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大学教师:大学文化的守护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教师是大学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守护者。大学教师不同的大学精神选择对大学文化的守护和传承产生不同的影响和作用,以知识为志业的知识人抉择守护着大学文化,以政治为志业的政治人抉择偏离了大学文化,徘徊于知识人与政治人之间的冲突性角色知觉到了大学的本真文化精神。为守护大学文化,大学教师应该回归本位,实现知识人与政治人角色的整合性认同。  相似文献   

2.
大学是社会的文化高地,大学应当提升文化自觉,努力构建以和谐文化为内涵的大学理念,促进精神与物质、科学与人文、通与专、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个性与共性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大学教师作为天然的知识分子,具有责任自觉、价值关切、文化引领、批判精神等特质。但是,随着社会文化的多元发展,在高等教育面向市场背景下,大学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特质在教学文化中日渐式微。确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引领学生以探究真理为鹄的,彰显大学教师的批判精神,营造和谐的制度环境,构建学术共同体等是大学教师作为知识分子语境下重构教学文化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4.
大学教师具有"经济人"、"社会人"、"道德人"、"学术人"四重身份标识,其中"道德人"身份是贯穿其中的灵魂和关键,对大学教师的"经济人"、"社会人"、"学术人"身份起着统摄和调节作用。现实生活中,大学教师的"经济人"、"社会人"、"学术人"身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化现象,造成这种异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没有从伦理学视角理性地认识大学教师的"道德人"身份。只有突显大学教师的"道德人"身份,才能纠正大学教师作为"经济人"、"社会人"、"学术人"的异化问题,使大学教师的人格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5.
外语教师身份认同指外语教师持有的教学信念,及其对所承担的社会和文化角色的确定和认同。基于此,通过探究社会转型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身份认同危机的成因,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的发展途径,即通过自我身份的重构,达到社会自我和个体自我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6.
当代我国大学教师学术人格的异化与传统大学精神的先天性缺失和现代大学精神的失落不无关系。大学精神是大学人在长期实践中积淀而成的永恒性价值观体系,以大学文化为载体,是大学的灵魂与生命力之源。理想的大学精神应当是兼具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兼具出世精神与入世精神、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价值观体系,是适宜当代大学教师理想学术人格生长的土壤。  相似文献   

7.
教师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文化具有重要影响力,并预示着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加强和推进教师文化建设,是重塑大学精神,弘扬主流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调研分析教师文化的现况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重归大学育人使命,调整教师评聘考核方式,强化职业荣誉感;以交流增进教师群体情感、提升教师职业归属;培育、选树、宣传优秀典型引领教师文化发展方向等,加强和推进教师文化建设三点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校训为代表的大学文化符号,是大学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历史传统和思想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大学精神的有机载体。通过对国内1 00所高校校训的整理发现,高校校训彰显着以"励志笃学"为目的的求知精神,蕴含着以"追求真理"为目的的科学精神,弘扬着以"服务社会"为目的的奉献精神,崇尚着以"完善人格"为目的的人文精神,宣示着以"突显特色"为目的的创新精神。进一步凝练社会主义大学精神,是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对于增强大学精神对社会文化发展的辐射引领、体现中国高等教育时代风貌、凝聚广大师生精神力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大学文化的科学内涵   总被引:59,自引:0,他引:59  
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它以大学人为主体,以知识及其学科(专业)为基础,主要凝聚在大学拥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中,是大学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的总和,是大学作为人类社会知识权威的文化基础,是人类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文化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主要包括凝聚力、教育力、创造力和影响力,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办学和承担重大社会责任的根本。  相似文献   

10.
大学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组织,组织文化建设本质上是组织的价值观管理。大学文化建设可运用价值观管理的逻辑,以大学战略目标为心理愿景,以大学核心价值观为精神观照,通过持续的大学文化价值观管理运作,使大学人的理想、信念、追求与学校的目标、使命、愿景有机统一,形成对大学文化的情感依附与价值归属即“我们是谁”的身份认同,使大学人的共同信仰和价值体系沉淀为学校办学和管理的制度理念,生成凝聚并引领大学人以特色发展实现学校战略愿景的集体人格。  相似文献   

11.
大学教师是大学精神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创造者,大学精神对大学教师具有凝聚、激励、导向作用,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近年来,我国高校在大学精神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和困惑。应当将大学教师队伍建设和大学精神构建结合起来,才能推动大学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高校教育生态趋于恶化的情况下,构建并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教师精神薪酬模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命题。梳理精神薪酬模式的理论来源,探明高校教师管理的精神薪酬现状,以此建构并逐步完善高校教师管理的精神薪酬长效机制,从而提高教师的精神生活质量,促进教师身心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应充分发挥高校教师主人翁意识,实行民主管理、情感管理、引用愿景激励,开创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3.
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场所."绿色"象征着春天和希望,象征着科学与先进,象征着生命与生机.大学与绿色有着本源上的联系.大学应该是绿色的,因为大学校园是绿色的,大学精神是绿色的,教育理念是绿色的,个体生命是绿色的.然而,当今大学层出不穷的学术腐败、大学师生的自杀以及师生教学中存在的功利现象,昭示着大学离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大学还有很大的差距.依靠社会、高校等多方努力,建设具有真正绿色含义的"大大学",让绿色成为大学亘古的风景线,才能找寻到绿色大学.  相似文献   

14.
大学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改革史、一部革新史,在改革的氛围中不断凸显出大学创新的精神特质。创新精神是大学精神的根本,是大学存在的价值所在和意义象征,是大学在社会有机体中保证自身地位的根本生命力。"大学精神"包含着人文精神,对大学生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和理想人格塑造的教育,其实质是涵养人文精神。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是21世纪大学教育的归宿所在。高等教育必须有利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有利于人格的完善和人性的养成。适应社会的同时保持相对独立性和超越性,是培育其大学精神的本真命题。  相似文献   

15.
大学之所以为大学,不在于大学是作为一个组织机构而存在,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的核心与灵魂,是大学发展的根本精神力量。大学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大学校长作为大学的最高管理者,同时也是一所大学的精神领袖。一所大学的校长应当主动推进其大学精神文化的蕴育,促进大学精神文化的主动建构,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大学校长要明确和提炼学校的办学理念,体现大学的特色与使命;密切与师生交流,促进建设大学精神文化的向心力;积极创新文化,更新大学精神文化血液。大学校长根据自身的特殊性建设具有特色的大学精神文化,对促进大学的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大学师生学术共同体新构摭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生学术共同体是大学中的重要组织。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以学术共同体的形式而存在。20世纪中后期以来,由于受专业化发展、不健全竞争机制、功利性学习目标以及师生关系淡化等因素的影响,师生学术共同体日渐衰落,而大学的和谐发展又内在地要求师生学术共同体进行新构。新构师生学术共同体的策略主要有: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守护学术自由;进行跨学科教学活动;完善教师与学生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7.
大学教师精神特质是指大学教师群体的内在学术追求和外在社会需要的相互作用下,在大学教师群体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应形成并体现出来的独特精神特质.独立、求知、创新和仁爱是大学教师精神特质的基本内核,这四种精神特质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欧洲中世纪.本文对当前大学教师在这四种精神特质上所出现的不同程度的缺失问题进行了思考,在此基础上提出养成大学教师精神特质的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18.
大学校园文化不是一种抽象的、纯粹的精神文化形态,更不是"低层次"形态的娱乐活动文化;它是在特定活动空间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由全体师生员工在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成果,有着特殊的社会价值和教育功能。建设有特色的大学校园文化,必须要有彰显风格的物质载体,要有独具特色的校园精神,还要有切合实际的制度规范。  相似文献   

19.
大学的边界在于维护大学在诸多社会组织中的独特性。当今大学日益被卷入纷繁复杂的社会事务中,大学与非大学之间的行为边界开始模糊,呈现商业化、功利化、官僚化色彩,大学失去稳定性与独立性。因此,重塑大学的行为边界至关重要。大学应该正确定位,在市场化洪流中坚守大学操守;重塑精神,在当代社会中保持大学的精、气、神;自主办学,处理好大学自治与政府管理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大学精神是一种反映大学本质的精神状态,它是大学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慢慢积淀而成,并时时影响着大学师生价值观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内在力量。它不是指具体的某种精神,而是精神的升华,是大学在意义上的象征。从现实状况来看,理性精神反映大学的本质,理性精神象征大学。我国的大学最缺乏和最需要的仍然是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