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犁在鲁迅及其作品的引导下逐渐确立了自己的文学观念,"文学为人生"是他思考文学问题的出发点,他结合当时文学工作者的实际,提出作家双重身份论和文学的生活性理论,以强调作家的主体意识,维护文学的独立性,廓清文学与政治的边界。他认为作家的主体意识是靠作家自身深厚的生活和文艺修养来支撑的。孙犁的这些思考的目的在于捍卫作家美学追求的自由。  相似文献   

2.
北岛的诗历来被认为是具有强烈历史责任感的人文精神的代表,但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特别是90年代北岛离开祖国大陆后,他的诗风发生了一定转变,他诗中冷峻、坚毅的风格正在被一种情感细致复杂的现代忧郁精神所代替,北岛的诗可以说由对历史的“回答”转向了对人本身的“回答”。  相似文献   

3.
济慈的诗歌以"美"为最高的理想。在他的美学理想中隐含他对人性和社会历史的人文思考。济慈的史诗残篇《海披里安》是这二者结合的典型例子。在这篇诗作中,"美"被当作了人性崇高的标志,"美"的升华过程体现了人性进步的过程,扩大到整个社会历史层面,体现的是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趋势。济慈以希腊神话为载体,隐喻的其实是他对当时英国社会的人文主义思考。  相似文献   

4.
对于所处"文学自觉"时代的刘勰而言,《文心雕龙》的创制不只是理论的树立与实践,潜藏在文字之下的是他针对当时文坛沉溺辞藻、雕缛尚化风气的一种批判,他以敏锐的知觉、精妙的笔触为我们确立文学的标准。本文通过对《文心雕龙》中"言""辞""文""采"等关键性字词的解读,试图一窥刘勰当时所处的话语立场及其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5.
莫言小说对于人的生命本原的崇拜是与八十年代中期文学对人的重新思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对血腥、污秽的玩味则体现了八十年代后期文学对于传统关于人性的理想观念的消解.莫言小说的"生命意识"和"审丑意识"充分地体现了新时期文学关于人的本质的探索历程.  相似文献   

6.
正去年七月的一天,北京单向空间(原单向街书店)举办了北岛的"文学之夜"沙龙。格子衬衫,浅色长裤,沉静睿气的目光——67岁的北岛身形瘦削,缓缓诉说着关于文学、关于生活的种种。在灯光略显昏暗的空间中,作家朗诵的诗句如同飘浮在眼前、排列成行、拨开历史的迷雾,让人倾听那个时代的足音。光阴荏苒,文字却不朽,正如那"时间的玫瑰",未曾凋零。(编者)  相似文献   

7.
建国之初的"百花文学",以其思想的深度、艺术的魅力和创新的精神,为中国当代文学史留下了早期青春的记忆,而它对于官僚政治的批判、对于美好爱情的追寻、对于人的生存困境的思考,不仅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而且彻底地解构与否定了当时的国家意志与政治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8.
北岛论     
从人们对北岛的误读与隔膜及其与文学史之间达成的合谋着手,阐释了恢复“《今天》派”命名和重勘北岛文学版图之必要;以流亡为界碑,梳理了北岛流亡前的“废墟诗歌”之得失,同时从“常”与“变”之辩证关系的角度,详细地解读了北岛流亡后的“流亡诗歌”,归纳出了它们在思考诗人与母语之间的关系及其作为流亡者对祖国的深厚爱情、揭示生活与幸福的不真实性、个体话语存在之可能和难度、质疑本体论和逻辑世界、返乡的坚定指向及其困难等方面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9.
"伤痕文学"中的爱情叙事打破了"文革"文学的禁区,拓展了文学题材的范围,体现出作者对于爱情和社会问题的思考与批判,但同时也深受当时时代语境的制约。从爱情叙事角度切入,既可以看到"伤痕文学"的文学史意义,也可以认识到"伤痕文学"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在北岛的诗歌创作中,夜意象的营造是一个重要内容。北岛诗歌中的"夜",并非仅仅作为抒写情思的时空背景而存在,而是有着丰富深邃的内蕴。这一现象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形态、作家的心理构成以及创作的思维机制有重要关系。北岛诗歌中的夜意象具有独特的表现特征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1.
透过《心灵史》,不仅可以了解到哲合忍耶悲壮的历史遭遇,还可以唤起读者对理想的自然人性的思考,张承志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达到了文学"慰己"和"慰他"的双重功效。本文将从悲壮的历史遭遇、刚强的民族之魂、自然人性的复苏三方面,来对他的《心灵史》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杜亚泉是清末民初时期一位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和启蒙思想家。他的文化调和思想尽管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是他对中西文化问题的开放心态、辩证分析和理性思考,在当时的"五四"思想界还是独树一帜的,对于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也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寻根热"之后,寻根文学继续发展,从批判传统到认可传统,再将视线转移至边缘视角审视传统文化。本文将以韩少功的《马桥词典》为例,从对文化的边缘文化描写中看"后寻根文学"作者对于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社会的反思与思考。  相似文献   

14.
实证论对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影响雪临文学是一种历史的现象,甚至研究文学的人就处在历史中。他的观念、思想.无论他是持历史主义还是反历史主义的观点,都是历史的产物。思考文学这一行为使我们不断超越既有文学史的地位。从俄国形式主义到英美的新批评,从捷克布拉格学派...  相似文献   

15.
《当代学生》2013,(Z1):33-35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打开了世界读懂中国文学的一扇窗户,其对于中国文学和中国作家的激励无疑具有指标意义。诺奖给莫言的颁奖词是:他"用幻觉的现实主义(又译"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社会融为一体"。那么,莫言为何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获奖的关键因素究竟是什么?下面为您解析莫言获奖的五大关键词。  相似文献   

16.
<十七年文学的时代性思考>是一部富有开拓性的文学研究专著.她以文学发展的历史客观事实为依据,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作为考察"十七年文学"的基本视角,在历史的政治逻辑、文化法则相连通的语境中对研究客体作开放性的把握与思考,从而使"文学性"含量不高的"十七年文学"话语实践获得了空前的丰富性.作者摒弃了庸俗社会学、政治学的批评观念和模式,而立足于历史文化、民族心理的角度对"十七年文学"进行时代性反思,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批评观的同时,积极、合理地吸纳了包括新历史主义在内的多种先进的文学理论,既破除了陈旧的文学观念和思维模式,又避免了新的狭隘和偏执,成功地完成了双重超越和突破.  相似文献   

17.
李锐的小说基本上是两个系列:一个是以他插队时的吕梁山区为背景,描述他所熟悉的农民生活;另一个是以他的老家四川自贡为背景,通过想象再现一段历史。前一个系列主要表现了作者对民族根性的思考,后一个系列主要展示了作者的传统意识和古典情怀。如果说《厚土》系列是李锐寻根文学的代表作,那么1990年代以来的《无风之树》、《万里无云》、《银城故事》、《旧址》、"农具系列"等则是他后寻根文学的代表作。李锐的创作历程基本体现了他从寻根走向后寻根的文化寻根历程。  相似文献   

18.
“现代性”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正式形成于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与那时所说的"新"是基本相同的一个文化概念。迄今为止,它仍然是体现中国社会、中国文化、中国文学整体社会历史特征的一个文化概念。它主要活跃于中国社会、中国文化、中国文学即将发生整体历史变化前夕的个别历史时期,例如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时期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新时期,而在更多的时候,人们关注的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一些更具体的追求目标,但"现代性"对于有分析性地感受和理解其他具体的文化概念仍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学是历史的一面明镜,是生活的多彩画卷,体现着关于人世、宇宙和幻想世界的形象思考,体现着人的思想、感情、情操、人格和个性。通过文学教育,可以使学生从历史的深度认识生活,多角度体验生活,感悟人生,从中汲取营养。文学,对于塑造学生的灵魂、决定他们的人生道路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新课标突出强调语文课程的"审美教育功能",为高中语文教学的文学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探索空间。  相似文献   

20.
书架     
《给孩子的诗》作者:北岛出版:中信出版社诗人北岛亲自甄别、挑选,将他心目中最适于孩子诵读、领悟的短诗集结成册。57位不同国别的诗人,101首不同风格的新诗,携带着思想、文学、文明的火种,交给孩子,照亮下一代的阅读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