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代绘画有着鲜明的写实性特征,其原因是多样的."人之舍于画,造乎理者,能尽物之妙,昧乎理则失物之真",宋代绘画求"真"的风格显然与宋代理学"格物致知"思想的影响有莫大的关系.本文从宏现角度概述了宋代理学"格物致知"思想对宋代绘画"写实性"的影响,及熙宁后新儒学的发展与其对宋代绘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格物致知补传",由朱熹结合程子的意思补充完善。"格物致知"的主体是倡导回归道德本性的学者们。"格物致知"是修习大学的第一步。其对象是"天下万物",同样也包括"心"。"心"在"格物致知"中起到认知和涵养的作用。在"格物致知"前,学者们做好"居敬涵养"的准备;在"格物致知"过程中,进行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致知"。"格物致知"后留存"诚意",向着澄明本性回归。  相似文献   

3.
在朱熹看来,所谓"格物致知"即是由"即物穷理"而"豁然贯通"。他的这种阐释是儒家对格物致知解读的主要代表思想。王阳明也深受其影响。在"庭前格竹"失败的刺激之下,王阳明他对朱熹思想进行了彻底检视,认为朱熹的阐释析"心""理"为二,"务外遗内",导致了其践行的失败和当时学术道德风尚的下滑。就朱熹而言,他的确把"心""理"区分开来,但并没有把二者对立起来,而是认为二者在根本上是相通的。他在注重穷及外物的同时,也讲求"反求内省"。因此,王阳明对朱熹的批评有失妥切公允,他把朱熹思想与其庭前格竹以及学术道德风尚的滑坡勾连起来也显唐突。  相似文献   

4.
唐鑫 《文教资料》2007,(11):99-101
格物致知是中国思想史上重要的哲学命题。朱熹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其作出了全面、经典的解释,为中国思想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颜元是明清之际反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对格物致知进行新的解释。朱子和颜习斋两人思想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格物致知是两人思想差异的关键部分,也是两人思想差异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5.
"格物致知"在《礼记·大学》中被提出,汉唐对之进行注疏,宋明注重义理诠释。宋元时期,"格物致知"与自然科学逐渐关联。明清之时由于受到西学影响,格致之学受到关注,在晚清,"格致"成为西学science的译词,学校也开设格致课程,课程内容主要为科学技术。后又以"格致"与"科学"混用,最终,"科学"作为science的正式译词得到了公认和广泛使用,"格致"或"格物致知"与"科学"又分了手。对这一历史过程的梳理,可以明确"格物致知"涵义的演变历程,可以分辨它与"科学"之间的关系,这对我们今天正确理解"格物致知"和科学及科学教育都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对于我们如何向西方学习,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也都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格物致知是儒家哲学重要的修养工夫。在阳明哲学中,至善心体是其格物致知的起点和目的。阳明的格物致知是格正吾人之心,对事之理察即在其中。朱子的格物思想在于穷理,向外求索。  相似文献   

7.
思想入党是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因此,共产党成立之初,领导人对思想入党的要求从未松懈。伟大领袖毛主席更是在不同场合都提到"思想入党"的重要性。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农科高校作为最早一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阵地,是研究思想入党的重要阵地。农科大学生入党后的思想变化,从"格物致知"到"知行合一",既是理性认识过程,也是理性认识结果。  相似文献   

8.
陈斓 《教师》2009,(10)
物理学是一门探索事物本质的科学,"格物致知"然后才能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就是探索事物的本源,物理学与一个人的品格与思想有着重要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王阳明在矫正"朱学"流弊的过程中建立了自己的"心学"体系。"格物致知"说是他批判和清算"朱学"流弊的主要切入点。王阳明将"格物致知"解释成"致良知"的功夫,并重新诠释"格物"之义和重新整合"格物"与"致知"、"诚意"、"正心"之间的关系。从形式上看,这些都是对朱熹"格物致知"说的反动和否定,但是实质上却是对朱熹说的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以2007年秋季高中物理新课程远程研修为背景,探索了"格物致知"的历史渊源,分析了"格物致知"中的科学探究方法,继而展示了物理学家"格物致知"的精神,以此强调了物理学中科学探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大学》中明德、格物致知、致良知、止于至善的思想切入,解析公民个体必须具备"友善"价值观的心理、知性、德性基础,从另一个角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诠释。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德育工作是当前青少年道德素质水平提升的重要教育工作,而道德素质水平主要通过个人的道德实践去提升,"格物致知"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加强个人道德素质修养、提升个人道德实践的重要基石。深入挖掘"格物致知"中有关道德实践的价值功能,探寻"格物致知"的培育路径,对于推进我国青少年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朱熹咏物诗深受其"格物致知"理论与"诗中有句"诗论的影响,可说是他博大精深理学思想的艺术结晶.具体体现于咏物以讽世、咏物以抒愤、咏物以明志、咏物以言理、咏物以寄情、咏物以摹美等几个方面.我们在深入研究与发掘朱熹理学的同时,应把他的咏物诗作为其理学思想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加以重视与研究.  相似文献   

14.
朱熹在继承格物致知思想的同时进一步发展了其内涵,但由于受宋理学、科学认识方法和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使这一思想呈现出了既具有客观唯物精神又具有主观唯心精神的两面性,并对后世的哲学思想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格物致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对它的诠释很多,其中以朱熹与王阳明的最为著名,然而朱、王"格物致知"的内涵却相去甚远。王阳明的格物致知理论以良知作为心之本体,奠定了道德修养可行性的理论基础;以良知被外物蒙蔽、失去行为导向功能,昭示了道德修养的必要性;最后以"知行合一"作为修养境界,以"致良知"作为最终目标,凸显了王阳明修养理论的系统性。以此理论为依据,王阳明提出了静坐、事上磨练、改过等道德修养方法。  相似文献   

16.
金圣叹文学创作论中有许多值得重视的思想.他在虚构的基础上提出"无实写论一;从"怨毒著书一,"锦心绣口"和"成奇文以自娱"三个方面探讨文学创作的心理动因;通过"格物致知"和"亲动心"说探讨作家如何把握世界,塑造艺术形象.这些思想至今仍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教育的信仰     
历史是今天的镜子,传承是发展的基石。历史老校中的名校之所以生生不息,历久弥新,靠的就是深厚文化的濡染和不朽精神的传承。"格物致知"不仅是始建于1874年的上海市格致中学传承百年的办学理念,更是历任校长不变的教育信仰。"格物致知"作为一种办学理念,它究竟有怎样深广的内涵?它  相似文献   

18.
朱熹的格物致知在于获取知识,包含了研究自然界事物,包含了自然科学研究。朱熹在格物致知的实践中,运用了"推类"方法,对自然界事物进行了长期的研究,从而获得了不少科学知识。但由于这种方法还不够完备,因而在研究自然界事物时,也出现了差错。  相似文献   

19.
杨时乔是明中后期的理学家,甘泉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力辟心学,明斥心学为禅学,捍卫儒家道统;学宗程朱,不固守师说,从"理一分殊"的角度来阐释一元的人性论;强调躬行实践,"格物致知"的工夫论;提倡"道亦器、器亦道"的经世致用.其理学思想有补于明代理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中有一个重要概念,即"格物"、"致知",这两词来源于《礼记》,《礼记·大学》有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此书却只提及了"格物"与"致知",并未做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为后世提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从最早为《大学》作注的东汉郑玄,一直到现代的儒学学者,已经争论了一千余年,至今仍无定论。宋以来作为儒学两大派的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也对"格物致知"作了大相径庭的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