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纱》是英国作家毛姆以二十年代的中国为背景写的一部长篇小说,也被称为是一部女性觉醒的经典之作。毛姆一生都在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人性的价值,追寻摆脱人生枷锁,获得精神自由之路,文学作品更成为他表达对自由渴望的重要途径。无爱婚姻中的凯蒂,面对情人的背叛,被丈夫要挟前往霍乱肆虐之地,在目睹了贫苦和疾病、背叛和死亡之后,她终于在悲怆中一点点揭开生活虚妄的面纱,直视自己的内心,认清了的人生方向。本篇论文通过对主人公凯蒂人生经历的分析,阐释了毛姆小说中对自由的追寻这一永恒主题。《面纱》标题取自雪莱的十四行诗:莫要解开这五彩面纱,芸芸众生都管它叫生活。而所谓掀起“面纱”的过程,对于凯蒂来说,就是一种自我意识觉醒走向心灵自由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是一道瑰丽的景观。英国作家毛姆的小说《面纱》中有大量对于中国的描写,作品表现的中国形象既是贫穷落后的殖民地,又是使人净化心灵的世外桃源形象,具有矛盾性。本文将运用形象学和后殖民主义的理论,对《面纱》中这一矛盾的中国形象进行具体分析,并进而探究形成这种形象的原因,揭示西方文学建构中国形象的原型特征。  相似文献   

3.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的小说中对于异域风景的描写蕴含着多面复杂的中国性建构。在《面纱》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中,中国人是沉默的“失语者”;《在中国的屏风上》的东方乌托邦构想中,中国人又是勤劳的“单纯者”;而毛姆在《阿金》和《叶之震颤》中对异国风情向往的同时,却把中国人刻画成了边缘化的“他者”。毛姆在异域风景下对中国性的书写折射出了隐藏在其思想意识形态中的西方式傲慢以及对东方文化的偏见。重读毛姆的这些作品有助于了解作者中国形象建构背后的成因,以期实现不同地域、不同文明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交流。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毛姆最具争议的长篇小说《面纱》作了三种解读:从男主人公瓦尔特的角度来说,小说撕破了这个“白求恩”式人物的高尚面纱,展现了善恶界限的模糊与人性的不堪。从女主人公凯蒂的角度来看,这是一部讲述女性对自我的艰难探索和体认的小说。凯蒂在历经磨难后揭开了生活的华丽面纱,领悟到能够给予女性彻底的安宁与自由的不是罗曼蒂克的爱情,也非某一种宗教,而是生活本身的重量。而从作者毛姆的角度再回窥文本.他写作此书的契机是一种无能为力的哀恸情绪。对于凯蒂最后的升华,多年挣扎于自身积郁的毛姆没有把握,因此他难以给出一个自然有力的结尾。毛姆挥刀卸去了芸芸众生的伪装.却无法剥落生在自己脸上的面纱.  相似文献   

5.
《面纱》是毛姆以中国为背景创作的一部小说,因其异域形象在中国备受关注。小说中的"中国形象"徘徊于意识形态和乌托邦之间,一方面是丑陋的、低劣的;另一方面,又是神秘的、理想化的。这一"中国形象",远非真实的中国,而是想象的"他者"。它是毛姆对中国的文学想象和文化利用,传达出毛姆作为英国人的文化心理和深层需要。  相似文献   

6.
《面纱》的故事情节是关于偷情的罪与罚,作家毛姆一如既往地刻画了空虚、轻佻的女性在经历了背叛和死亡的考验之后,实现了人性的回归,走上了精神成长之路。  相似文献   

7.
毛姆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对女性的厌恶,他将西方文明社会中的女子塑造成冷酷、自私的妖魔,认为她们是造成男子堕落和毁灭的祸水。而《寻欢作乐》中的罗西却是毛姆在小说中唯一大加颂扬的女子。罗西集中代表了毛姆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形象,即有着浓烈生命热情和纯洁、健康人性的女子。  相似文献   

8.
小说《面纱》是英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毛姆的代表作品之一。文章试图通过运用波伏娃的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相关理论,来解读《面纱》中女主人公凯蒂的曲折经历及从一个被社会塑造的女性向一个"独立主体"的命运转变过程。通过采用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的话语"内在性"和"他者",来分析凯蒂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及她的精神是如何游走于平庸与反抗之间,并最终走向主体意识觉醒历程的。  相似文献   

9.
长篇小说《刀锋》是二十世纪英国著名的小说家毛姆的代表作,也是其最受欢迎的一部作品。小说中的三位女性人物——伊莎贝儿、苏珊和索菲,分别代表了当时社会中的三类女性。作者毛姆通过对这三位女性人物的刻画,反衬出男主人公拉里的崇高,同时也流露出作家自己对于女性的成见。  相似文献   

10.
长篇小说《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国剧作家、小说家威廉·索默赛特·毛姆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中的两个女性角色——思特里克兰德夫人和勃朗什——都与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通过深刻剖析这两个女性角色,笔者发现主人公所表现的对女性的偏见其实就是毛姆自己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1.
长篇小说《面纱》是英国小说家、戏剧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代表作之一,同时也是最具争议的一部作品。女主人公凯蒂在经历了幻想破灭和生死离别之后,将生活的面纱从眼前揭开,并且实现了精神觉醒。本文试运用萨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深刻分析小说中作为"他者"的东方人身份与作为"自我"的西方人身份,从而剖析毛姆小说中所体现的东方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2.
《面纱》是英国作家毛姆于1925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洞察和剖析。本文以列斐伏尔空间理论为视角,从物理空间、社会空间、精神空间三个方面探讨《面纱》中女主人公凯蒂自我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3.
刘媛 《英语广场》2020,(11):13-15
小说《面纱》是作家毛姆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小说中,毛姆刻画了一个有着觉醒与救赎意识的女性角色——凯蒂。凯蒂这种觉醒与救赎意识的产生,主要是源于家庭及失败婚姻的影响,但凯蒂自身刻在骨子里的强烈的依附意识严重影响了她的独立,进而影响了她摆脱依附、救赎自我的决心及彻底程度。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说,凯蒂的觉醒和救赎是不彻底的。  相似文献   

14.
《彩色的面纱》是毛姆第一部费了几年时间才完成的长篇小说。小说刻画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讲述了主要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本文通过对小说中主要人物之间的伦理关系特别是两性关系的分析,阐释了毛姆对和谐的两性关系和婚姻的理解,体现出了和谐的社会婚姻伦理观。  相似文献   

15.
黄佩君 《英语辅导》2008,(2):150-153
毛姆小说《面纱》探讨了"冷漠"所导致的"背叛"与"赎罪"主题。讲述一则无爱的婚姻和一段婚外情,最后以悲剧收尾。毛姆用人性的冷漠来设置和揭开一张"人性"的面纱,并且把主题升华到人性的层面上。  相似文献   

16.
作品名称是作品重要的组成部分,失去了对名称的准确解读,就失去了对作品理解的完整性。本文通过对毛姆《面纱》的解读,来领会毛姆在作品命名上的匠心独运。  相似文献   

17.
时下,在反腐倡廉和家庭婚姻的电视剧洪流中,《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吸引了诸多人的目光。这部由中国中央电视台影视部和全国妇联妇女发展基金会、潇湘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电视连续剧,是根据被授予比利时“国家英雄”勋章的钱秀玲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的,讲述一位留学比利时的中国女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营救反法西斯战士的故事。1999年5月7日,《环球时报》的“国门内外”版刊登了驻比利时记者丁刚的《比利时有条“钱夫人路”》一文,一段被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秘密,渐渐撩起她“神秘张雅文跨国采访的面纱”。同时也立刻引起了黑…  相似文献   

18.
小说《人性的枷锁》是以威廉·萨默赛特·毛姆自己的生活经历为素材写就的,作品体现了毛姆的人生观,其中他对女性的看法尤其值得一提。作者在总结梳理威廉·萨默赛特·毛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采用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对《人性的枷锁》进行探讨,即主要从叔氏哲学中女性观和性爱观,以及叔氏悲观主义人生观,对小说中的五位女性的人生经历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屏风上》是毛姆在1919年游历中国后所创作的一本游记。除了关于中国湖光山色的描写,毛姆还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途中所遇见的形形色色中国人形象,成为该书的特色。毛姆对中国普通贫苦百姓的把握是准确的,但他对一些个体中国人,如,两位中国文人以及两位中国官员的形象描写失真。这反映了毛姆自身阅历以及同时代英国作家集体无意识对毛姆创作的影响,体现了毛姆及同时代作家来华的真实目的和欲望诉求。  相似文献   

20.
当今社会语境下,人格是一个复杂问题。个体在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中,人格起着重要作用,人格的形成受到婚姻和家庭的深远影响。本文采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以英国作家毛姆的小说《面纱》为例,展开婚姻与家庭对人格形成的影响分析,并对当下中国社会婚恋中普遍存在的个体人格缺失问题,进行选择性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