容而言,这50多篇论主要涉及了《张居正》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它应该怎样对待历史、张居正的艺术形象、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和化内涵等。  相似文献   

6.
《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批优秀的女性角色,毛纶、毛宗岗父子在对《三国演义》的评改中注意到了这些女性角色,并对她们有着较高的评价.毛氏父子所提出的“才与节合”的女性观,一方面正视了小说中女性角色的地位和意义,肯定了女性的才华和能力,另一方面对女子的“节”提出了直接而明确的要求.在这些评判的背后,既有明清鼎革的历史环境对文人思想的影响,也有其对于女性能力和地位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它把一般人不愿看也看不懂的史书《三国志》通俗化为易懂的历史小说。这部小说在让读者了解历史的同时,也让人认识了人性。这里通过几位典型人物形象分析了《三国演义》中体现的人性恶、人性善以及善恶的交战,总结论证其在历史发展中产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三国演义》一方面流露出较浓厚的“天命”色彩,认为“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另一方面.又认为“天道变易不常,岂可拘执?”从而积极肯定“人事”,热情歌颂人的主观努力,赞扬建功立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进取精神。这种矛盾建构,积淀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国传统哲学虽有重“天命”、”天理”、“天道”的一面,但同时又主张“权变”,赞颂“人”的崇高.认为“人“才是天地的核心。这种矛盾建构实际上是有机统一的.它统一于“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观。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三国演义》中非主流地位的小人物——张松的形象的分析,揭示其“卖主求荣”的价值观选择,并从历史和文学两个角度阐述这一选择的重要价值.最终使读者切身感受作者对于如流星飞逝而过的小人物的匠心独运,深刻领悟这部英雄史诗巨著的伟大魅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对魏延这一悲剧人物作文化背景下的反思入手,认为作者在封建文化传统的禁锢之下对政治伦理和道德伦理的自觉维护,不仅是形成魏延悲剧结局的重要原因,更是《三国演义》无法超越的文化局限,这种文化倾向导致了作品文化意义上的消极化:扩张人伦关系,对抗现实实存性,剥夺人的个性自由,否定人的本质力量。  相似文献   

11.
赵玫“盛唐女性系列”的人物关系的书写走向中表现出独特的女性意识 ,在文化层面上意味着某种突破某种超越。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 ,其内容既有和史书相符的部分 ,又有与史实不符而虚构的成分。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将此概括为“七分事实 ,三分虚构” ,这是就其大概而言 ,并非精确的统计数字。《三国演义》这种虚实错杂交融的写法 ,很容易使读者把史实与“小说家言”混淆一起。为了“核实”《三国演义》中的“虚构”成分 ,笔者翻读了西晋著名史学家陈寿所著的史书《三国志》。根据《三国志》的记载 ,将《三国演义》中“虚构”的几个事件“更正”如下 ,以飨读者。“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三国演义》中讲述了在赤壁大战时诸葛亮“草船…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7,(4):16-17
本文从哲学角度分析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小说《蝇王》的人性主题,讨论小说中人物的象征意义,由西方哲学发展史的影响分析人性恶的缘由,从时代背景、宗教教义和哲学发展角度阐述文明理性与野蛮专制的较量和结果。  相似文献   

14.
《三国演义》是中国长篇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同时又是历史演义小说的代表作,它的出现,确立了历史小说创作的基本模式,并从三个方面为后来的历史小说创作树立了仿效的榜样:其一,民间立场与良史精神相结合,使小说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其二,虚实相间,大的历史事件、主要的人物取之于史籍,具体的过程、小的插曲和次要的人物则不妨向壁虚构,成功地处理了史实与虚构的关系;第三,灵活运用了传奇手法,突出了小说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对婚姻的描写,有十分突出的意义和价值。在文化形态上,是中国婚姻文化的历史积淀,具有婚姻文化的交换功能与政治结盟的性质;在艺术表现上,是为了增强情节结构的艺术感染力,更好地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6.
"客商"是中国传统商帮的重要一支,也是目前仅存的两大中国传统商帮之一。"客商"在近现代史上影响巨大。"客商"文化是近现代中国儒商文化的重要代表,在近代以降的中国商业文化转型发展以及华商网络的组织建立和国际化竞争方面有重要的历史影响。当前,研究"客商"、"客商"文化,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经济贸易和友好往来,巩固国家经济安全;对于加强华商网络的联系,促进中国的对外贸易也有积极的作用;还有利于弘扬"儒商"文化,进一步提高民族企业家素质。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认为,二月河笔下的“雍正”形象可以说是对其近二十年来最大胆的一次翻案,而二月河之所以能成功为雍正翻案,主要原因在于作者在人物塑造上采取了一种道德化的择抉方式;此外,小说在历史与现实关系的处理上体现出来的“平民化”创作倾向对小说创作中雅俗互融趋势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人性自由"是19世纪以来俄罗斯经典文学作品中普遍关注的问题,但伴随世纪之交苏俄政权更替和人道主义思想的多元化发展,20世纪以来作家们对"人性自由"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帕斯捷尔纳克在《日瓦戈医生》中,以其异于传统文学的言说方式重新表达了对"人性自由"的肯定,同时也为俄罗斯人找到了一条不依赖于宗教皈依而又通向"人性自由"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从边城走向城市,始终自称“乡下人”的沈从文以其独特的审美视角描绘了《菜园》的风雨沧桑,借小人物的悲剧展示了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观照与思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