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批评话语分析流派主要代表之一的van Dijk,逐渐形成了从认知视角研究语境的独特理论思想。这种认知语境思想融入了认知语言学、语用学、心理语言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为语境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可以解释过去的语言理论所不能解释的问题和现象,如在同一交际情景中不同的语言使用者对话语生产和理解所体现出来的独特性和共性等。本文将主要从van Dijk对语境的定义、认知语境模型、语境的认知中介作用、认知语境思想的主要贡献和批评性目的五方面简要论述van Dijk的语境思想。  相似文献   

2.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认知语境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开始被用于研究语言的各个方面。认知语境是由具体的语境经过内在化和抽象化之后形成的,它是一个心理结构体也是一个动态的语境。本文主要从认知语境的视角下去理解词汇,并希望通过本篇文章可以为语言学习者们在词汇的学习上有些许帮助。  相似文献   

3.
程兰芝 《考试周刊》2007,(17):40-42
语境与语言的关系极其密切,它在语言研究及其使用上,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在不同的语言学流派中,语境有着不同的内涵。本文依据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将语境定义为一个动态的概念,是用以解释言语交际中,说话人引导制约听话人的认知语境以及听话人对认知语境进行选择、扩展和延伸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4.
语境和语义密切相关,语言哲学界对语境的关注由来已久,并日益成为研究热点。在现当代语言研究中,“语境”已成为人类学、逻辑学、语义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话语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翻译学等多门学科普遍关注的话题。在这种学术背景下,对语境研究追根溯源,理性  相似文献   

5.
毛慧君 《考试周刊》2010,(16):41-42
语用学和模糊语言学都是语言学中最近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的年轻有活力的学科。很多学者不仅多角度地研究过模糊语言学,而且研究了模糊语言学在很多领域,特别是英语教学中的实践意义。然而从语用学中的语境理论来系统地分析模糊语言的文献还几乎没有。因此,本文试图从语用学中的语境理论分析语用中的模糊语言,说明模糊语言需要人们从认知心理等各方面理解其在不同交际场合的作用,从而有助于人们在言语交际中正确理解和使用模糊语言。  相似文献   

6.
语境问题是语言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对语境的认识追随着语言研究的理路而嬗变。在结构主义语言研究的范式中,语境研究主要聚焦于语言层次中的内部结构关系,主张语境的形式理性;功能语言研究范式彰显语言的社会文化功能,寻求语境的工具理性;认知语言学强调语言与认知的关系,使语境研究发生认知转向,企图探索语境的关系理性。词汇作为语言有机体中最丰富、最核心的要素,它的生成、演变及其使用只能在语境的基底上得到合理的解释,作为一个重要知识领域的词汇教学研究自然离不开对语境的认知阐释。从认知语境视角看,词汇教学是调动学习者的词汇相关知识和经验论域知识的过程,彰显认知主体对词汇存在的语境阐释和理解,因为词汇意义是无数语境条件下的使用、复现特征的强化和固化,最终源于认知主体之经验。  相似文献   

7.
自上世纪末,我国语言学界掀起了研究认知语言学热潮,尤其是对认知语境与关联理论在对语言教学的指导方面推崇备致,而多媒体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却受到了某些人士的质疑。本文的目的在于揭示认知语境和关联理论在指导教学中的局限性,并通过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进行比照,说明多媒体教学比传统教学更能有效地解决认知语境与关联理论的这一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认知语境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正适应了语言发展的客观要求,它强调对语言的理解应建立在人总体认知的基础上.隐喻是一种非常生动的语言表达形式因隐喻是一种话语现象,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对其加以辨认和理解.本文正是在此基础上探讨认知语境对隐喻理解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传统语境已经发展为认知语境,把人的认知能力与语境相结合,强调内化的语境对语言理解动态的推理作用。本文以认知语境为角度,探讨认知语境对由语法产生的语用隐性含义的阐释与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0.
意义一直是现代哲学和语言学研究的中心问题。语词是语言的基本意义单位,受不同语言哲学观的影响,语言研究中不同学科对语词意义的研究方法及侧重也不同。传统语义学对语词意义的研究始于意义的指称论,认为语词意义指示客观现实世界中的某事或某物;语用学则强调语境对确立语词意义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在生成语法中,语词的意义是依靠同其他词的句法结构关系建立的;而认知语言学中的相关研究表明词义的确立必须参照百科全书式的概念内容和人对这一内容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