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曲妍 《林区教学》2013,(5):26-27
在名著长廊中,《双城记》谈不上鸿篇巨著,仅仅31.5万字,但结构确实是少有的奇警。基于此,就《双城记》的人物网设置、悬念的带出、语言中的东方式婉约,以及人物面临腥风血雨的温情与安详来分析《双城记》中的艺术,以期为读者进一步理解原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从人道主义出发,同情劳动人民所遭受的苦难,不留余地地揭露了封建贵族的恶行.本文从历史背景,人物塑造这两大方面,浅析《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原则.  相似文献   

3.
《外国文学五十五讲》王忠祥先生撰写的《狄更斯的〈双城记〉》一讲,对作品人物形象的分析,材料翔实,论述简明,有许多精到见解,给了我们教学不少帮助。但关于《双城记》人物分类问题,却引起了学术界的争论。不少文章从作品创作意图,人物形象的评价等角度提出了中肯的看法。不过,这些讨论未引起人们注意,王先生的观点又见之于教育部委托有关重点大学编写的《外国文学教学大纲(草案)》。关于《双城记》人物分类问题,笔者仍不敢苟同,特提出自己的看法,与王忠祥先生商榷,并以之就教于同行诸公。  相似文献   

4.
《双城记》和《原野》的主要人物有相似的命运、性格、行为,两位作家对他们的复仇行为的理性思考,实则是一种超时空的感应与对话,体现了他们宏大的宇宙意识和人类意识。  相似文献   

5.
查尔斯·狄更斯出生于1812年,后成为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在英国具有显著地位。先期卢梭的浪漫主义在狄更斯作品《双城记》有很好的体现。《双城记》作为狄更斯的显著代表作,又是一部基于法国革命背景而诞生的浪漫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思想浪漫精妙,感情激动澎湃。本文主要分析狄更斯《双城记》中的浪漫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6.
狄更斯作为英国19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的很多作品都体现了人道主义思想,其中尤以《双城记》为代表。《双城记》的写作背景是18世纪爆发的法国大革命,小说主要通过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批判了封建阶级的残酷统治,表达对劳苦百姓的同情和怜悯,倡导人道主义精神。本文主要从小说的人物形象角度,来分析狄更斯在《双城记》中体现的人道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狄更斯的著名小说《双城记》进行简要介绍,从《双城记》的相关评论入手,说明从叙事视角对小说进行解析的审美价值,并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对《双城记》的叙事视角进行讨论,总结狄更斯的小说叙事手法对现代小说创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双城记》是一本经典的小说,其写作的背景法国大革命,于是对革命的表现就被认为是作者的历史观。小说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成为作者狄更斯阐释对法国大革命的理解的最好的工具。狄更斯在小说中除了以细腻的笔墨展示了贵族的残忍,同样也展示了革命群众非理性的破坏。残忍,狡诈,恶毒是小说最为引人注目的地方。而这一切都是围绕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而展开的.本文作者着重分析了三类人物的代表:封建贵族代表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革命群众的代表伐石太太及理想人物--卡尔登和梅尼特.对于这些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够帮助读者对于《双城记》思想的准确把握,并能从中得到我们对于现世的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9.
一直以来,狄更斯因其作品《双城记》中的“暴民”理论而颇受非议.结合加缪的存在人道主义思想,通过深入分析小说中的两组主要人物:压迫者一反抗者;复仇者一复活者,以揭示狄更斯与加缪这两位人道主义文学家之间的思想联系.  相似文献   

10.
双城记     
《双城记》是一部直接展现法国大革命历史的长篇小说,因为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法国巴黎和英国伦敦之间,故名《双城记》。  相似文献   

11.
外国文学史的编写是对异域经典的一次跨文化重构,在这个重构的过程中,异域经典的价值和面貌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双城记》被誉为狄更斯的重要代表作,自译介到中国以来便得到读者和评论家的喜爱,其文学史地位超然。对比英国本土文学史,《双城记》的经典地位却迥然有异。《双城记》在中国的经典化与中国评论界的跨文化阐释密切相连,正是权威评论家的重新阐释,发掘了《双城记》的经典意义,为其再经典化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李婷 《文教资料》2006,(13):139-140
《双城记》是一部有争议的作品,如果说《双城记》是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那么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巧合?为什么作者既同情老百姓的革命,却又对中产阶级毫无保留地赞美?这一切都和《双城记》的叙事逻辑有关,《双城记》的叙事逻辑有两种,其一是人道主义叙事逻辑,人道的观点使作者反对任何形式的暴力,以悲天悯人的胸怀看待所有的人,因而小说有浓重的理想色彩;其二是为追求市场效应的趣味逻辑,因此小说有浓重的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13.
《双城记》作为狄更斯的代表作品,主要展现了19世纪伦敦和巴黎的社会状况及其存在的社会矛盾。本篇论文从双城之一的伦敦出发,通过对书中伦敦意向的梳理,同时分析现实中的伦敦对于狄更斯的影响,并将其和作品中的伦敦进行比较,从而探索出伦敦对于辅助呈现人物形象,推动整篇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及展现作品主题思想这三方面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作为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流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双城记》也反映了当时伦敦社会所出现的主要问题,尤其是作品中有关伦敦的描写更是从侧面表达了狄更斯对于当时社会问题的看法,同时也凸显了他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文主义关怀。因此,这部以法国大革命为时代背景的小说对于伦敦也具有同样的深远影响。对于19世纪的英国统治阶级,这部小说的出现让他们意识到解决当时社会矛盾的紧迫性。对于后世的伦敦人民,这部作品也让他们逐步认识到当时伦敦社会所存在的种种问题。狄更斯创造了19世纪的“文学伦敦”,《双城记》中的伦敦意象正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了狄更斯深刻的批判思想。  相似文献   

14.
精巧地布局文章的结构,通过环境描写、矛盾冲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在展开故事情节的过程中运用人物语言、行动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是《智取生辰纲》的主要写作特色。  相似文献   

15.
监狱是《双城记》里的一个重要主题,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主人公在监狱里饱受着肉体T精神上的折磨。监狱对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列出了下列监狱,有形的:巴士底狱,拉福斯,台尔森银行——巴士底狱的翻版。无形的:曼内特的精神监狱;德伐日夫人的复仇监狱;法国人民的生活监狱;达尔内的守愿监狱;卡尔顿的情感监狱。浅探了上述监狱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所起的伏笔作用,各种监狱都为后来故事情节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6.
《双城记》是狄更斯的一部杰出的反映法国大革命的小说。本文尝试用语用学中的合作原则及其准则分析《双城记》中的语言,探索小说扑朔迷离之迷,证实此小说虽然是一部严肃的历史题材小说,但其中也具有作者讽刺、夸张、幽默的风格。  相似文献   

17.
《双城记》以独特的视角、锋利的笔触,将上世纪英法两国的社会背景展现地淋漓尽致。小说采取沉重、优美又不失幽默的方式将剧情表达出来,给读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堪称是浪漫现实主义的佳作。特别是面对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种层面的批判上,狄更斯向读者展示了他精湛的写作手法,从其独特的视角诠释了整个故事的脉络。本文将从时代性入手,结合作品的人物特点进行分析,将《双城记》所展现的来自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批判,回味这部英国古典时期浪漫主义现实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8.
《双城记》是英国小说家狄更斯的一部力作,秉承了作者二元对立的人物塑造风格.从对宽容、仁爱的赞赏和对复仇者泯灭人性的否定,可以看出作者主张用宽容和爱化解仇恨,反对以暴制暴,从而折射出作者本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9.
狄更斯从人道主义出发,真挚地同情深受封建统治的受剥削受压迫的劳动人民,愤怒地谴责统治者令人发指的恶行。人道主义是狄更斯小说的指导思想,尤以《双城记》最为典型。文章详细阐述了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在《双城记》中的体现并对之加以剖析,指出其进步性及局限性极其对当今社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蒙太奇在电影作品中是极具表现力的剪辑手段。同样,在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领域蒙太奇也被广泛运用。狄更斯的《双城记》巧妙使用蒙太奇手法,在时间与空间交错切换中游刃有余地制造感情冲突,凸显人物人格魅力,再现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真实情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