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范进和孔乙己是中国文学史上两个典型形象,他们的遭遇浸透了封建时代大部分知识分子的悲哀,范进的可悲,在于他的精神已被封建科举污染;而孔乙己的可悲,则在于他的性格已在封建教育中变形。从他们的人生遭遇、个人追求以及周围人对他们的态度等方面,都能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灵魂的毒害。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教育要革命”的思想公开见诸文字,是1966年8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全国都应该成为毛泽东思想的大学校》。其实,这种思想早在他学生时代即已孕育。毛泽东求学的时代,是中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19世纪末期,此时恰是中国封建教育步履维艰地迈向现代教育的时代。到20世纪初“废科举,兴新学”,从教育的外部形式来看,中国已开始推行“现代化”的教育。受过封建旧制教育的毛泽东又上了“洋学堂”,封建旧教育与“新式教育”的种种弊端,他都有切肤之痛的感受。  相似文献   

3.
从百年前梁启超“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智则中国智”的论断至今,历史一再告诉我们,教育从来就不是学校单方面筚路蓝缕的专项工程,而是承载“中国梦”的百年大计.在我国近现代追求“中国梦”的征途上,教育曾进行过两次重大变革:第一次是清末的“废科举、兴学校”,实现了由封建教育向学校教育的转变;第二次是新中国教育体系建立,学校教育规模与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学校体育,是在中国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传统的封建文化和帝国主义侵略文化的斗争中产生的,是伴随着中国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新教育的发展而发展的。新文化与旧文化的斗争,范围相当广泛,“废科举、兴学校”是其内容之一。“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就是当时兴学校、废科举的一条重要理论根据。它是早期改良派学西学、设学校、介绍西方科学技术、改良科举制度,而又不损害、动摇满清封建统治基础的主张。但是,腐朽衰败的满清政府和它的卫道士们却竭力反对。他们鼓吹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以科甲为正途,以弓马为根本,提倡“尊孔读经”,反对兴办学校。复辟派张勋还联合十二省督军上书袁世凯,要求以孔教为国教。这一股复辟思潮,使体育界“国粹体育”也沉渣泛起。他们借口“新武术”是我国国粹,以保存国粹为名,行保护封建文化之实,反对刚刚萌芽的近代体育。鲁迅先生面对这股逆流,给予了无情的鞭撻:“把九天玄女传给轩辕黄帝,轩辕黄帝传与尼姑的老方法,改称新武术是散布鬼道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年,传统的中国封建教育秩序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频频发生“阵痛”,面临新教育的极大挑战。1905年,长期作为中国封建阶级选拔统治人才的手段——“科举”制走到了尽头,新学堂开始在国内广泛建立;此后,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的几年间,中国社会进入剧烈动荡的历史时期,各种思想、各种势力的较量异常激烈;特别是1919年前后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使中国思想文化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相似文献   

6.
资讯·声音     
“十八岁现象”引人关注小作家选刊中学语文教育的最后检验证书上印着“诗歌除外”,把诗歌排除在一个民族基本教育的测试视野外,这是一个什么信号?每个中国的知识分子,都会以唐诗,以李白和杜甫为中国文化的骄傲,但他们似乎忘记了,唐代的科举取仕,是以诗赋取仕,诗歌写作是当时整个知识分子,特别是庶民知识分子进入仕途的主要捷径。盛唐的经济发展,与盛唐的文化发展,再加上科举取仕要求以诗赋为主,造就了中国文学极盛的辉煌成就。因为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是语言艺术的顶峰,也是人格修养的基本科目。当我们讲修身,讲传统,讲素…  相似文献   

7.
只是到了近代,在“欧负美丽”冲击下,中国文化才透出一丝新气息。而与这种景象格格不入的,是当时教育腐败造成的官僚阶层“无才相”、“无才吏”、“无才将”,学校中“无才上”。“军兴以来,论者多患科举之弊,请筹变通之法”。整治科举教育,已开始汇入社会改革大潮。清流派正是“患科举之弊”、“筹变通宵之法”“论者”群当中的一员,他们的教育思想,显现出抨击科举、萌发改革的特证。  相似文献   

8.
鸦片战争之后,古老的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侵略,中国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日益加深。又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渗透和发展以及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极大地摇撼着封建政权岌岌可危的腐朽统治。在文化战线上,“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和封建阶级的旧文化的斗争”,表现为“学校与科举之争,新学与旧学的斗争,西学与中学之争。”①中国的近代教育事业就是在这种情形下产生的。云南的近代教育事业也是在这种情形下产生的。它经历了一个萌发、兴起和发展的过  相似文献   

9.
从故事形态看,鲁迅小说《白光》讲述的是封建士子落榜殒命的故事,该故事批判的锋芒似乎指向封建科举给旧知识分子造成的生存困境和命运悲剧。从故事实质看,鲁迅小说《白光》那封建士子落榜而殒命的故事形态背后隐约揭示旧知识分子因为精神失根而引发出惶惑与找寻。  相似文献   

10.
史善庆 《历史学习》2006,(12):30-30
近代由于时代的发展和要求,在中国的知识分子中间产生了一种与传统士人有较大差别的新的知识分子阶层。他们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应科举,更重要的是为国求富求强,挽救民族危亡。他们崇尚科学,主张大力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政治制度、大力发展工商业。他们反对科举,主张兴格致之学,多设学校,广植人才。他们的出现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留洋学生是新型知识分子的一大来源。一些洋务官员在办洋务的过程中已认识到留学是培养专门人才的一条捷径,1865年奕訢等“议派旗兵前往外国布置机器局中,学习制造”但怕遭到攻  相似文献   

11.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我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加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普遍要求“改革蔽政”,“奋发图强”。在文化教育方面,资产阶级改良派和封建顽固派展开了“新学与旧学”、“学校与科举”的斗争。1898年,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了维新变法。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把“废科举、兴学校”作为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光绪曾正式下令,将各省、府、  相似文献   

12.
科举制是对中国历史上教育、政治、化等各方面起过重要影响的考试制度,“科举学”是近年来日渐兴起的以科举制及其运作历史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专学。由于“科举学”具有重要性、独特性、广博性、现实性和远大的发展前景,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学术的一门显学。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大事件,为纪念中国科举制废止100周年,我们特约请“科举学”的倡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教授组织了这组“科举学”笔谈,以飨读。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科举研究的又一部巨作,刘海峰教授的《中国科举文化》是一部具有很高学术价值、丰厚文化底蕴以及研究主题鲜明、内容通俗易懂的科举文化著作。该书以“科举文化”为主线,由五个不同的科举专题构成,包括以平反为宗旨的科举百年祭,对科举制兴起的探索与发现,对科举教育得失的关注,以及科举文化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明的重要影响,同时还兼顾了“科举学”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演变。通览全书不但有助于读者对科举做出一个全新的理解,还有助于从不同角度看待中华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4.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警世之作。孔乙己在学而为仕,仕则富达的封建教育下成为牺牲品,出尽了读书人的洋相,让人悲悯。他们都是封建科举这部大机床生产出来的半成品、废品,因其已被锻制出了初始形态,于是便有了在其不当用之后,再也找不到能用之处的悲哀。封建科举这部大机床只要不拆,仍在转动,定会再造出许许多多的孔乙己来。先生力透纸背,挖根至底,让人感慨 !先生对孔乙己外貌的描绘,让我们形象地看到了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锻打烙制后所留下的种种悲惨的印痕。   一、孔乙己的脸色及其变化   《孔乙己》最初让我们看到的是孔…  相似文献   

15.
“三元”是封建科举中的一个名词,即解元、会元、状元的合称。我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开皇七年(公元五八七年),终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这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跻身仕途的途径之一。整个科举,从童生到状元,一般须经五个阶段,其中县试和府试系预选形式,乡试、会试、殿试才是正式的科举形式。乡试每隔三年在省城举行,秀才可以参加,考中的叫举人,可称老爷,举人  相似文献   

16.
严复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和翻译家。虽然他的一生处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中国近代,但是他的思想却有着丰富的科学精神及现代性价值。集中体现在他“黜伪而崇真”、“屈私以为公”的民主与科学思想及变革救亡的政治思想;“以自由为主,以民主为用’’的自由思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思想;批科举兴学校的教育立国思想及其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应用理念中。严复的思想及其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大批知识分子的影响,开创了我国现代思想和现代文化的先声。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考试发展史上,近代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以科举选士为导向的传统教育考试制度,历经千余年的演化,晚清已出现重重危机。由于科举选士标准与官学、书院教学内容长期不变,科举考试流弊加深,不能培养、选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的人才。为了应对“洋务”,挽救统治危机,清朝统治者开始兴办学堂,培养外语、军事、技术等洋务人才,引入新的学校招生和学业考试。这类考试一开始是以“补充”形态出现,备受科举考试“正途”之挤压,既不具系统性、广泛性.也缺乏独立的社会地位。直至20世纪初年,废止科举制,新的学校考试制度才最终确立,由此推动了新式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黎仁凯新著《动荡中的历史抉择——近代知识分子追求》最近已由河南出版社出版。该书23万余字,九个章节,是迄今为止第一部比较系统、全面论述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80年间各类知识分子的学术专著。说它系统,是因为它不仅论述了近代各个历史时期各类知识分子典型代表的理想,追求及其走过的路程,也论述了各个时期知识分子的群体特征,比较系统地向读者展示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成长、发展的历史。说它全面,是因为它不仅论述了由科举出身的封建士大夫走出中世纪、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乃至向近代知识分子转化的轨迹,也论述  相似文献   

19.
也谈范进     
范进,是一位热衷于科举功名并为此而发疯的封建知识分子形象。一旦得知自己中举的消息,先是“往后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继而拍手大笑向外疯跑的情节,无疑是给读者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地方。且看看人们是如何对范进这一人物形象进行评析的:“他是一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大半生  相似文献   

20.
宋益琴同学问:“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和吴敬梓笔下的范进,他们同为封建科举制度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应该如何认识这两个文学形象的典型意义?”同学们知道,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造出来的典型形象,这样的典型人物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就能更集中、更深刻、更有普遍的代表性。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的形象和吴敬梓笔下的范进的形象,虽然出自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的不同作家之手,但他们都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的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有异曲同工之妙,分别代表了从科举阶梯上跌落下来和爬上去了的两类封建知识分子,在文坛上各领风骚。先看孔乙己,他苦读大半生,连半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