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简·爱》中的女性形象,论述形象之间的关系,以及海伦·彭斯、伯莎·梅森对于简·爱性格的形成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张诗卉 《英语广场》2022,(23):54-57
本文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的角度探寻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其一生中的精神探索历程,并分析其长篇小说《复活》中的主人公喀秋莎·马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的人格结构发展历程。两位主人公一生都经历了纯真善良、放纵堕落、忏悔复活这三个阶段,他们的人格结构在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间互相斗争,但最终都实现了向超我的转变。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洞悉人物内心,探寻其心路发展历程,对人性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理解小说更深层次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杨奥  徐莹莹 《英语广场》2020,(16):17-20
英国作家查尔斯·金斯利的《水孩子》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儿童成长的童话故事,更是一个充满了心灵净化与成长的文本。本文将以《水孩子》这部作品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来分析解读这部经典的儿童文学,具体分析汤姆从扫烟囱的小孩到水孩子再到陆地孩子的人格蜕变与净化。  相似文献   

4.
小说《圆屋》以主人公乔的母亲遭遇暴力侵犯为切入点,展现了印第安保留地上司法体系漏洞下掩盖的非正义。本文从精神分析角度出发,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内心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展现进行分析,探究“三我”对人们行为的引导作用,以及“三我”的协调运转对实现内心世界与现实世界平衡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美国南方女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因其作品对宗教主题的深刻见解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但仔细分析其作品中的人物不难发现其中的主人公大多精神异常,本文以其短篇小说《好人难寻》为例,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通过对小说中几位人物性格的分析,探讨了其各自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所体现出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以及造成这种人格结构失衡的原因,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揭示其作品的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6.
伯内特的《秘密花园》内蕴着“成长”这一永恒而深刻的主题.小主人公玛丽的成长贯穿于文本始终,是这一主题的集中体现.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视域下,玛丽的成长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最初锁闭世界下形成的扭曲人格;经过自我的找寻逐步实现生命的复活;在爱之魔力的作用下形成至善至美的超我,达成人格的健全完美.玛丽的成长也就是她本我、自我、超我三种力量的形成和交互作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依德关于超我与本我的人格结构理论对北村的小说《周渔的火车》进行了研究与解读。  相似文献   

8.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分析家,在当代心理学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心理分析学说给处于精神荒原的人们带来了养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来研究小说《魔幻玩具铺》中的女主人公梅兰尼,深度探究个体在父权制度下自我身份的建构以及男女两性之间的差异,着重分析梅兰妮生活中的起伏跌宕,以及个人的行为与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杜甫<同谷七歌>创作于其人生最为困顿的流寓同谷(今甘肃成县)时期,生活的切肤感痛使这首诗作形成了独特的有我之境.作品感情的异常沉痛愤激,给其中之"我"赋予了独立人格;而关切战乱时局、显露忧国忧民的赤心、表现不定的命运转换和人生遭际的变数,使"我"的主体意识与客体高度融合.  相似文献   

10.
《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是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的第一部小说。小说以英国寡妇莉莉娅与意大利小伙吉诺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展开情节。在此过程中,作为主人公之一的菲利普在两种文化的交锋中,开始了一段心路历程,人格结构在不同的阶段也产生了动态的变化,经历了从压抑本我、盲目偏执的超我到完善自我的转变的过程,最终实现了人格结构的完善。菲利普人格结构完善的心路历程的背后,也是福斯特本人对当时英国文化价值观念的反思,及对意大利开放文化的吸收借鉴。  相似文献   

11.
《同谷七歌》是杜诗中闪耀着卓异光彩的重要作品,在抒发乱离之伤感时生成了特有的有我之境,其中每首诗甚至每句诗皆可视作“有我”。但《同谷七歌》生成有我之境的环境因素、心路历程、情感内涵等诸多因素,未引起今人应有的重视,需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尝试运用弗洛伊德的相关理论对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森代表性的短篇小说集《小城畸人》进行解读。首先,用人格结构理论来分析造成《小城畸人》角色人物"畸"的深层次原因,研究表明这和角色人物"本我"的压抑、"自我"的迷失以及"本我"与人格结构中其他两个部分不能调和有关。其次,用心理结构理论探讨了安德森的创作心理,揭示了作者的经历与其创作心理的联系以及对小说人物塑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依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探讨《圣经》文本如何展现出人类心智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该历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受本我支配的幼年时期、自我发展的成长时期以及超我主导的成熟时期。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为基础,分析了《赎罪》中的女主人公布里奥妮从13岁到77岁的生命历程,即她是如何从稚嫩的少女蜕变为成熟的作家,并成功地完成了赎罪。通过以分析童年、成年、老年三个不同阶段的女主人公布里奥妮为线索,结合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剖析其犯错的原因,探究其从"犯罪"到"赎罪"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5.
莫言在《怀抱鲜花的女人》中塑造了一个内心一直处在彷徨与挣扎状态的人物王四,其心理冲突过程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的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的关系十分契合,而王四的父母则是外在环境的象征,正是由于王四的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造成了王四的悲剧。  相似文献   

16.
玛丽莲·罗宾逊是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她的作品题材大多与环境息息相关,反映了当代社会环境问题。《管家》是她的第一部小说,国内学界对它的介绍和研究还比较匮乏。文章运用劳伦斯·布伊尔的地方理论来探讨《管家》中的二元对立。一方面,地方被人为地划分为两个互为对立的部分:人类与自然;另一方面,在人类社会内部,男性与女性处于对立状态,两性不平等现象特别严重。有鉴于此,罗宾逊希冀改变这种现状,呼吁人类突破地方局限,实现地方的统一,以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两性之间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7.
黄代本的散文集《我的河山》中蕴含着丰富的地方文化信息,涉及到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等诸方面,堪称是一本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散文集。  相似文献   

18.
文章运用弗洛伊德关于人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了《岛》中索菲娅的人物性格由"本我"而"自我"到"超我"的嬗变过程。通过对索菲娅的矛盾性格的分析,启示文学合乎逻辑地描写复杂性格的重要意义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19.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感 ;培养学生尊重各地风土人情、关注和参与家乡社区建设的热情。技能、能力 :培养学生调查、观察、收集、整理和清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帮助学生形成交流、合作、探究的良好习惯。知识 :我国的国土面积、两种区域划分以及各自气候特征 ,几个典型地域的社会生活特征 ;社区环境对个体成长的重要影响 ;家乡的历史及家乡环境对自我的影响。重、难点能够说明社区环境对自我的影响。(评点 :教学目标能较好地体现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按《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 ,把教材作为实…  相似文献   

20.
从空间批评的理论视角来看,空间不仅是再现的场所,也是生产的场所。蒂莉·奥尔森的短篇小说《我站在这儿熨烫》中,女主人公(母亲)和她女儿艾米莉所属的社会空间为其建构了身份,但她们在其被设定的规训空间里并没有成为被动的牺牲品,相反,她们以沉默为武器,对赋予她们身份属性的规训空间进行反抗,充分体现了美国中下阶层女性勇于追求生命主体性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