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有清一代,河湟洮岷汉人多受藏传佛教影响,在民间社会,丧葬、祭祀活动中常有藏传佛教僧人的身影,藏传佛教也借助节庆、法会吸引汉族信众;汉族士人对藏传佛教或持批判态度,或示以宽容,他们的言论行止中亦可循迹藏传佛教对汉人社会的一些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短暂的民国时期,洮岷地区的自然灾害频繁,主要以旱、水、雪、雹灾害为主。本文以民国时期洮岷地区自然灾害的概况为起点,从中分析发生灾荒的原因、发生灾荒后采取的措施以及灾后对洮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破坏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花儿是西北地区民间音乐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山歌体民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产生到当下,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在文化的长河里,对西北各民族一直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被视为西北音乐之魂。近些年,花儿受各种环境的影响,文化流变的速度逐步加快。笔者以洮岷型花儿为例,对花儿的文化形态及社会功能做了浅显的梳理归纳,也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分析研究花儿的艺术特征及它在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地所发挥的民族团结及民族融合所产生的纽带作用,目的是探索有效保护和传承及创新模式,使民族瑰宝的花儿在当下社会中产生更有效的社会文化价值作用。  相似文献   

4.
花儿是西北地区民间音乐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山歌体民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产生到当下,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在文化的长河里,对西北各民族一直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被视为西北音乐之魂。近些年,花儿受各种环境的影响,文化流变的速度逐步加快。笔者以洮岷型花儿为例,对花儿的文化形态及社会功能做了浅显的梳理归纳,也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分析研究花儿的艺术特征及它在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地所发挥的民族团结及民族融合所产生的纽带作用,目的是探索有效保护和传承及创新模式,使民族瑰宝的花儿在当下社会中产生更有效的社会文化价值作用。  相似文献   

5.
洮岷花儿,是一种发源悠远的地方性古老民歌,有单声部的"南路花儿"和多声部雏形的"北路花儿"。洮岷花儿作为民族音乐的基础,实际上是一个音乐文化事象和群体的音乐文化事象丛。文章通过对两种"洮岷花儿"音乐特征及综合对比分析,寻找蕴含在中国民间活态音乐中类似的音乐特征,把花儿音乐作为一种文化价值的象征,研究其音乐文化的流变。  相似文献   

6.
洮岷花儿,是一种发源悠远的地方性古老民歌,有单声部的"南路花儿"和多声部雏形的"北路花儿"。洮岷花儿作为民族音乐的基础,实际上是一个音乐文化事象和群体的音乐文化事象丛。文章通过对两种"洮岷花儿"音乐特征及综合对比分析,寻找蕴含在中国民间活态音乐中类似的音乐特征,把花儿音乐作为一种文化价值的象征,研究其音乐文化的流变。  相似文献   

7.
文章立足于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托甘肃省洮岷地区丰厚的乡土文化资源,以校本课程为基础,以“洮岷花儿”的保护和传承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统歌谣的情感,以学校教育这一传承方式延续古老的乡土文化,达到保护和传承“洮岷花儿”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9.
唐代前期,西域地区所包括的地域空前扩大,所涉及的国家和民族也大为增多。极其复杂的国家和民族关系,使唐前期对西域政治军事经略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根本性特点,唐采取了一系列适应这些特点的政治军事政策和策略。唐前期对西域经略,有效地保障了唐朝西部的安全,提高了唐的国际地位,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但也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造成了府兵制的破坏并为藩镇割据埋下了祸根。  相似文献   

10.
儒将,是唐朝边疆军政制度下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唐朝宣扬的以儒家"怀柔远人"思想为主题的边疆政策的先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将群体及其所崇尚的文德崇礼等观点,与唐朝以儒家立国并极力呈现给天下的形象更为吻合,而文武兼备的儒将更能凸显唐朝边疆经略的形象。儒将的出现也为宋朝"以文驭武"的国策和文人出任武将打下基础,在宋朝与边疆民族的互动中,通过边吏加强了"以文立国"的儒家式思想在边政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明朝建立之初,德州人口稀少,经济落后,民生凋敝,随着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外地移民的大量迁入,德州逐渐繁盛并成为运河东岸的经济、军事重镇和交通枢纽。  相似文献   

12.
明代时期,帝王出于政治或兼宗教信仰的双重原因,对西藏各教派僧俗首领"多封众建",并明确建立了定期朝贡制度;而与此同时,西藏高层僧侣出于政治与经济的双重利益,不断赴京纳贡。由此,明代宫廷与西藏各地方教派间的交往密切而频繁,这种交往有力地加强了明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之间政治经济的广泛交流,从而为双方文化艺术交流的大规模展开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明史·七卿年表》详细记载了洪武十三年以后吏部尚书任、去职的年月始末与结局,所载吏部尚书几乎臻于完备。综合可考的史料,尽可能准确、详备地对洪武元年至洪武十二年的吏部尚书进行一番梳理后补订的此十二年间的明代吏部尚书表是对《明史·七卿年表》的补充与完善。对几种吏部尚书表进行必要的整理分析,结果表明:在明代二百多年的历史之中,吏部尚书的任期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的特点;明代吏部尚书由于受到皇权、阁权和宦权的挤压,导致在整个中央体制中的影响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14.
明末清初的实践礼学思潮,主要是针对明末空疏的学风而兴起的,其代表人物有孙奇逢、陆世仪等人。他们针对当时动荡不安、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重倡儒学经世致用的宗旨,身体力行,实践礼学,重建儒家礼秩。实践礼学思潮在改良风俗、改造理学、保存与发扬传统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过他们的努力,传统理学最终成为清王朝的官方主流意识形态,获得了正统、合法的主导地位,从而彰显了儒家文化,奠定了清廷稳定的局面。  相似文献   

15.
明代翰林院作为执掌文化教育事业的机构,不仅负责明代的科举考试,还掌管着庶吉士和内书堂的教习。明代翰林院还是国家大型修书工程的主要承担者,他负有明确的文献典籍修撰、编辑和整理责任。明代翰林院对中国古代文献典籍的编纂整理为文化的保存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阁臣是明代一个特殊的官僚群体,在明代的政治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历史作用。本文通过对阁臣所在籍贯的整理,发现他们呈现出明显的集中分布的地域性特征。分析这种地域性分布特征,可以进一步加深我们对明代政治的理解,同时也能为相关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明代朝鲜国宗系辩诬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朝鲜国的宗系辩诬事件,始于1394年,终于1588年,持续长达近两个世纪,经过了朝鲜5代国王和25位使臣的19次奏请。最终,明朝新纂《大明会典》对朝鲜国宗系的错误记载予以修正,方使朝鲜君臣长期以来高度关注的宗系辩诬问题获得圆满解决。  相似文献   

18.
明代前期国力逐渐昌盛后,文坛上出现了以歌功颂德为主旨的台阁体,学者们亦多从教化、治世的角度接受前代儒者的思想。何乔新身处明代前期国力鼎盛之时,他以官方儒者的身份,倡导世人以推洁廉之志而弼成治化,以环丽之词而歌咏太平的态度来接受《楚辞》。他的这种主张亦是明代前期官方舆论风向的写照。  相似文献   

19.
元朝灭亡后,有大量的蒙古族人留居在明朝境内,明初政府对这些遗民采取了非常明智的安抚政策,在某些政治和军事机构中任用了蒙古上层人物,对具有专长的人和平民,也都能让他们有所发挥和安居乐业,这些政策的实施,争取了留居在明朝境内的蒙古移民的心,巩固了新政权的统治,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明代西北的教育,在元朝基础上又有了长足的发展,几乎所有的府州县以及陕西行都指挥使司属下的卫所都办起了学校。关中、陇右地区的书院也较多。明朝政府将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官吏选拔直接挂钩,极大地刺激了青年士人进学读书的积极性。其将学校当作社会宣教的重要场合,又充分利用了现有的教育资源和设施。明代西北的教育不仅培养了大批的统治人才,而且在引导社会舆论,促进民族地区的团结、稳定等方面也起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