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黑一雄的代表作《长日留痕》是一出个人的悲剧,作品表现出悲剧主人公奉献出一切的抗争精神。这种悲剧精神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蕴,主人公失败的抗争弘扬了人的价值。主人公的不幸隐喻着整个人类所面临的一种生存困惑,现代社会应当多关注个体存在价值,促进个体发展。文章运用悲剧理论,从悲剧人物、悲剧情节以及悲剧主题方面分析《长日留痕》所体现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2.
《夜色温柔》中迪克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悲剧是社会性的,但是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角度来剖析迪克的三重人格,可以窥探出迪克悲剧人生的精神根源,他的人生经历充满了自我、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相互冲突和相互转化,最后三重人格失衡,导致了他人格和心理上的扭曲和异化。  相似文献   

3.
菲茨杰拉德的作品《夜色温柔》深刻体现了“爵士乐时代”的社会面貌和时代脉搏。小说中的三个主要人物罗丝玛丽、迪克、尼科尔分别与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中本我、自我、超我相对应。结合小说文本,详细解读三个主要人物与三重人格理论的对应关系,深刻体会菲茨杰拉德的巧妙构思,感悟《夜色温柔》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4.
兰斯顿·休斯在《教授》中刻画了一位在白人面前毕恭毕敬、奴性十足的黑人教授。文章依托精神分析理论,应用三重人格学说中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关系及集体无意识来阐释小说中教授的心理失衡和人格异化的内因和外因,并指出由这双重原因所造成的故事的悲剧性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5.
菲茨杰拉德有美国“爵士时代”桂冠诗人和代言人的美誉,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成功塑造了黛西这一女性人物形象。从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出发,剖析黛西自私、寄生性的本我以及扭曲的自我,探索其超我的反抗与逐步消退,有利于拓展黛西形象研究的新视角,进而为受众打开感知黛西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马玥 《海外英语》2022,(8):202-204
《长日留痕》讲述了达林顿庄园的管家史蒂文斯驾车前往英格兰西部旅行的六天时光。文章认为,史蒂文斯的一生是其自我追寻的过程。早期,史蒂文斯一直在将周围同等职位的管家——他者,作为镜子,寻求身份的认同。然而自己却始终与镜像存在差异,无法合二为一。在达林顿公爵去世后,史蒂文斯转而服务一个美国雇主。即使在六天的旅行后,史蒂文斯承认自己的失败,表示“自我”仍是外在于自身的他者。可在与海边的陌生男人聊天之后,又回头再次扎进寻求自身和理想之我整合为一的汪洋大海中,可以预料到他悲哀的结局。  相似文献   

7.
《奥德利夫人的秘密》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玛丽·伊丽莎白·布雷登(1835—1915)极具声望的惊悚小说。这部作品结构设计精巧紧凑,情节复杂精彩。主要讲述一名年轻女子为了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生活,一步步被自己的阴谋陷入绝境的故事。作者运用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理论对作品中女主人公奥德利夫人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最终揭示了奥德利夫人悲剧性结局的真实原因。  相似文献   

8.
在电视剧《甄嬛传》中,浣碧虽为配角,却是该剧最具悲剧色彩的人物之一。在后宫这一充满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畸形环境中,她的人性之恶被大大激发,原本改变地位、追求幸福的合理之举,蜕变为生命堕落、人格异化的铁证。浣碧无疑是封建制度与皇权制度的牺牲品,而她的性格弱点则加剧了这一悲剧的发生及强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浣碧不仅是一个需要批判、否定的形象,还是一个令人同情、悲悯的角色。  相似文献   

9.
命运悲剧与性格悲剧被德国文学巨匠克莱斯特在《义子》一文中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小说中的养子尼柯罗、养父庇亚基和养母艾尔芙蕾三人各自的命运和性格特点交叉成了悲剧,在他们身上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由此将人生本性暴露无遗。  相似文献   

10.
石黑一雄的小说《长日留痕》中塑造了管家史蒂文斯的形象。小说通过主人公史蒂文斯对往事的追忆塑造了一位具有狂热工作热情而性格乖戾缺乏温情的悲剧人物形象。史蒂文斯的形象既表现了对帝国没落的反思,又展示人性的阴影,同时也是对人的精神家园的一追溯,史蒂文斯的形象也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玛丽·卡森是澳大利亚女作家考林.麦卡洛在《荆棘鸟》中塑造的女性形象之一,她以骄横张狂、精明强干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虽然她不是故事中的主角,但是她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她因嫉妒而引发的阴谋和报复事件贯穿整个小说的最深层内容。通过以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剖析玛丽.卡森在她60多岁时追求心仪的拉尔夫不成过程中所展现的复杂人格特点和动态发展,探求她命运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2.
《长日入夜行》是尤金·奥尼尔的悲剧代表作。本文运用读者接受文论方法从人物本体命运的悲剧性设计、读者对悲剧的同情观照及作品悲剧意象的运用三个方面分析了剧本所体现的虚无的人生观和人类在世界上的悲剧性迷失,从而得以了解奥尼尔文学创作的悲剧观。  相似文献   

13.
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的小说《苔丝》发生在19世纪的英国,当时英国工业文明入侵农村,社会的变革摧毁了人们和谐的生存状态,对个体的生活带来诸多方面的影响。本文以《苔丝》的命运悲剧为线索,从精神生态批评的角度具体分析了造成苔丝精神生态危机的原因,对苔丝所代表的社会底层穷苦人民在社会的变革中面临的共同的精神生态危机进行了披露。  相似文献   

14.
塞巴斯蒂安是二十世纪英国著名作家伊夫林·沃小说《旧地重游》中的悲剧主人公,塞巴斯蒂安的悲剧是社会、宗教、家庭和个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小说《长日留痕》主人公史蒂文斯展现出相互矛盾的性格倾向:对职业生活忘我投入,对个人生活十分漠视;对贵族极尽谦卑,对下属趾高气扬;职场上对下层人士冷若冰霜,退体后对陌生人彬彬有礼.小说的主题也尽显相互对立:个人的得与失,昔日的荣光与今日的虚无,达林顿府昔日的荣耀与今日的落魄,大英帝国昔日的繁荣昌盛与今日的式微衰败.从二元对立视角分析小说人物性格与主题,也是探究主人公史蒂文斯悲剧命运成因的有效视角.  相似文献   

16.
《长日留痕》运用插叙的写作方式将英国管家史蒂文斯在英国西部为期六天的旅行同他做管家的往事相结合,刻画了史蒂文斯为了捍卫管家尊严而导致自我无法调节本我和超我矛盾,人格机制失衡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7.
石坚 《文学教育(上)》2010,(13):102-103
林黛玉是《红楼梦》里典型的悲剧人物,她的悲剧,大多被认为是封建社会残害下的悲剧。笔者认为,其悲剧的根本原因并非由于她对当时的社会有意识的反叛,而是其性格及生命感使然,是对生命孤独感超乎寻常的体验的必然结果。正是对生命哲学层面上的体恬,使黛玉将自己与宝玉的爱情视为人生的全部意义和价值,视为人生的唯一目标和归属,这份太沉重的爱情成为黛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最终耗尽了她美丽而短暂的人生。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黛玉葬花出发,以秋先葬花作为比较,探究黛玉悲剧命运的根源。既补充了葬花题材溯源上研究的不充分之处,又为研究黛玉悲剧命运找到了新的切入点。经过比较与分析,黛玉命运的悲剧既是由自身性格的缺陷造成的,又和作者曹雪芹悲观的创作态度有关。黛玉的悲剧和中国古代其他的知识分子一样,都是为了理想献身,这种悲剧命运是崇高而悲壮的。  相似文献   

19.
法籍华裔作家程抱一的小说《此情可待》讲述的是一幕爱情悲剧。关于爱情,主人公道生和兰英在不同阶段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因此,本文试图借助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来分析男女主人公的爱情选择。  相似文献   

20.
一驹子是一个在生活中不断挣扎的不幸女子。她身世凄凉,15岁被卖到东京当女招待,不久被人赎身,满以为跳出了火海,却好梦难留,一年半以后,恩主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