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杂说做杂家     
于冠深 《青年记者》2010,(18):100-100
查《汉语大词典》常会有意外的收获。例如,叶圣陶先生曾做过一篇《要做杂家》的文章,就是我查某一词条时意外获知的。文中有曰:"咱们要争取做个杂家,唯其杂,  相似文献   

2.
要做杂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咱们干写文章的工作,总要尽可能有丰富的知识。鲁迅曾经写信给一位搞文学的青年说:“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轻重,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胡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鲁迅这几句话,对于记者、编辑都极其有用。鲁迅没有说下去,一味钻在文学里怎么样。他的意思其实就是说,你一味钻在文学里,文学也是研究不好的,创作也是不会成功的。所以要各方面都知道一些。无论做什么工作,总是多学一些东西、多懂一些东两好。当记者、编辑,要报道,要知道的东西,方面极广。  相似文献   

3.
我不仅根据不同素材选用不同体裁,有时还在同一素材上运用不同体裁写作。1986年7月我在所属中州分店清帐,偶然听说附近有个农民家一只乌龟年年回家探亲舶神奇事情,立即登门采访,连夜以《有情的乌龟》为题写成了消息,这篇稿子在86年7月5日  相似文献   

4.
甲:党中央要求干部专业化,你却提倡什么做一个“杂家”,这不是同中央的要求背道而驰吗? 乙:你理解错了。我说的“杂家”,是指新闻工作而言,并不是泛指各条战线上的干部。甲:可是有些人确实是这么认为的:新闻战线上的干部,各行各业都接触一点,各门知识都有那么一星半点,因此是“半瓶子醋”,“万金油干部”。难道你也希望新闻干部就局限于这么一个水平吗? 甲:且慢,咱们先  相似文献   

5.
人们常说,编辑要做"杂家"。但究竟什么是"杂家",似乎并没有明确的概念。就我个人的认识来说,则一向主张不宜过分夸大"编辑是杂家"这一口号的作用,编辑应该是自己所在行业的"专家"。如果把"编辑是杂家"理解为编辑在精通本行业务的同时,尽可能使自己具有广博的知识,那倒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实际可行的。其实,何止编辑,任何一种行业的专家,也都是应该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6.
光明 《新闻三昧》2003,(9):15-15
之所以写下这个题目,是因为最近看了一篇文章,引起感想。这是刊登在2月15日上海《新民晚报》第9版上的《青蛙是虫?》一文。该文作者批评当地一个广播节目的主持人将青蛙称作虫,误导了听众。其实,主持人的说法并不错。我国民间有称老虎为“大虫“的说法,比如《水浒》中就多有此说。江南农村一带.还有称蛇为“长虫”的。它们都是形体比青蛙大得多的动物,尚且有“虫”之说,追论青  相似文献   

7.
李恩吉 《记者摇篮》2004,(3):26-26,22
常听到的话是编辑、记者要做个“杂家”。做为在广播电视宣传工作中,以文字稿件为创作依据,以有声语言为创作手段的播音员来说,是否也做个“杂家”呢,广播前辈的话给了我答案,……“播音员不能比编辑、记者差”。  相似文献   

8.
杂家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通常说,编辑是“杂家”。相对于专家而言,在这里,“杂家”实属贬意之词,杂家不如专家。在一般情况下,“杂家”和专家在学识水平上确有区别,但对“杂家”应做具体的分析,不加分析地断  相似文献   

9.
挂名杂说     
做了或是做过什么长的人,对“挂名”一词及其含义可能了解得更深。这等情形在当事人心里究竟有何意味,我们局外人难以揣测,倒是对挂名的书籍体会得更深一些。与书相关的挂名约略有二,一是为完成硬性指标,寻找一两个关系不错的写家,挂个虚名,充作成果,完事,此外什么也不干涉。这种书,对读者来说没什么损失,只是题目下多了一名字,质量没减,简繁程度也没减,丝毫也不影响阅读。另外的挂名,对读者来说,似乎就没有这样圆满了。据说一人纂成一部书稿,左思右想,觉得自己的分量太轻,读者不一定会买账,于是,苦意寻找合适的名人,…  相似文献   

10.
杂说隐私权     
自从克林顿绯闻被炒得沸沸扬扬以来,加之《拉客者》余志老板重金收购力揪克氏的共和党人自家的婚外恋情,且收获颇丰,由此我想到了关于隐私权问题。什么是隐私权?中国的综合性词典上似乎尚无界定或解释。倒是传承数千载的“隐恶扬善”、“为尊者讳”、‘为长者讳”这类词语却记录在案。看来,应“隐”的“私”当属“恶”一类,而能够享受到“隐”的资格的,则只应是“尊”者“长”者。“‘尊”者大约是贤者,圣人一类。“长”者则无疑是官员,或有钱人、大亨一类了。尊者长者的“私”无论是什么都理所当然应该被隐瞒起来的,这大约是当时…  相似文献   

11.
投稿杂说     
一些刚开始写作的同志,总爱提出这样的问题:怎样给报刊投稿?对此,我谈点粗浅看法,与青年写作者讨论。投稿应讲究“对号入座”经过辛勤的劳动,稿子写出来了往哪里投呢?全国的报刊多如牛毛,少说也有几千种。因此,投稿者必须精心为自己的稿子寻找“座位”。比如你给报纸的文艺副刊写稿,这就要认识到报纸的文艺副刊与专门发表文学作品的文艺刊物不同。文艺刊物上的作品,一般不  相似文献   

12.
投稿杂说     
实践使我懂得,投稿的学问真不浅。初学新闻写作者,第一篇稿子投进邮箱去后,总希望早一天能发表出来。但是,事实却是有的稿被退回来了,有的则是泥牛入海。这是很苦脑的事。然而,苦脑之后需要的是冷静的思考。文章能否发表,除了文章本身的质量外,重要的还有一个如何投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四言杂说     
平日浏览报刊,常感有某种定型的文字“构件”隐现于字里行间,它就象斗拱、飞檐之于民族形式建筑一样,使文章或标题具有一种特殊风格,姑且名之曰“中国气派”吧。这种“构件”就是四言词语,即由四个汉字构成的短语或词组。我曾对一篇副刊文章(载1983年12月4日人民日报)做了个小小统计,发现在这篇七百余字的  相似文献   

14.
难点杂说     
早在河南电视台《中原焦点》节目开播之前,主创人员便把节目定位在“热点问题追踪,疑点问题思辨,难点问题透视,焦点问题访谈?这几个方面。该栏目自1995年2月开播以来,已播出一千多期节目,其中一半左右是新闻舆论监督节目。几百期“焦点”节目,几百次艰难的采访、播出,几十名《中原焦点》节目记者,每人都有几十次酸甜苦辣的经历。 一般来说,搞舆论监督主要有这么两难:一个是采访、核实情况难。被采访单位听说是搞正面报道,就热情接待,笑脸相迎。反之,一听说是搞舆论监督,“挑刺儿”曝光问题的,立马给记者冷面孔、闭门羹,被批评者拒绝照面,知情者不敢露面,当地领导或闪烁其词,或“无可奉告”。1995年6月,我们几位记者接到反映,说济源市生产的“黑加仑”饮料饮后致死人命,便立即去采访。不料,却受到负责此案的济源市公安局刑侦大队某些人的刁难。记者拍摄市公安局及刑侦大队牌子时,却遭阻拦,理由是这两块牌子属“国家机密”!后来,  相似文献   

15.
创新杂说     
王晓明 《视听界》2011,(6):120-120
快与慢上下班,在拥挤密闭的电梯间,总是有人急不可耐地反复摁电梯的关门键;总是有人一进电梯就繁忙无比地扯着嗓子打手机,大谈进货出货,出账进账。电梯问也是社会的一角,从这一角折射出大众的心态,那就是着急上火、焦虑不安、急赤白脸,巴望一口吃出个胖子、一夜暴富、一夕成名。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相似文献   

16.
色彩杂说     
有一种说法.当今真实世界的一切都在被迅速的数据化,新闻、娱乐、知识、历史、地理……个中争议暂且付之阙如。我倒是十分赞同黑格尔的话:“那些自以为是的概念早已死去。我们有活生生的话要说。”无论世界怎样的“化”,有一个活生生的存在是不会改变的,那就是天地间变幻无尽的,“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色彩。  相似文献   

17.
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人民日报时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深化‘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引导广大新闻宣传工作者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增强业务本领,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新闻宣传队伍。要加强对中青年骨干的培养锻炼,采取多种措施培养造就更多人民群众喜爱  相似文献   

18.
"杂家"与"杂家类"属于古代图书分类中子部书的一个类别,今天就很多人看来,二者已浑如一体,没有什么区别。但如果从古代目录学史的角度看待它们,那么"杂家"与"杂家类"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搞清楚"杂家"与"杂家类"之间的关系,对我们研究和应用好传统的四部分类法,都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记者与杂家     
记者仿佛天生就是杂家,今天跑这儿,明天跑那儿,今天写专访,明天又去发消息,肚子里如同杂货铺,主顾们想拣个什么(从内容到形式),由性儿挑好了。在记者年富力强、能够独当一面的时候,走到哪里都受到欢迎和接待,自己稍一努力,无论什么大活儿、难活儿,均能倚马可待;在这时,“样样能”“路路通”的感觉在心底涌起,仿佛杂家的功业已成。可事实上正相反,君不见诸多记者老来的萧条寂  相似文献   

20.
杂家与通才     
当《新闻战线》的编辑在电话里约我为《与你同行》这个栏目写点东西时,真有点“受宠若惊”。因为,作为《新闻战线》的忠实读者,知道能上这一栏目的大多是首都全国性大报的“大腕”,得过大奖,出过书。经编辑一再解释:要在各省市自治区同行中选点不是“大腕”的同行以活跃这一栏目,自己方敢应承下来。编辑有言在先,要避免与前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