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西方读者对北岛诗歌的接受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中国读者对北岛诗歌的关注受制于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影响,而国外读者则一直倾向于从政治性角度出发解读北岛诗歌。造成两者接受理解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与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2.
北岛的诗歌创作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具有一种典型的先锋性和现代性。这一点成为诸多研究者主要观照的对象,而他诗歌中潜藏的深厚传统文化因子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了。事实上,传统文化因子在北岛诗歌的思想内容、结构形式和艺术手法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显然,探寻他诗歌中的传统文化因子有利于我们从更深层次把握北岛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北岛的早期诗歌倾向于“对世界说话”,后期诗歌则更倾向于“对自己说话”,这两种“对话”贯穿于北岛创作的各个时期,并随着诗人境遇的变迁而此消彼长.北岛诗歌在这种“常”与“变”的交替中追求并实现着一种平衡.  相似文献   

4.
北岛的诗歌按照语言风格的迥异,可分为出国前的早期和出国后的中晚期。其诗中有一以贯之的诗歌精神——怀疑主义的精神。对历史、政治、人性的怀疑和思索,让北岛内在精神与外在环境形成紧张的冲突;对自己英雄情结不懈地反抗和怀疑,又使北岛早期诗和中晚期诗得以碰撞,使他的诗本身成为一种诗史,记载下民族精神史和个人反抗精神的流变,呈现出泛博、复杂的精神面向。  相似文献   

5.
北岛于上世纪80年代末离开中国大陆的公众视野之后,依然在继续写诗,这些诗歌的风格与他早期的写作有着较大的不同。本文试图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以诗歌意象为中心,就其变化来考察北岛诗歌风格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北岛论     
从人们对北岛的误读与隔膜及其与文学史之间达成的合谋着手,阐释了恢复“《今天》派”命名和重勘北岛文学版图之必要;以流亡为界碑,梳理了北岛流亡前的“废墟诗歌”之得失,同时从“常”与“变”之辩证关系的角度,详细地解读了北岛流亡后的“流亡诗歌”,归纳出了它们在思考诗人与母语之间的关系及其作为流亡者对祖国的深厚爱情、揭示生活与幸福的不真实性、个体话语存在之可能和难度、质疑本体论和逻辑世界、返乡的坚定指向及其困难等方面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7.
在北岛的诗歌创作中,夜意象的营造是一个重要内容。北岛诗歌中的"夜",并非仅仅作为抒写情思的时空背景而存在,而是有着丰富深邃的内蕴。这一现象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形态、作家的心理构成以及创作的思维机制有重要关系。北岛诗歌中的夜意象具有独特的表现特征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8.
北岛诗歌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文学史地位。从三个时期:"白洋淀时期"、"80年代"、"出国后",历时性地梳理出北岛诗歌的脉络,选取"时代"作为决定作家作品地位的主要因素,进而发现其诗歌与时代之间存在着契合与主流化、疏离与边缘化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9.
《高中生之友》2014,(11):27-28
在北岛老师选编的这本《给孩子的诗》序言里,他直言了编撰这本书的直接原因。他说:“三年前,我的儿子兜兜刚上小学一年级,被选人普通话朗诵组……他带回一首诗《假如我是粉笔》。”北岛直言,这首诗让他吓一跳,在书的备注中,节选了一点诗歌的内容:假如我是粉笔/我会很乐意牺牲自己/让老师在黑板上写字……我不需要你们保护/但求你们不要让我粉身碎骨。  相似文献   

10.
朦胧诗的浪潮在1980年代初是争议最大的.其与后新诗潮也有不解的渊源.论文从"打倒北岛"的角度入手,简略论述朦脆诗与后新诗潮的关系,从中主要阐述北岛诗歌所代表的那一代人的心声和多彩的诗歌艺术.  相似文献   

11.
清醒与执拗并存是诗人北岛最主要的创作个性,对其进行细致的研究分析,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北岛的诗歌。  相似文献   

12.
偶像的坍塌     
曾经崇拜过顾城和北岛,其中以北岛尤甚,他的诗,比顾城更合我的胃口,前者词语上魔鬼般的自我创造无人匹敌,后者则胜在诗歌本身的纹路肌理中,达到了符号与思想的高度粘合,是汉字之美所能抵达的化境。我感觉北岛  相似文献   

13.
北岛诗歌话语体现出较明显的隐喻特征,表现出明显人道主义与广场意识,是政治的一种隐喻叙事,但其对政治意识形态的过多介入,破坏了诗歌的审美与诗意,北岛作为代表的朦胧诗的影响因此也日渐衰微,最终被第三代诗取代。  相似文献   

14.
诗的荒诞首先源于被意识到的现实的荒诞,荒诞意识在诗中最直观的表现便是对现实的否定。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朦胧诗"引发了一场大"地震",其最著名的代表诗人北岛无疑是"震中"。北岛以深刻的怀疑精神构成其诗歌深邃冷峻的风格,诗中展现了一个被扭曲、被异化的荒诞时代,以及这个时代中被异化的人们,表现出浓厚的荒诞意识。  相似文献   

15.
北岛的<迷途>是朦胧诗的代表作,把它和王国维所提出的"人生三境界"作比较,这首诗不但包含了这三种境界,而且,它还提出了人生的第四层境界.这正体现出了朦胧诗歌的特点和北岛诗歌写作的风格.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中国诗人,舒婷诗歌的地方性是明显的,而时代性却并不显著;北岛诗歌的时代性是明显的,而地方性却不显著。我并不是要来比较两位诗人诗作的高下,然而我可以明确的意识到,舒婷的许多诗歌会超越我们的时代,进入永恒的历史时空之中;而北岛的许多作品政治性过强,意识形态色彩过浓,虽然有所反思与批判,却会时过境迁,失去一些本质的东西,成为过眼云烟。  相似文献   

17.
刚入大学的时候,北岛先生在学校里有开诗歌课,近水楼台,我慕名去听了几节。北岛先生声音饱含情感,朗诵抑扬顿挫,饱满有力,即便只听得一次,也不免要感慨:啊,这就是诗人了。课上的内容,大约是讲诗歌的翻译和中、英诗歌的比对,具体什么我不太记得了,只记得在那里,我第一次接触里尔克,第一次看到《秋日》。"主啊!是时候了。夏日曾经很盛大。"  相似文献   

18.
诗的荒诞首先源于被意识到的现实的荒诞,荒诞意识在诗中最直观的表现便是对现实的否定。二十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朦胧诗”引发了一场大“地震”,其最著名的代表诗人北岛无疑是“震中”。北岛以深刻的怀疑精神构成其诗歌深邃冷峻的风格,诗中展现了一个被扭曲、被异化的荒诞时代,以及这个时代中被异化的人们,表现出浓厚的荒诞意识。  相似文献   

19.
以北岛为代表的朦胧诗派诗歌为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增添了独特的思考和情感,北岛本人对于文学的理解、对于时代的反思也是当时的一个高峰。人们惯常从"政治"的观点对他进行解读,其实他对人、对世界、对历史、对文学的思考更是令人钦佩的。他对"暴力"以及历史虚无和自由概念发自内心颇具个性的忏悔则是当时国内短暂形成的文学公共领域重要的话题组成。  相似文献   

20.
诗歌和生活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本以当代诗坛的北岛、于坚、王家新的诗歌作为分析对象,探究了诗歌和日常生活、精神生活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