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是一叶一叶扁舟,骄傲而又自信地行驶在人生浩瀚的大海里。临行前母亲们为我们准备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和“荣誉”,于是我们快乐地出发了。我们懂得这是我们行驶天涯、独闯社会的资本,我们权衡着,却又在一个挫折的关口,我们把“诚信”丢掉了! 我们的船失重了,因为我们的人生模糊了。  相似文献   

2.
“在我们前面.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每一次读到这个地方,我总是一声叹息。哲尔赛岛是“穷人们的最理想的游玩的地方”,是“我们的心事”和“时时刻刻的渴望和梦想”,我们的哲尔赛之行是“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但是,“远处”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幸福,从海里“钻”出来的哲尔赛岛只是一片紫色的“阴影”——我们时时刻刻的“渴望和梦想”就这样变成了阴影。我们的“快活而骄傲”竟然如此短命。  相似文献   

3.
我们一直认为学校进行课题研究首先需要从教师的需求出发,特别是网络研究,最重要的是如何将大家“搅进来”——我们提出了“我们一起做研究”的理念,“我们”代表平等,“一起”表示合作,“做”意味着行动;“研究”是一种工作与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4.
今天上课时,于老师说:“我们玩一个游戏吧。”她先让我们都出去,过了一会儿,又说:“可以进来了!”我们争先恐后地挤进门。于老师故作神秘地说:“我们玩的游戏是——寻找‘宝藏’,开始!”话音刚落,我们就翻天覆地找寻起“宝藏”来了。  相似文献   

5.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然而我们的“师傅”刘克老师不但把我们“领进”教育的大门,而且对我们实行“扶着走一程,放手阔步行”等一系列带动青年教师的措施。刚刚步入教育者行列的我们对于“教师”一词的真正含义,理解得很肤浅。为此刘克老师给我们讲述她的“师傅”——杨金凤老师是怎样为人师表的。望着她那执著的面容、自信的神情,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教育的伟大,教师的光荣。现在我们终于体会到了,那时刘克老师是“牵”着我们的“手”,使我们跨入了教育的殿堂。立志于教育事业是我们的愿望,但仅有远大志向是不够的。千里…  相似文献   

6.
小时候大人总是要我们听话,相信许多同学都受到过这样的训示:听话的是好孩子,不听话的是坏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我们就经常在成绩单上看到这样的评语:“听爸爸妈妈的话”,“听老师的话”,‘今取做一个听话的好孩子”。我们是在“听话”的谆谆教导中长大的。小的时候,我们知道的事情太少太少,而不懂的事情又太多太多了。我们在“听话”中尝到了许多甜头。“听话”原本是我们的一种“天性”。可是我们长大了,我们懂得的事情渐渐多了起来,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好奇心也越来越大了,我们的求知欲也越来越强烈。我们不习惯于什么都循规…  相似文献   

7.
“邂逅”,是指“偶然遇见”。因此,并不在我们预期设想之中,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意外事件”。而这些所谓的“意外事件”,可能是异想天开的古怪答案,嘀嘀咕咕的跑题讨论……当我们在课堂中发生众多我们难以预料的事情时,就是与“意外”发生了一场“邂逅”。可以说在课堂中“意外无处不在”,对于教师来说“挑战也无处不在”。新课程背景下当我们用发展与研究的眼光去看待所谓的“意外”时。会欣喜地发现,精彩等待着我们,因为,它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动态生成的一种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8.
再次翻开我们的儿童歌曲刊物,又遇到了“旧时相知”,伴着我们一起长大的“歌曲物象”又一次“昨日重现”了,那熟悉的“春天”、“阳光”、“花园”、“草地”、“小鸟”……世界何其单纯美好!这种美好伴我们从童年走到青年,至今回想起来,仍是绚丽一片,但如果只是这些,总是这些,难免要引起“审美的疲倦”了。一味的单纯、美好,久了也便成了空泛、单调,缺少实际内容,缺乏新意,我们认为他们这个年龄应该是单纯、美好。“简单”而“规矩”,NO!我们错了,确切地说,我们只能给自己打个半对号“()”。那是当年的我们由于“信息量”的不足而导致的相…  相似文献   

9.
牛年来了,我们六(3)班也要“牛”一把。下面,就让我们进入“三牛奖”颁奖仪式。 第一个“牛奖”——“黄牛奖”。这个奖颁给勤快、勤劳的人。我们班的高柔佳是一头不折不扣的“黄牛”,她的勤劳无人不知。她是劳动委员,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没有一次落选,她仿佛已经成了我们班的“卫生工具”。  相似文献   

10.
过去时保持一致 中文里没有像英文一样的时态用法。在中文里,我们用“现在”“过去”“将来”“正在”“了”表达时间和状态。比如,“我们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  相似文献   

11.
一节课,最重要的还不在于掌握了什么,而是经由“掌握”而“出发”了什么.为此,很有必要在课堂里“制造”这些“出发”.笔下的丰沛与圆润,得自于我们师生日日不断的“出发”.与之相反,当我们的生命里缺少流动、徜徉、柔软和那些撼动人心、抵达肺腑的内容时,我们的笔将会是何等的无聊与虚无啊!我们的心波思潮停下来的时候,笔下也便是一片沉寂了.或许我们力图从几个“方法”里“短平快”地解决这个问题,但无心源活水,再好的“方法”其实也只能是一种勉强的“补救”.这个世界上的真正指引,我想应是能够让你逐渐看到自身内在的美好与力量的.师生皆如此.  相似文献   

12.
倘若从生命文化构成角度进行考量,我们人类的每一个生命存在个体毋庸置疑地来源于“故乡”或“乡土”,无论这样的“故乡”或“乡土”曾经令你充满爱怜、敬仰、眷顾,还是怀揣颓丧、恨意、弃绝,都不可能从我们的内心深处将它彻底删除,也无法厘清它对于我们整个生命历史的深刻纠缠。这不仅是我们的命里注定,也是我们“血脉”延续的明证,更是我们无法摆脱的“心理原型”或“精神原型”。只是,人们对于“故乡”或“乡土”采取了不同的态度,有些人选择了飞黄腾达后的衣锦还乡,有些人是在功成名就之后荣归故里,有些人则因为远居异国他乡只能依持儿时的记忆对故乡展开深情的回忆和无尽的缅想,还有一些人是历经身心的漂泊灵魂无所归依后最终选择回到乡土并在自己的故园里终老一牛。  相似文献   

13.
2008年,是新课改在湖南实施的第六个年头。 语文新课改,给中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什么? 我们无法作出居高临下的审察,也不愿停留于“宏大叙事”。 我们强调的是“我”的视角。在“我”的眼里,语文课改究竟带来了哪些“转变”?哪些“转变”是积极的?哪些“转变”还伴随着“困惑”?走进本期话题,让我们重温六年来走过的路。  相似文献   

14.
一、理论研究误区 1.“借鉴”多于“创造” 由于以往我们软硬件的极度匮乏,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两个方面,英、美等发达国家确实走在了我们的前面。对于它们的成熟理论,我们也的确没有简单地“照搬”,而是“借鉴”。“借鉴”本身是无可厚非的,在我们相关的理论研究还是“一穷二白”的时候,这是不可避免的,“借鉴”也的确成为我们相关理论形成、发展的一条“捷径”。但是,过多的“借鉴”却又制约了我们的“创造”。[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我的老师     
吴老师真的是“大力水手”!他真的是力大无穷!读了习作,一个“高大威猛”、“力大无穷”的老师形象,鲜明而生动地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他长什么样,我们不知道,小作者没有写“浓浓的眉毛、明亮的眼睛”之类的套话,但我们记住了吴老师那“肌肉胀鼓鼓的”手臂,记住了他“身体微微往前一倾”就拉起像座大山似的拖车“大步流星地走起来”的身影。这就是好的,甚至是出色的人物描写——写出人物的特点和他独有的个性。  相似文献   

16.
老人说我们是“幸运的一代”,老师说我们是“跨世纪的”,同学说“毕业等于失业”,父母说“今后要看你自己了”,媒体说“入世了,机会是你们的”,面临毕业,面对仍然陌生的社会,我们只对自己说“很快,我们就要来了……”  相似文献   

17.
如何引导学生认识信息的概念及其本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入理解学科研究对象的性质与特点是学好一门学科的基础。信息技术学科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大家会异口同声地回答“信息”。但如果继续问“信息是什么”,翻开小学教材,我们看到“树上的花开了,告诉我们春天来了”、“路上的红灯亮了,告诉我们现在要停止行走了”;打开初中教材,映入眼帘的还是“花开了……,红绿灯变了……”;翻阅高中教材,读到的又是“闹钟的铃声告诉我们该起床了;同伴脸上灿烂的笑容告诉我们他(她)的心情不错”……  相似文献   

18.
多少年来,一走进课堂,我们就习惯性地“讲述”和“提问”。你有没有发现,如果不准我们滔滔不绝地讲解,那我们就只有“一个又一个地问问题”了。“问”是教师的权利,是教师的功夫……但是不是一种“依赖”甚至“病态依赖”呢?  相似文献   

19.
“学”是孔子提出的原创性思想之一.《学而篇》蕴含了许多“学”的思想内容,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孔子认为我们首先应该学的是经典的古籍,其次是学道以及对仁的践行.“学”能让人在真正意义上意识到“人”的存在,进而学会如何与外界和谐地相处.“学”的终极导向是让人回归自然,感受心中的至乐.在“学”的过程中,我们能回到过去与先贤为友,为我们走向未来提供了可能.“学”的最高境界是希望我们能成为“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  相似文献   

20.
我家的成员     
“007”、“110”、“119”谁都知道。“007”是电影的名字,“110”是匪警,“119”是火警,这在我们一家子都齐了。我们家三天一小会,五天一大会,可能大家就会问:这是怎么回事呢?别急,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