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制作背景 在小学科学课四年级“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中,气体和液体的热胀冷缩变化比较明显,学生也可以比较容易地观察到变化的现象,而固体的热胀冷缩实验变化往往不明显,同时实验需要较长的时间。老师们在做固体热胀冷缩的实验时,  相似文献   

2.
科教版三下《冷与热》中固体的热胀冷缩实验是将加热前的铜球与加热后的铜球是否能套过铁环来说明铜球的热胀冷缩现象,从而得出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笔者认为,此实验在操作过程中固定架的稳定性较差,且不能以铜球的一个实验来说明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我制作了固体热胀冷缩演示器。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小学自然关于物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的探究 ,共安排了两篇课文 ,并设计了二则实验———关于气体的热胀冷缩和固体的热胀冷缩。在教学中 ,关于固体的热胀冷缩的实验 ,实验室缺少器材 ,而气体热胀冷缩实验现象不太明显 ,学生不容易体验到它们的变化。为此我通过自制教具、改进实验装置 ,使两个实验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1 自制教具 ,改进固体的热胀冷缩实验(1 )制作材料木板 (1 6cm× 1 7cm× 1cm ) ,小木块 2根 (2cm×1 5cm× 1 3cm) ,铜线 (BV42 长 1 5cm) ,导线 ,金属片 ,透明胶布 ,螺纹钉 ,扬声器 (最好选用音乐…  相似文献   

4.
为了证明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小学自然教材第九册第九课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将其先后置于盛有热水和冷水的容器中,塑料管里的液面会发生变化(上升和下降),从而证明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进而拓展到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相似文献   

5.
六年制小学自然教材第十册《物体的热胀冷缩(二 )》。教学重点是 :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验证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其中有一个实验是引导学生利用平底烧瓶与带玻璃管的胶塞来做实验。以前的设计方案是将带胶塞的玻璃管上端蘸一下水 ,插入烧瓶口 ,拧紧胶塞 ,玻璃管内就有一小段液柱。把烧瓶放入热水中 ,使内部空气受热 ,慢慢地就会发现小液柱往上升。把烧瓶放入凉水中 ,使其内部空气受冷 ,发现小液柱会往下降 ,说明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利用水滴充当密封材料 ,并通过小液柱上升、下降 ,来判断空气的体积是否受热膨胀、受冷收缩 ,是这一实…  相似文献   

6.
小学自然第一册“热胀冷缩”一课中,有一个气体热胀冷缩的实验,有关教参上介绍的实验方法是:将一处于瘪状的气球套在平底烧瓶口上,然后把烧瓶放入热水中浸泡,就会使气球鼓起来。实际上照此操作,  相似文献   

7.
一、气体热胀冷缩实验 《热胀冷缩》一课教学中,在设计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时,笔者增设了一个对比实验:把两个塑料小瓶同时按入热水中,其中的一个盖着盖子并拧紧,另一个不盖盖,过一会儿将没盖盖的瓶子也盖盖并拧紧,然后取出观察有何不同的变化。学生会发现,事先拧紧盖的塑料小瓶比没有拧盖的瓶子鼓胀得多,这是空气受热膨胀的缘故。再做证明空气受冷体积缩小的实验;把两个都不拧盖的塑料小瓶按入热水中,过一会儿,把其中的一个瓶子拧紧盖子,然后同时取出,置于冷水中,冷却后再取出,  相似文献   

8.
1制作背景在小学科学课四年级“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中,气体和液体的热胀冷缩变化比较明显,学生也可以比较容易地观察到变化的现象,而固体的热胀冷缩实验变化往往不明显,同时实验需要较长的时间。老师们在做固体热胀冷缩的实验时,一般采用两种实验方法。①“金属热胀球实验”,做这个实验要看到结果,约需一分钟的时间,同时学生所观察到的现象只是金属球加热以后不能通过金属圈,而金属球到底有没有变化,学生很难用眼睛观察到;②酒精槽加热金属棒的金属线胀演示实验,这个实验虽然学生可以看到金属棒的细小变化,但是实验需要十几分钟或更长的时…  相似文献   

9.
科教版三下《冷与热》中固体的热胀冷缩实验是将加热前的铜球与加热后的铜球是否能套过铁环来说明铜球的热胀冷缩现象,从而得出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笔者认为,此实验在操作过程中固定架的稳定性较差,且不能以铜球的一个实验来说明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我制作了固体热胀冷缩演示器。1制作方法如图1所示,先用木板搭成一个固定台,并在固定台上安装一个带有音乐和灯光的电路板;然后用两根35cm长的铁棒搭成一个固定架,固定架上装有螺丝,可固定铜棒、铁棒等可加热的固体,并在固定的两段固体之间留有一张纸条厚度的…  相似文献   

10.
为了证明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小学自然教材第九册第九课设计了如图 1所示的实验 ,将其先后置于盛有热水和冷水的容器中 ,塑料管里的液面会发生变化 (上升和下降 ) ,从而证明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进而拓展到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图 1这是一个容易操作的实验 ,多年的教学也没有出现什么问题。可是 ,在一次推门课上却出现了这样的现象 :上课了 ,在简单地让学生了解该实验后 ,教师便让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上述实验装置自己动手实验探究 ,随后让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满以为会很顺利地得出结论 ,没想到结果却出乎意外 ,有学生汇报说将该装置…  相似文献   

11.
小学自然第一册“热胀冷缩”一课中,有一个气体热胀冷缩的实验,因为气体是一种看不见的物体,实验往往易失败,学生不理解,教学效果不好。 笔者在做实验时,采用了下面的做法。 一、材料 取透明水盆2个(玻璃或塑料),小橡胶管一条(约60厘米长),带橡皮塞(中间有孔)的烧瓶一个,集气瓶一个,细玻璃管(或竹管)一段约3厘米长。 二、制作方法 把橡皮管的一头套在玻璃(或竹)管上,再将玻璃管(或竹管)的一头插进烧瓶  相似文献   

12.
对“喷泉”器的改进徐正文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沂北小学“喷泉”实验能形象直观地证明“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但此实验在农村小学却很难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实验。为了解决这一教学难题,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身边的一些...  相似文献   

13.
一、气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 本实验装置可通过易拉罐饮料筒的鼓、瘪现象,清晰、直观地显示出气体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收缩的现象。有利于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气体热胀冷缩的原理。 本实验装置是利用废易拉罐饮料筒加工自制的。在常温下稍被压瘪的密封饮料筒内,装有空气,当把饮料筒放在酒精灯上加热时,筒内空气被烧热,体积膨胀,筒壁被压瘪的部位被膨胀的空气顶起来,使饮料筒恢复圆筒状。当把胀圆的饮料筒放入冷水中时,筒内空气受冷收缩,筒内压力变小,在筒外大气压力的作用下,筒壁又被向内压瘪。  相似文献   

14.
1 用注射器演示气体定量实验 医用注射器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化学实验仪器,用它演示污染性气体实验时不会产生污染;它还能将气体的制取与气体的性质实验联合一起完成;更可贵的是,一般化学仪器无法完成的实验,如气体的定最实验,用它来演示不但操作简便、而且实验效果好。以下两例实验事实,就充分说明了注射器在优化化学实验设计中独有的魅力。  相似文献   

15.
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制取气体和性质实验常用分液漏斗、烧瓶和集气瓶组装成系统实验装置(如图1)。其优点是制气量大,可以系列化完成气体的性质实验,很受化学教师欢迎。但是,这一实验装置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实验过程中,烧瓶里的气体压强稍大时,分液漏斗内的液体下不来;烧瓶内气压减小时,系统内产生了负压,极易发生“倒流”现象,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实验失败,甚至产生事故。本文介绍的装置就能彻底克服上述缺点。  相似文献   

16.
准备 :矿泉水瓶、橡皮塞、温度计、塑料管、冷、热毛巾制作 :1 将橡皮塞打两个孔 ,分别插入温度计和塑料管。2 再将橡皮塞插入空瓶中。 (各孔需密封好 )。 (如图 1 )3 塑料管中滴一滴带颜色水珠。操作 :1 观察此时温度及水位。2 用热毛巾敷在瓶壁上 ,观察温度及水位变化及结果 ,与未敷前比较。3 改用冷毛巾敷瓶 ,观察温度及水位变化及结果 ,与前次结果比较。效果 :此实验学生可以直接看到温度与水位之间的变化情况及关系 ,从而得出“空气热胀冷缩”的性质。此实验最大优点在于直观地观察到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关于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  相似文献   

17.
在初中物理课本“温度计”一节中,有这样一段:“家庭和物理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来测量温度的。”有些爱动脑筋思维活跃的学生向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水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为什么不用水来做温度计?用水的成本低,容易加颜色便于观察。”对于这个问题笔者从下面几个方面向学生解释,不知是否恰当,请同仁们斧正。  相似文献   

18.
两则自制教具乔辉(山西太原市南郊区姚村小学)一、简易可调固体热服冷缩演示器“固体热胀冷缩”实验,一般常用“金属球团体热胀冷缩演示器”。该仪器灵敏度高。但也经常因使用时间长或保养不好而失灵,有时没加热金属球也不能从金属圈中落下,有时热胀后还能从金属圈中...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一种弯形具支试管气体发生器,可用于硫燃烧实验,避免有毒气体外泄。为气体制备及其性质验证一体化的实验装置设计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20.
文中主要阐述对中学化学课本中有关气体性质的实验提出通用的改进方法。通过应用由具支试管等组装成的全封闭的实验装置,不仅弥补了课本上的这类装置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不足,而且通过选用适当的药品和仪器使制备气体、验证气体性质以及尾气处理等实验一体化。改进后的实验,装置简单、操作方便,可以进行有关CO2、Cl2、SO2、NH3和c2H2等气体的性质实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