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文化建设纳入我国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构建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不仅彰显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也说明了文化强国建设与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实践逻辑的一脉相承。当前,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紧要关头,更应发挥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凝心聚力的作用。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紧迫性和使命感,人民是文化强国的建设者、参与者和享受者。因此,从多维层次去关注文化强国建设的人民主体性,能充分体现人民强、国家强、文化强的文化发展逻辑,反映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先进理念。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建设实践中形成的重大成果,具有赢得大众认同的五大基础:党领导人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教训的"历史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的"现实基础",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理论基础",以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取向的"价值基础",以及同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的"比较优势"。立足于这五大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然成为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和党的选择,必然赢得大众的认同。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迈向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应然选择。囿于课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大单元教学设计应该从"符合历史规律的必然选择,得到最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地位"角度进行。这样设计,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历史逻辑、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逻辑、与发展成就一致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4.
正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漫长道路,也是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专业到普及的过程。傅砚农、曹守和合著的《新中国体育指导思想研究》正是在追溯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上,系统研究新中国体育指导思想的一本专著。本书通过认真梳理新中国成立至今的体育事业发展历程,分六个章节全面阐述了新中国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到洗刷东亚病夫"、"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曲折前进"、  相似文献   

5.
《滁州学院学报》2019,(4):24-28
从旧式道路、理论、制度的屡试屡败到选择马克思主义指引的道路;从马克思主义指引的道路的成功实践到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实现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有机统一;从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到跨入新世纪、站上新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再到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体系的确立和完备,这一演进过程客观、全面地再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形成发展的历史逻辑。搞清楚这一历史逻辑,对我们更加自觉地坚定"四个自信"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正>《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中旬·初中)2019年第2期刊发了四川理工学院张微同志的文章《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演绎》,从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及实践逻辑三个维度分析了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演绎关系,认为我们党和国家所坚持的"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是对改革开放后提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与超越,二者是前后相继、与时俱进的逻辑发展关系。其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以人民为中心"虽然在提出时间上存在先后,在词形上具有相同结构,  相似文献   

7.
健康中国战略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要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探索与实践。其生成理论逻辑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历史逻辑厚植于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现实逻辑来源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健康中国战略科学理念包含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和“大卫生、大健康”。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理论,为新时代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健康强国提供了战略支撑。  相似文献   

8.
民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题,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社会稳定和谐和国家长治久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研究》一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遵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系统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生建设的历史过程、经验教训和认识轨迹,对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基本问题及其相关领域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探讨,在不少问题上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学术专著,突出呈现系统性、理论性、实践性等特点,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推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多维发展,实现了理论维度从邓小平理论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功能维度从政治主导到多元协调的立体演进;价值取向维度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与升华;世界维度从定位中国发展到寻求国际认同的质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需要继续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实现改革开放与意识形态建设的互促互进、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0.
以实践性为基础、本质和核心,整体性为突出标志,民族性与时代性、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一脉相承性和与时俱进性的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为根本依据,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探索和回答三大基本问题的实践创造为基础,通过逻辑的形式,再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及其固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这一客观事物的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形成了彼此相互联系、逻辑层次有序的理论框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1.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制度建构的整个历程,它是一部艰苦卓绝的建设探索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构进程存在着多重深刻的内在逻辑: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国的制度建构完成了对新民主主义制度的超越,并在继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飞跃;从理论逻辑来看,中国的制度建构内含着马克思与恩格斯学说中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原则的经典根据,并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厚的文化智慧;从实践逻辑来看,中国的制度建构是在深入认识中国国情与分析中国实际情况的过程中来掌握制度与社会实践发展的契合度,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中国成立后摆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前的一个历史性课题。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步理论和实践成果。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老一辈共产党人的政治智慧,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开创性地找到了引领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认同是制度自信的前提。从理论维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制度理论创新成果,内涵覆盖全域、落实纲维有序的显著优势是其基础。从现实维度看,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相比,在领导制度、发展理念、运行机制上的比较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认同的关键。从价值维度看,在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国际贡献上的制度优势效能转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认同的核心。从不同维度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认同的内在逻辑,对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全社会政治信仰,让人民群众对我国制度高度认可与信任,达到更深层次制度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我国政治建设和政治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站在历史的高度,新中国政治建设的发展历程可以被逻辑地归纳为五大基本经验,即必须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和引领我国的政治建设,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的政治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政治建设与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相协调,必须在稳定与和谐的社会条件下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15.
适应国际国内大背景的变化,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进入新的阶段。以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理论背景,以满足社会全面进步和人全面发展为必然要求,以期实现从理想信念到价值理念,再到道德观念间的有机统一。同时,还要遵循以理想信念为基础、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及以道德实践为检验标准的生成逻辑,致力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公民道德建设体系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为助力全面决胜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探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亚文化方面,即帮扶文化。通过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揭示出帮扶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逻辑,进而在新时代这一全新的时代背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广博的文化视域下把握帮扶文化的基本内涵。帮扶文化的发展大体可表现为:传统社会下"仁爱"观的价值论,近代至改革前夕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目的论,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以经济帮扶为主的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全面、精准帮扶的战略布局。这种过程深刻反映出了文化时代性与继承性的动态统一,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辉煌的历史征程的著作不断涌现。何学慧副教授写的《新中国历程探微》就是其中颇具特色的一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开辟新纪元,走上新道路,开创新局面的历史;是万众一心、奋发图强,沿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并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的历史。记述与回顾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留下的足迹,探讨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新征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阶段“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怎么去”等重大核心问题进行探索后作出的客观科学判断。这一新发展征程有内在的客观现实逻辑和科学发展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民族复兴之路的历史必然、党和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期实践取得重大成就与变革的现实必然、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客观依据等方面,生动体现客观现实逻辑;在持续壮大社会主义力量、增强我国综合实力、推进人民共同富裕、实现民族复兴伟业、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等方面,充分体现科学发展逻辑。深刻认识新时代新征程的逻辑特性,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在新征程上创造新的强国建设实践史诗。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方面的基本内容.新中国成立后时代精神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明显的阶段:计划经济时期强调的集体意识和爱国奉献;改革开放时期注重的开拓创新和锐意进取;新世纪新阶段的“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的理念.在整个历史进程中,爱国主义、自强不息一直是时代精神的内涵,而其外延则呈现出丰富的内容.时代精神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相继发布了八次中学思政课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提出要求并进行指导.中学思政教育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为目标;"大跃进"到"文革"时期主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改革开放初期凸显更加健全的社会主义品质的培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展现立德树人的价值追求.不同时期中学思政教育的价值取向由当时社会形势与发展所决定,中学思政教育的价值目标必定对时代要求予以回应.中学思政教育的未来发展不仅要顺应时代,也应超越时代;不仅要体现国家意志,也应着眼培育有完整人格的"社会人"和"政治人",从而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