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旨在从认知语法的视角探讨日语处所主题/主语句的特征。反观常规句式,日语处所主题/主语句的主要作用包括标定不同的识解方式、顺应语言结构与突显处所成分。  相似文献   

2.
当前对处所宾语的研究存在着过狭和过宽两种误区,前者认为不存在纯粹的处所宾语,所有的处所宾语都应该被看作是受事宾语或处所补语;后者对处所宾语的界定则过于宽泛,将具有处所意义的宾语都界定为处所宾语。但有一些具有处所意义的宾语已经完全宾语化为受事了,应该将这些宾语从处所宾语中排除出去,否则将会导致处所宾语研究的混乱。  相似文献   

3.
在汉语句子序列中,处所成分跟中心动词之间具有动态的语义和句法联系。在确定汉语句子具有三大层级(基础层级、扩展层级和派生层级)的基础上,本文运用现代“移位”理论,以动态的眼光,考察处所成分由状位移向动词后宾位的各种情况,主要说明了促使或阻碍后移位发生的诱发因素和限制条件,讨论了移位后处所成分的层级分布、语义变化强度以及它作为动词论元的句法和语义选择。  相似文献   

4.
范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人类理性思维的逻辑形式。“语法意义”是语言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意义,对语法意义进行概括形成的一些主要类型就叫做“语法范畴”或“语义范畴”。汉语中的“空间(处所)范畴”也是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义范畴,从主要类别上说又可以分成两种情况,即一是跟名词(作为处所本身的空间处所)有关的空间处所范畴意义,一是跟动词(跟动作行为相关的空间处所)有关的空间处所范畴意义。  相似文献   

5.
范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人类理性思维的逻辑形式。"语法意义"是语言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意义,对语法意义进行概括形成的一些主要类型就叫做"语法范畴"或"语义范畴"。汉语中的"空间(处所)范畴"也是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义范畴,从主要类别上说又可以分成两种情况,即一是跟名词(作为处所本身的空间处所)有关的空间处所范畴意义,一是跟动词(跟动作行为相关的空间处所)有关的空间处所范畴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参照点理论框架内解释汉语存现句的认知过程,发现:凸显的成分——处所是参照点R,处所上的存现物是认知目标T。在此基础上,提出自身、外物、整体三种参照点活动模式。  相似文献   

7.
概念整合理论是第二代认知语言学理论的核心,是研究意义在线构建和信息整合的理论框架,可以用来解释处所宾语句的意义构建过程和动词和处所宾语特征变化。处所宾语句的整合网络都是单一网络,即语法结构空间和概念结构空间的元素经过跨空间映射,形成对应物之间的匹配,再投射到整合空间,形成层创结构。处所宾语句形成的语用动因是处所宾语要求获得认知凸显和追求表达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8.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位移事件框架作为人类的基本意象图式之一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但由于起点、终点成分不是位移事件框架表达式的必有成分,所以长期以来,起点处所成分作为背景因素被大多数人所忽略.其实只要从句中动词语入手,就可以清楚地考察出隐性起点处所范畴表达式的句法特征.  相似文献   

9.
位移事件图式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人们关注的往往是图形、位移等突显部分,起点成分作为背景因素一直受到忽视,本文将重点考察现代汉语起点处所范畴句的特征、类型及有标记起点处所范畴句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
体词性成分中的部分小类本身带有较强的处所性,或者由于受某些成分的修饰而带上较强的处所性,它们在充当方所题元时后附的方所标记可以呈现出“非强制性自由隐现”的状态。这部分体词小类主要为:固定组合类处所词、数量性方所、命名性处所词、准方位标类处所词、人体部位词、指别性体词短语、集合名词。  相似文献   

11.
南宁白话空间介词“过”共有三类:一是经由义空间介词;二是处所义空间介词;三是终点义空间介词。当“过NP处所”位于连动式的前项时,“主体向终点处所发生位移行为”意义的推动、NP处所范围的改变和V2语义范围的改变,使位移动词向经由义空间介词发展,而“明确了主体发生末事件的处所”意义的推动、认知心理的影响以及NP范围由大变小,使位移动词向处所义空间介词发展;当“过NP处所”位于连动式后项时,由于动词义素成分扩大造成义素赘余,促使连动式发生“义素兼并”式偏重,位移动词向终点义空间介词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处所”状态构式的事件表述和语篇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讨论表述状态的在+处所+V状和V状+在+处所两种构式。以往的研究认为,状态构式中的在+处所无论是在动词前还是在动词后都表述相同的语法意义和功能。本文试图说明两种构式在意义和功能上并非等值,在+处所+V状关注动作状态,V状+在+处所关注事物状态,因而在交际功能上存在着叙述性与描写性的语用分工。文章最后将构式放到语篇中去观察,借以揭示言者选用构式的潜在动机,认为前者的语篇功能在于表述一个前景性的主体事件,后者则主要在于为后叙的主体事件引入事件发生的空间处所。  相似文献   

13.
杨进 《考试周刊》2009,(5):37-38
英语与汉语中都有方位和处所的表达方式,英语方位介词以介词为核心,表达事物之间的方位关系,而汉语方位成分以某一方位词为核心,起到表达方位、处所概念的作用。由于表达的具体方式、寻求的参照点及英汉双语使用者的认知特点不同,在结构、句法、音律、文化等方面英语方位介词与汉语方位成分都表现出差异。本文从英语方位介词与汉语中表达方位的成分的语言特点入手,进行两种语言的多层面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4.
表处所的宾语和表处所的补语,容易混淆,因为它们在回答谓语动词的问题时,都表示的是“哪里”,如何去辨别呢?通过分析下面的例子,我们就会明了。 [例题]判断句中划线部分在句中成分:①他坐在窗子下面。②我们参观故宫博物院。  相似文献   

15.
本讨论了述语分别为“有、是“的存在句的不同语义关系,提出在存在句式“方位词语或处所词语 有/是 事物名词或名词短语 附加成分”中,当述语为“有”时,方位处所词语表示的空间和事物名词表示的事物之间的语义关系为部分充满关系;当述语为“是”时,方位处所词语表示的空间和事物名词表示的事物之间的语义关系为完全充满关系,并由此探讨了为这种语义关系所决定的“有”和“是”在具体句子中使用时的互换情况。同时本也考察了“事物名词或名词短语 在/是 方位词语或处所词语 附加成分”作为存在句式的真实性情况,指出用“是”作述语的“事物名词或名词短语 是 方位词语或处所词语 附加成分”句式并非存在句,其实质是判断句;用“在”作述语的“事物名词或名词短语 在 方位词语或处所词语 附加成分”句式才是真正的存在句。  相似文献   

16.
本文系统地梳理了英语存在句和汉语存在句国内外研究现状,并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指出英汉语存在句对比研究现存问题。由此,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本文发现:意义上,英汉语存在句都表达存在过程,建构存在情形,涉及位置、过程和存在方三个基本语义成分;形式上,二者语义成分的基本配置方式不同。英语存在句通常呈现"There+过程+存在方+位置"形式,而汉语一般呈现"位置+过程+存在方"的形式。总的来说,英汉民族都认识到"某地存在某物"这样的情形,但是二者感知方式不同,英语倾向于先物后处所,汉语则倾向于先处所后物,最终导致存在情形的体现形式有别。  相似文献   

17.
动词配价研究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俞词宾语、时间和处所成分以及工具成分的定性上。相关语义成分与动词隐现的规律表明动词的配价具有动态性,其根本原因在于动词词义具有非自足性。此外,词义与句法表现的不一致性也是另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认知的角度,探讨了“从+X+中”的句法语义特征与结构内成分缺省的条件。“从+X+中”结构整体与谓语的核心语义关系为“处所—动作”,介词“从”的主要功能是协助方位词“中”进行定位,“从+X+中”结构内成分X的缺省条件是X为已知信息、X为话题成分和X可由语境推知,结构内方位词“中”的缺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制约,即强调空间处所的内里义、描述所处的状态、特殊句式的要求和结构语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汉语动结式的语法结构复杂多样,结果补语的语义指向也有多种情况:既可以指向主语,谓语、宾语等核心成分,也可以指向动作发生的处所,凭借的材料,工具等非核心成分。由于动结式自身的性质,它与其后成分间的关系不同,还会出现语义指向的歧义现象。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系统功能语法理论,采用语料库方法,根据韩礼德划分得九大类环境成分,对在英语国家语料库检索到的一万例语料逐一进行划分及归类。研究结果表明:介词in主要用于表示处所环境,且几乎涵盖所有环境成分,除了其中的两个子范畴:距离和成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