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当今,一个由众多教育学科组成的教育学学科群(即教育学体系)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出现和流行,大教育和大教育学的出现和发展已成历史发展的必然。教育学和教育科学二者其实是同义语、同义词,指的是同一事物。在教育学体系中,旨在研究教育规律、原理和方法的学科,不应称之为"教育学",而应称之为"教育学原理"。教育学原理在教育学体系中居...  相似文献   

2.
本提出教育学研究的两种范式,传统教育写作和教育学的诗化写作。传统教育写作追求“以理服人”,“解决”他人的问题;教育学的诗化写作追求“以思启人”,意在唤起问题。从“说服”到“启发”,意味着教育学话语品质的转向,意味着教育学生存方式的转向。  相似文献   

3.
“教育理论指导实践”命题中的“指导”一词并无强制意味。对它的理解容易产生歧义是因为人们在逻辑上混淆了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区别。就其性质来说,这一陈述不是教育科学的命题,而是实践教育学的语言表述。作为一个教育学口号,“教育理论指导实践”有其合理性。它不仅描述事实的某种特征,而且具有表达情感并引起他人情感与价值判断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教育学中国化并不现实,因为其忽略了教育学的形成路径、文化性格与中国范畴。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应该走建构中国的教育学的道路。中国的教育学是具有中国文化性格、中国教育元素、中国话语体系的教育学。中国的教育学的建构可由以下几方面路径完成:由中国教育史而中国的教育学的建构路径、由中国教育实践而中国的教育学的建构路径、由外国教育学而中国的教育学的建构路径、由教育学临近学科而中国的教育学的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5.
复数的教育学要成其为教育之学需要单数的教育学的存在作为引领。而通过教育学发展历史的透视可以看出,单数的教育学应重在对教育本体论和价值论层面的探讨,未来的单数的教育学只有成为意义之学而非技艺之学才能获得其发展的根基,焕发其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一、教育学教学现状 大学里教育学课教学早就面临学生不欢迎、教师无兴趣的尴尬局面。不管是网上评课还是已毕业的学生对教育学的评价大都如此。笔者对刚上过教育学课程的300名学生做了一个调查,经过统计得出:8.3%的学生学习认真,主动地探讨教育学中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  相似文献   

7.
从教育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来看,人的问题始终都是教育理论的哲学基础,是教育学发展的一个原点。作为经济学和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人性假设,也被赋予了教育学意义。对人性的理解,会直接影响个体自身角色建构的过程。来自他人对人性理解所给予大学生的暗示而进行的角色建构属于“他建构”,来自大学生自身对人性的理解而进行的角色建构属于“自建构”。  相似文献   

8.
从"说服"到"启发":教育学研究的两种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教育写作和教育学的诗化写作是教育学研究的两种范式,传统教育写作追求“以理服人”,“解决”他人的问题,教育学的诗化写作追求“以思启人”,意在唤起问题。从“说服”到“启发”,不仅意味着教育学话语品质的转向,也意味着教育学生存方式的转向。  相似文献   

9.
生命自觉与教育学自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时代的生命理想就是拥有生命自觉的生命,它也是我们时代的教育理想。生命自觉是时代精神催生的产物,同时也承接了中国传统教育的精髓。它表现为对自我生命的自觉、对他人生命的自觉、对外在生境的自觉以及将不同自觉对象实现沟通转化的自觉。基于生命自觉的教育自觉表现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维度。基于生命自觉的教育学自觉,要求教育学研究者从教育学立场出发,自觉以教育学的方式理解和实践生命自觉。  相似文献   

10.
作为教育学研究者,我们必须追寻教育学研究对于我们自身的意义,明确教育学研究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这是赖以维系我们作为教育学研究者的命脉所在。如果说教育学研究者的使命在于指导教育实践,那么我们就需要追问指导谁的教育实践?如果是他人的教育实践,那么我们就有必要继续追问我们何以指导他人的教育实践,是用我们的教育思想还是我们的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11.
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研究虽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目前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尚缺乏大教育学的建构视野。新时代的中国教育学人,应进行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大教育学建构,使教育学既成为面向所有教育领域的教育学,又成为能涵盖各教育领域的大教育学,在每个教育领域,都形成独特的教育学中国话语。目前,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进行大教育学建构亟待突破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突破学校教育、基础教育领域;突破教育学学科界限;突破西方话语;突破抽象形式。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大教育学建构应当通过四方面路径:聚焦终身教育体系;立足大教育学学科视野;回归中国文化传统;扎根中国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In this paper, I explore the problems of cultivating a critical attitude in pedagogy given problems with accounts grounded in critical social theory, rational liberalism and pragmatic esthetic theory. I offer instead an alternative account of criticism for education in open, pluralistic, liberal, democratic societies called 'pedagogy of difference' that is grounded in the diversity liberalism of Isaiah Berlin and the dialogical philosophy of Martin Buber. In our current condition in which there is no agreement as to the proper criteria for assessing attitudes and actions, for a critical attitude to gain a foothold one must learn to evaluate proposed beliefs and behaviour-based standards within a particular tradition as well as those drawn from another viewpoint. To know oneself, one must engage others who are different. But to engage others in a meaningful way one must be immersed in a tradition to which one is heir or with which one chooses to affiliate.  相似文献   

13.
大学交往教学视教学为一种交往过程。交往过程乃是大学教学过程的本质,师生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是交往教学追求的目标,交往教学过程是一个民主的教育过程。 在此过程中,会受到诸如化心理、教学传统、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干扰,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更新教育观念、重视交往的教育价值和转变教师职责则能消除这种种干扰。  相似文献   

14.
在对教育何以可能和教育学如何名副其实的思考中,教育学知识逐渐浮出水面。之所以教育成"学"的过程一波三折、教育学屡遭困境,是因为生活的、实践的教育学知识观并未能取代本质主义的、宏伟叙事的和规范描述的教育学知识观。教育学知识不是静止的、符号化的陈述,而是实践的、生成的智慧,是站在生活和实践的立场上对教育不断进行批判的一种教育学思维。在芜杂纷乱的教育实践中,只有站在教育学知识的立场上,才能真正把握教育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论赫尔巴特教育学的方法论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是建立在他的心理学基础之上的,他一生的主要工作就是致力于“统觉”这一概念在教育上的运用。他试图在“目的——过程——方法”这一思维模式下构建起具有三维结构性质的教育学理论;他的教育学是一种以“目的”为逻辑起点的教育学,由“基础理论”、“教学论”、“训育论”和“学校管理论”四部分构成。赫尔巴特建构了一个被后人竞相模仿和因袭的完整的理论教育学体系,为教育学找到了科学基础,试图将教育学研究置于较严格的科学条件和实践基础上。在方法论意义上,我国教育理论界从赫尔巴特的教育学中可以获得两方面的启示:研究教育必须整合多种研究方法,借鉴其他学科的优势来解决教育中的问题;教育研究者的自身素质是决定其个人在教育研究这条道路上走多远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6.
现象学教育学作为一种从异域引入的教育理论资源对我国教育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因为它本质上是对传统教育学话语方式的瓦解.然而现象学教育学在进一步本土化过程中必然面临一种抉择:是完全颠覆还是向传统教育学回复,或是与传统教育学进行整合?我们认为其出路在于与传统教育学进行整合,这样它才能真正实现它的主旨:走向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7.
现代科学特别是20世纪以来的科学对教育学的发展,影响是巨大的,当代教育学的发展,是科学尺度和人尺度的内在统一,科学尺度的标准之一就是从精神的寻求,人精神的内涵包括着科学信念的坚定。教育研究所具备的这种素养,是教育学在新世纪获得发展精神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18.
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现代教育学的危机,不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它还不够科学的问题,而在于其把自身确立为教育学的唯一形式。学校教育就长期被这种教育学所控制,并因此而排斥其他形式的教育学。而这一切,又都根植于现代教育教学与个人魅力、共享知识和共同体情境的剥离之中。但现代教育学依然不能阻挡其他形式的教育学发声,现代社会也不单纯只有这一种教育学。对现代教育而言,迫切需要的是重新认识这几种并存的教育学之间的内在关联。通过将教育情境更加教育学化,而不是使教育学更多地成为个人的知识压力,完全可以为生活世界中的民间教育学提供一片广阔的制度空间。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命运都将因此而重建。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学是在中国教育的现实环境中生成的教育学。按照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国教育学自身逻辑的发展,可以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中国教育学的重建、中国教育学的破坏和中国教育学的再建三个阶段,各阶段均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通过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未来中国教育学发展需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流派促进教育学建设的关系、批判与继承之间的关系、中国教育学建设过程中的中外关系、学科体系建设与知识体系构建之间的关系,以及教育学学科建设和教育研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pedagogy is the new era’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the renewal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social pedagogy, the construction of a lifelong learning education system,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disciplinary system of pedagogy in our country.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 pedagogy needs to solve the issues of social pedagogy in terms of concept definition, research object, category, method, disciplinary orientation and nature, discourse system and disciplinary system. It suggest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the fundamental ideas and main tasks to construction the social pedagogy, coordinate the four pairs of relation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 education, systematically promote the “disciplinary group” construction, and strengthen the external guarante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 pedago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