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极拳渊源初出,经前人专家考证,已有定论。然近年来,异论又有所泛起。百家争鸣,意在去伪存真,澄清史实,利于武术的普及推广和进步发展,此举大可提倡。然作为学术研究,必应遵循客观事实依据,科学实际地加以分辨探讨,身体力行,慎始于终。若仅凭道听途说,或凭空猜测及个人倾向而大夸其谈,驳不中的,证不确凿,以讹传北,随意否定贬低,或肯定抬高,都是草率欠妥之举。结果只会使清者亦浑,浑者更浑。  相似文献   

2.
唐豪先生曾有断言遗世:太极拳之祖,予断为陈王廷。安徽中医学院太极拳研究所李滨先生通过考证认为:唐豪之论,颇为武断。其证有五:①王廷无诗文遗留,②《家谱》旁注非乾隆十九年原谱文字,亦非道光二年接修之正文,而是陈槐三之笔墨;③王廷无造拳之才能;④陈家沟的太极拳由蒋氏子蒋发继承家技又得王宗岳太极拳技艺而传入;⑤陈沟《长拳谱》之名目与歌诀,其为炮捶,乃忠义拳之易名者而非太极。  相似文献   

3.
《精武》2010,(12):10-10
太极拳的基本构想,在世界任何拳术武功,搏击方法中是独一无二的,我相信这是老庄哲学在拳术中的体现。用在政治上,那是清静无为的黄老之术,用在拳术上,便是以柔制刚的太极拳。道理是一样的,以自然、柔韧、沉着、安舒为主旨,基本要点是保持自己的重心,设法破坏对手的平衡。但设法破坏对手的平衡,并不是主动的出击,而是利用对手出击时必然产生的不平衡,加上一点小小的推动助力,加强他的不平衡。  相似文献   

4.
陈平秋 《精武》2009,(7):20-21
看了车星辰先生在《精武》2009年第5期上,对王芗斋先生的著名观点——“拳成兵器就,莫专习刀枪”的议论。开始,我本认为没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武林同道之间难免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可是看到后来,作者居然搬出了抗日战争这一背景,似乎要挖掘王先生的“汉奸动机”,这就让我控制不住了,觉得自己似乎应该从一个局外人的角度为王先生说几句公道话。  相似文献   

5.
周英南 《武当》2010,(11):15-17
看了李亚萍先生的《传统杨式太极拳基本习练技法》(下称《技法》,载《武魂》杂志2009年第4~5期),很受启发。《技法》对传统杨式套路的一些主要动作要领和基本技法作了简明易懂的阐述,使习练者对依照规范动作习练拳架当会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通过文献资料法、访问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大学生的太极拳教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太极拳教学要注重把太极拳文化贯彻其中;要注重太极拳运动感觉、太极桩功和太极拳单势动作的静力练习等方面的基本功练习;要注重太极拳攻防技击含义的讲解贯彻在太极拳教学中;适时地采用太极拳“慢拳快教”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记忆;适当运用形象的太极拳的口诀对学生进行引导。如此一来大大地提高了大学生对太极拳的学习兴趣,取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2012年,《中华武术》第十一期刊发拙文《解读"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文中对练习太极拳易犯的错误"偏沉"和"双重"进行了详细解读。但是,有一部分练习者仍然对"偏沉"产生误解,固执地认为这是练习太极拳的正确方式。今旧题重谈,从新的角度对此做一些补充说明。在太极拳界,对于"双重"是病,是错误练法,不存在异议,故不加赘言,重点谈一下"偏沉"。什么是"偏沉"呢?其实这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中华武术》2005年第1期刊载薛蔚昌先生《体会太极拳的“松”》一文,文中说:“如果没有‘紧’,就谈不上‘松’了。但这种‘紧’系‘意’紧,不是僵、硬、绷意义上的紧。‘紧’体现在形体动作的‘上、起’中,这里体现为‘提顶’与‘松沉’相对称,不可缺一,若缺其一,那就偏了,犯了拳论大忌——‘偏沉则随’;反之亦然。”其中所引拳论“偏沉则随”应是什么意思呢?  相似文献   

9.
经常拜读东方鹤先生的邮文,受益良多。近读新作《让集邮经济走到前台来》(以下简称《让》文,载《集邮》杂志今年第2期),拙见以为其大胆改革的精神可嘉,但有些提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0.
“中”,就这个字的字义,在辞典里,主要是指跟四周距离相等,即中心、中央。但在太极拳推手时,习惯用语“中”字,一般指重心。所以有“守中”(守住自己的重心)、“失中”(失去了重心)、“得中”(控制住了对方的重心)等说法。 1974年5月,我跟高占魁老师(北京杨式太极拳名家汪永泉前辈的弟子)习拳时,他经常爱说“藏  相似文献   

11.
窦汉东 《武当》2014,(5):16-18
太极拳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博大精深,深受世界人民喜爱。若要练好太极拳,必须首先习练放松,去僵求柔。松是太极拳的灵魂,松是柔的劲道,是拳势中的规矩,自然放松。放松时,关节是开启的,肌肉软组织是开展的,皮肤的毛孔随呼吸和动作的开展而开放,  相似文献   

12.
定窑绿釉瓷器史无记载。自从1957年故宫博物院在调查河北曲阳涧磁村定窑窑址时发现两片绿定瓷片,其中一片还刻有云龙纹(见《中国陶瓷史》)以来,"绿定"就成为古陶瓷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由于尚未发现"绿定"完整器,因此关于"绿定"的争论声也不时响起。本刊2008年3期发表了杨静荣先生的《关于定瓷鉴定的几个问题》一文后,一些读者打电话或写信表示了不同的意见。本着鼓励争鸣的原则,本刊将道夫先生的质疑文章发表如下。我们希望学术争鸣能够建立在一个实事求是和严格的科学研究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3.
顾新法 《武当》2013,(6):19-21
阎芳的"凌空劲"惊动朝野,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对其进行了抨击,可见国人对太极拳的重视与关心。太极拳到底有没有"凌空劲"?回答是肯定的。一、现实存在"凌空劲"它不像武侠小说所描述的那样神乎其神,也不同于影视剧的表演。凌空劲确实是太极拳的上乘功  相似文献   

14.
杨澄甫先生给世人留下了许多的太极拳经典成语,"练太极拳者不动手,动手便非太极拳"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句。郑曼青先生于1947年出版的《郑子太极拳十三篇》一书中公开了杨澄甫先生的这一句话,使得这一句具有毋庸置疑  相似文献   

15.
有关太极拳“松”的问题,是讨论不完的话题,然大多数文章中引用古拳论或诸子百家之言甚多,理解起来过于抽象,让读者似懂非懂,有的就“松”而论“松”,具体阐发在太极拳习练过程中的“松”的具体体现和训练过程步骤的文章少之又少。笔者1995年曾发表《劲由“松”中求》一文,读者反馈不断,据说网上也有转载。故笔者以《再论太极拳之“松”》为标题,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些简单易懂、通俗易用的太极拳基础知识。  相似文献   

16.
武术既可用以攻防,又可用以健身。下面分析沉肩坠肘的部分技击作用(本文一律按吴鉴泉式)。1.搂膝拗步:对方用右脚踢我,我以右手向我之右后方搂开踢来之腿。同时上右步,以左掌  相似文献   

17.
太极拳名家马虹先生在《修炼太极拳之懂劲》一文中,得出了“‘打拳用意不用力’这句话不准确”;“打拳‘不用力’是不对的”等结论。马虹先生在该文中说:“力和劲,词义内涵是一样的……什么是力?恩格斯讲,从静止到运动,就是力的表现。力就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或发生变形,都是力的作用。”还说“你不能否认太极拳是一种运动吧?运动就是力  相似文献   

18.
笔者从《中华武术》1994年第10期看到辽宁师大苗福盛撰写的题为《从“就地十八滚”说地趟拳》一文后,有不尽题意之感!作者一开始就在该文中向读者提出到底什么是“就地十八滚”的问题。然而,将文看完,仍未说出什么是“就地十八滚”。尽管作者在文中谈了许多理由,诸如:“地趟拳是由跌、扑、滚、翻攻防技巧组成的”;以及“地趟拳的攻防动作大多是在跌、扑、滚、翻中完成的”等等。笔者认为那些都是说明“就地十八滚”和地趟拳的关系。也即作者所完成的自命文章内容的一半。而究竟什么是“就地十八滚”,并未交代出来。这就不免使读者看后颇有求知不解之憾。 笔者认为:“就地十八滚”,就全国而言,几乎到处都知道!但究竟它的每一“滚”的名称及其攻防作用何  相似文献   

19.
林永江 《中华武术》2006,(10):45-45
读《中华武术》2006年第7期王荣泽先生《太极拳眼法》一文,颇受启发。王先生总结当前太极拳眼法说:“在改革创新理念的驱使下,渐行渐远的是‘面向某方向’,‘简单、朴素、沉稳’;渐行渐近的是‘近视某部位’,‘华丽、复杂、花哨’。这是进步还是倒退?是锦上添花还是画蛇添足?见仁见智,值得研讨。”  相似文献   

20.
本人于1990年发表《关于陈王廷与蒋发画像的批判——兼论太极拳师承授受的发展源流》(《武当》,1990年第5期。台湾中华太极馆《太极会讯》1993年第131期、134期转载)。后来,本人深入研究“陈卜、陈王廷与蒋发父子的前因后果——对陈家沟传习炮捶和太极拳的影响”的课题时,思考到蒋发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