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不是对历史过程的经验描述,而是反映现实的真实社会状况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史,“历史精神”体现为一种历史发生学的科学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不是对唯心主义的简单否定,而是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解析了人类自由的获得路径问题。不同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马克思发现了真正探及社会生活本质同时也是文化的本质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从而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哲学道路矗立于现代哲学之林,这就是作为整体哲学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2.
“游戏三昧”本身是一个禅学意象,它所指涉的是一种获得禅定或者禅悦之后精神上自在欢愉的圆融境界。东坡诗作被形容为“游戏三昧”,是对其灵活技法和禅学意味的概括。东坡诗作中体现出了对禅味的体会,其人本身又了知般若空义,深悟实相,这将助益他到达“游戏三昧”的境界。“游戏三昧”对自在性的突出,使得自在成为法则之一。同时在宗教层面上,内化的戒律成为其规范法度。相似的,东坡诗在自在无碍之外,也因“致道”与“以意摄文”观念的约束,而没有产生芜秽的弊病。自在与法度,是“游戏三昧”意会通禅学与文学之处。  相似文献   

3.
东坡一生与"舟"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他的诗歌中"舟"是一个值得注意、研究的意象。文章对东坡诗歌中"舟"的出现频次作了一个统计,并具体论述了"舟"意象与东坡诗人心灵的关系。"舟"不仅带给他生命的催促感,更多时候是安顿了他孤寂的心灵;"舟"又与"归"似乎有着天然的联系,东坡渴望着"归耕""遁去"或者"归隐","舟"就是这些心灵渴求的载体,因此其诗歌中"舟"意象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相似文献   

4.
伦理感、道德感与“实践道德精神”的培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道德精神有“理论道德精神”与“实践道德精神”两个结构和两种形态。前者是道德教育的意识和思维,即“知”的结构;后者是意志和冲动,即“行”的结构。在广义上,作为“行为一般”的意志有客观意志(狭义的意志)和主观意志(情感)之分。中华民族精神及其传统以“理性 情感”为精神结构,以情感为“实践道德精神”的精神哲学基础。据此,伦理感与道德感就是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及其发展传统的道德教育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伦理感”以“单一物”与“普遍物”的统一感、实体感、精神感为基本规定,道德感以得道感、敬重情感、义务感为基本规定。现代道德教育哲学应当由对“理论道德精神”的偏执,转向对“实践道德精神”的深切关注,实现道德教育的精神哲学范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5.
庄子在对时间与空间的无限性感知中,深切体味到了时空局限对生命自由束缚所带来的哀感,并基于此,对时间、空间进行了系统的哲学思考.但对时空无限性的哲学认知,并不能消解生命自由的时空桎梏,反而强化了人们对时空枷锁的敬畏感.为获得生命的大自由,庄子企图以美学的方式超越时空哲学认知的不足,构建出"与造物者游"的"无何有之乡"等美学时空,使物理性的时间、空间具有了"天地境界"的精神自由内涵,从而赋予"逍遥游"以时空维度.由于人并不能真正在现实层面摆脱时空束缚,"逍遥游"便落实为形而上的精神境界和形而下的生活方式两种形态,前者诉诸艺术,后者要求"与世俗处".  相似文献   

6.
自由,在政治上的基本含义是个性自由与民主,在哲学上是对必然性的认识与支配及追求人类解放的精神自由,是人的本质性之所在.政治上的个性自由和哲学上的精神自由都是人生幸福的本质性内涵.自由与幸福绝不能割裂.对人类自由的感悟和认识,对个人自由的肯定,是人生幸福的实质.幸福,存在于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实现的进程之中.  相似文献   

7.
柏格森哲学从"存在"的角度出发,以"绵延和自由"为主题,在深层意识形态中寻求自我。他把人的活动力量归结为意识自我和个人能力,认为人类灵魂和精神自由是人类追求的终极方向。绵延的确立是探讨自由问题的前提,自由追求是绵延探索的核心概念,二者构成柏格森直觉主义和生命哲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老子》以"自然"为最高价值理念的"自然"哲学主要阐发民"自然"、君"无为"的政治理念,根本上是以政治自由为旨趣的自由哲学。《庄子》以"无待"的"逍遥游"为话语形式的哲学思想则大体上是探讨精神自由何以应当、何以可能的自由哲学。此一精神自由哲学无疑主要取资于《老子》,是在准确把握"自然"之自主、自由义前提下对"自然"哲学的继承与发展。从对外在的政治自由的追寻偏移至对内在精神自由的探求,《庄子》对《老子》哲学的这一转进,具有深刻的思想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9.
<正>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高级中学探寻并依托苏轼的人文历史,推进建设的学科协同、学段贯通的东坡书院课程体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聚焦课程建设的精神内核,为学生发展架设了放飞梦想的平台。通过开发多维拓展、有机融合的东坡书院课程以及建设东坡书院育人场域,让学校教育变得更有情怀,更有担当,更有“味道”了。1.贯彻新课标要求,明确时代育人目标。丁蜀高中的课程体系以苏轼文化研修为轴,从诗词鉴赏、书画音乐、哲学心理,  相似文献   

10.
楼纳是易卜生戏剧《社会支柱》中的一位女性形象一这位女性在追求自由的同时又拥有很强的道德感。本文拟用支本细读的方式解读这个极富牺牲精神的女性.以期获得对剧本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在《正义论》中罗尔斯通过无知之幕的假设,使正义原则的获得只需理性主体的反省即可得到;在《政治自由主义》中,罗尔斯又认为立宪政体政治观念的普遍认同也是理性主体必然需要承认的。但罗尔斯却忽视了政治的维度:对话、商谈以及对多样性的承认,而这些显然是民主社会最根本的精神气质。罗尔斯政治哲学中,具有强烈的理性主义特征,从而使多总是屈从于一,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政治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先秦时期哲学家庄子的"小大之辩"思想出发,简要分析了庄子哲学的自由和逍遥的精神,阐明了庄子哲学的超越精神和达观态度,指出了庄子的"小大之辩"思想是顺应自然之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虚气相感、阴阳相感、心物相感"三个层次对张载的"相感说"加以分析,通过"相感"分析虚气关系,明确张载哲学思想的核心点是虚气相感不离,宇宙论和本体论同时并建,并从天到人,尽性穷理,从而使宇宙本体论与人生修养论贯通为一,完成其整个天人哲学的思想建构。  相似文献   

14.
教师专业发展:从“技术兴趣”到“解放兴趣”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技术兴趣”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和教育的普及,但它同时也形成了对人的精神的严重压抑,使教师成为“操作工人”,使学生成为“加工原料”,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而“解放兴趣”能够最大限度地使人获得自由和解放,使师生都回归其主体地位,从而使教师的生命力量得以激发,主动创造的专业本质得以体现。从“技术兴趣”提升到“解放兴趣”,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走向。  相似文献   

15.
方红 《教育导刊》2010,(3):19-22
儿童精神研究经历了从属阶段、独立阶段和推崇阶段三个阶段,儿童精神逐渐从成人文化里分离出来,获得前所未有的地位和关注.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儿童精神"并未获得真正的尊重,儿童精神面临渐渐消逝的危机.对此,教育须守望儿童的"精神家园",其基本理路就是精神教育的实施和儿童哲学研究的开展.  相似文献   

16.
尼采的“酒神精神”实质上是一种生命的哲学,它致力于在悲剧的现实世界中发掘出备受压抑的允诺自由和幸福的潜力。中国魏晋时期的士子丈人虽与尼采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和地理环境中,却对于生命和存在有着相似的见解,他们都清醒地看到了生命此在的永恒悲剧性,却又积极寻求生命价值的实现,并都关注人的内在精神气质之美的培养,希望在审美化的生存方式中尽情地展现生命的力量。  相似文献   

17.
康德哲学的出发点就是自由问题。他的这个理论确切而言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先验的自由、实践的自由和自由感。而且三者之间存在着逻辑上的跃进关系。先验的自由为实践的自由提供了一个可能性;而实践的自由是自由本体的意义。而自由感又包含审美鉴赏的自由感和社会中的自由权,这二者虽然不是自由本体但却是自由本体的象征。  相似文献   

18.
<正>游戏背景:建构区是幼儿非常喜欢的区域,他们在这里通过自由搭建,获得对空间的感知和建构,使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提升。同时建构游戏中他们利用各种搭建材料,在一次次搭建中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和愿望,体验到与同伴共同搭建的快乐感和成就感。在户外区域活动规划时,  相似文献   

19.
自由和“自由哲学”毫无共同之处。自由是一个哲学范畴或政治概念。“自由哲学”是存在主义的哲学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必然是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人们在尚未认识客观规律、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尚未达到目的之前,是没有自由的。恩格斯指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这就是说,只有当人们认识了  相似文献   

20.
在庄子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既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待"就得"无己",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地,才能在精神世界中获得绝对自由。人世间只有"至人""神人""圣人"才可以达到这般境界,这三者又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