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陈根荣 《江苏教育》2007,(11):38-38
“快慢班”,一度成为教育的热点、焦点,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但终因其“蜕变”(违反新《义务教育法》),而成为众矢之的,被勒令叫停,成了不应有的教育“闹剧”!笔者以为,问题不在于“快慢班”.而在于其变质:“快慢班”是教育“行政化”、教育“产业化”、教育“功利化”的必然“乱象”。“快慢班”成了教育“三化”的“替罪羔羊”。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各地相继出现了“成功教育”、“希望教育”、“赏识教育”等新的教育理念。在认真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和研究这些教育理念的同时,结合学校实际,我们提出了“以人为本,普遍激励”的办学理念,从此,“关爱”、“关注”和“激励”成了学校教育的主旋律。随着东风中学激励教育思想的基本形成,学校管理不断完善、师资队伍全面优化、教育质量迅速提高。学校连续六次荣获东风公司“教育教学先进单位”称号,2004年被评为襄樊市示范学校。  相似文献   

3.
当前高职培养目标的误区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朱方鸣 《职教论坛》2002,(15):34-35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虽然有了长足发展,然而,由于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明确,以至于使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存在一个个误区。1、重学历教育,轻职业培训《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学校具有从事“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双重职能,对接受“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学生颁发“学历证书”和“培训证书”,高等职业教育显然有着同样的职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也指出要“发展非学历高等职业教育,主要进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然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表明,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只注重了…  相似文献   

4.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利用大众传媒对学生进行了新形式的“时事政治”教育,如,带领学生观看了《复兴之路》这部历史政论片。在看片过程中,我们对中学“时事政治”教育展开了进一步的思考。“时事政治”教育是中学德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渗透“时事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培养学生关心“时事政治”的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浅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区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威是美国名的教育家,创立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名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他反对“仪型他国”,主张从中国国情出发改革教育,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活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6.
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逆反心理"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对象所存在的“逆反心理”现象,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为了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达到预期效果,就必须克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逆反心理”现象。本文深入分析了“逆反心理”的表现形式,以及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克服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收到实效。  相似文献   

7.
基于教育问题的“实践性学习”强调教育实践在教师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是培养师范生教育胜任力的一种新型模式。在教育理念上,“实践性学习“强调“知行合一”,侧重“做中学”,认为职前教师教育仅仅传授教育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提供教育实践机会,在“实践场景”下让他们尽早进入专业领域,参与教育实践活动,才能掌握了教育的程序和方法,获得教育胜任力。  相似文献   

8.
本论述了课堂生活中的五类“受教育”角色,即“迎合”的“受教育”、“顺从”的“受教育”、“适应”的“受教育”、“投机”的“受教育”和“反抗”的“受教育”。分析了其形成的成因,并对构建理想境界的课堂生活和“超越的受教育”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新的“话语”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多年来,高校通过“两课”教学、党校教育、形势与政策讲座以及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等各种渠道,坚持在各类学生中开展共产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目前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有的地方对理想信念教育重视不够,讲理想信念少了,理想信念教育不那么理直气壮了,出现了教师不太敢讲、学生不太爱听的现象;有的理想信念教育缺乏时代性,“老话”、“套话”较多,“新语…  相似文献   

10.
作为校本研究的有效载体,作为教师“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心灵上沟通的桥梁,这些年,教育叙事研究在我国教育界开展得可谓是如火如荼,不但涌现出了数以万计的爱上教育随笔写作的教师,还出现了“新教育实验”开办的“教育成功保险公司”,以及师范院校著名教授领衔的教育叙事研究博客群。一时间,教育报刊纷纷开辟专栏,“变大而无当的宏观研究为细致人微的教育叙事”,  相似文献   

11.
韩军说,我们在语文教育的路上失落了太多的“根本”,于是他“呼唤中国语文教育返本归根”。在《中国教育报》组织的“在语文教育的路上我们失落了什么”的讨论中,有人认为,“我们失落了眼泪”;有人认为,我们失落了“语文基础知识”、“讲授式教学法”、“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等等。其实,细想来,最根本的是,在语文教育的路上,我们迷失了自己。  相似文献   

12.
时下,在创建“和谐教育”的大氛围下,“沟通”已经渐渐成为教育实践中使用频率最高一个词语:课堂内外讲求“师生通”的双边效果,教育研究营造“师师通”的协作氛围,教育环境拓宽“家校通”的互动渠道,民主管理强调“干群通”的平等对话……一时间,“沟通”让育人活动丰富了也活跃了,让育人环境温馨了也动人了,育人渠道宽阔了也畅通了,育人效果提高了也明显了。但是,在众多“沟通高速路”不断建成的同时,却唯独不见一所学校去为学生家长——这个教育工作的“最大集团”开辟一条可以“家家通”的渠道。  相似文献   

13.
中国教育的全面兴盛是从西周开始的,而周前的教育特别是上古教育的状况及其观念却难以把握,导致了许多教育思想在源头上的模糊不清。其实生存技艺的传授是每个民族教育的共同主题,而中国上古的教育除“生存教育”外,还肩负着“祭祀与养老”的任务,因而形成了中国教育有别于其他民族的伦理性特征。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代一直重视“礼”与“德”的教化。尧舜时期,逐步形成了“德化育民”的政教观念。  相似文献   

14.
三论创新之根在实践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本文首先分析了“在做中学”与“在学中做”的提法,指出“做”是“实践”,“学”是认识;“做”既包括动“手”,也包括动脑,“学”不能离开“做”。其次,分析了科学文化、科学教育与人文文化、人文教育各自均为一个整体,两者一起也是一个整体,并且同来源于实践,同植根于大脑,同升华为境界,相交融而培养创新人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最后,着重提出了为推进素质教育、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的4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订单式教育”进行了剖析,厘清了“订单式教育”中的主、客体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分析了目前对“订单式教育”的错误认识,并对“订单式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从传统的“政治型”教育向现代的“服务型”教育的转变,我国的义务教育之路是曲折的。这其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博弈。在这场博弈中,一部分教育工作者卸下了往日“天、地、君、亲、师”的威权,一些欠缺服务意识的人甚至主动或者被动地丢掉了义务教育的“铁饭碗”。如今,中国教育正朝着“服务型”教育的道路,向和谐社会有力迈进。增强教育者的服务意识,全面提高教育的服务质量,应该成为我国当前教育热切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整个社会舆论对教育的评价都是正面为主。认为教育神圣、教育伟大、教师辛苦、教师清贫……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为之欣慰,我们因此自豪。大约四五年前,风向渐变,人们对教育慢慢地不予“同情”了;而这两年则更进一步,岂止是不同情,几乎就是“一片喊打”!指责“教育腐败”、“教育是十大暴利行业”、“学校乱收费”、“有偿家教”、教育是学生家庭“因教致贫”的罪因等等,不一而足。教育正在可怕地、迅速地被“妖魔化”了。  相似文献   

18.
教育的世界观是人类认识和改造教育系统的思想基础。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时期,在新空间属性、新供给方式、新治理模式的共同作用下,教育的组织体系、要素及关系都发生了变化,复杂性日益凸显。作者深刻洞悉“互联网+教育”正在推动教育系统从线性结构走向复杂网络结构,率先提出“互联网+教育”应以复杂系统观为世界观,应充分关注教育的复杂关系,应从耗散结构论出发认识教育生态体系,从协同学视角揭示复杂教与学的新规律。文章总结了关于“互联网+教育”复杂特性的已有研究成果,包括知识的网络化和涌现性、教与学的自组织和非线性,以及教育生态的联通和不确定性三方面的新规律,已有的研究发现为新复杂系统观提供了重要支撑。文章针对“互联网+教育”战略实施中出现的“改良学派”的认识误区和“课堂网上搬家”的实践误区,提出了“互联网+教育”的复杂系统观,目的是引导教育工作者,把握“互联网+教育”的变革本质,摆脱传统线性思维,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探索研究新范式,切实推动“互联网+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9.
张朝全 《河北教育》2010,(11):27-27
如今,各地的“新模式”、“新理念”层出不穷,带动了“教育考察热”。然而,不少地方、学校的“教育考察”却流于形式,甚至成了一些人旅游观光的幌子。那么,如何让教育考察真正发挥作用,不辱“取经”使命呢?  相似文献   

20.
孙静  柳友荣 《教育文汇》2023,(6):9-13+19
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共同构成了我国“五育”的育人框架,当前中国已经进入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新时代,人们从异化劳动下的“谋生状态”发展到自由劳动下的“乐生状态”。劳动教育实现了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实践形态之一,劳动教育要根据学段特点加强对劳动观念、劳动精神等更为核心和根本的育人任务的研究和实践,关注个体差异。学校劳动教育高质量开展,必须要把握好劳动教育的时代逻辑、融合逻辑、实践逻辑,真正让“劳动”成为“劳动教育”,让“劳动”具有“教育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