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杨滗 《邯郸学院学报》2011,21(4):67-71,83
“赵女”是先秦以来,由美貌的赵地女子组成的特殊历史群体,以精通音律著称。作为后世诗词吟咏的重要对象之一,诗人围绕她们的相貌、才艺及其人生际遇,主要塑造出美女、倡女和怨女三类形象。通过这些形象表达了创作者对赵女的欣赏和同情,也反映出诗人们寄情于歌舞,寓愁于闺怨的情结。  相似文献   

2.
河北乐舞是汉代河北民众及权贵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其发展原因一是有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二是随着经济发展和都市文化繁荣的需要音乐歌舞商品化,以及统治集团对乐舞艺术的喜好与需求.河北乐舞发展的主要表现是女乐数量众多,进入宫廷,并遍及豪贵之家.少数女优跻身统治者行列,以善乐舞而得宠于帝王,并因此而影响了当时的社会风尚和乐舞艺术的发展.河北丰厚的音乐歌舞土壤还孕育出了著名的音乐家和整理传承音乐理论的学者.  相似文献   

3.
细读《汉书·外戚传》,发现一个奇特的历史现象:即西汉后宫宠幸主要是来源于赵地的赵女.笔者认真分析发现,这其中有四个原因:第一、西汉时,赵地是多元思想主导的社会,人们成才道路与致富手段灵活多样;第二、赵地民风比较开放,赵女不以奔走各地献身献艺为耻;第三、赵地商品经济特别繁荣,刺激歌舞迅猛发展;第四、赵地在艺术上历来发达,利于赵女的提高和成长.因此,赵女这一人才群体的成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赵女现象对当时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人生难免独处,独处之时或百无聊赖,或黯然神伤,或自得其乐,古典诗词深入细腻地刻画了因人、因时、因事而异的种种独处心理和精神状态,描绘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独”形象。  相似文献   

5.
细读《汉书.外戚传》,发现一个奇特的历史现象:即西汉后宫宠幸主要是来源于赵地的赵女。笔者认真分析发现,这其中有四个原因:第一、西汉时,赵地是多元思想主导的社会,人们成才道路与致富手段灵活多样;第二、赵地民风比较开放,赵女不以奔走各地献身献艺为耻;第三、赵地商品经济特别繁荣,刺激歌舞迅猛发展;第四、赵地在艺术上历来发达,利于赵女的提高和成长。因此,赵女这一人才群体的成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赵女现象对当时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朱淑真是继李清照后宋朝著名的女词人,她用纯女性的视角、纯女性的笔触,结合自己的情感经历,勾画出了诸多女性形象:如大胆率真的多情少女形象、幸福缠绵的痴情少妇形象、爱恨交织的苦情思妇形象、孤寂落寞的被弃秋妇形象等等.  相似文献   

7.
陇南历史文化悠久,保存了大量的古代诗词。陇南历代诗词创作者可分为客籍人士于陇南为官者和陇南各县区本土才俊两部分。他们的创作,是我们了解古代陇南社会更替变迁的镜鉴,也是几千年来陇南历史文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8.
陇南历史文化悠久,保存了大量的古代诗词。陇南历代诗词创作者可分为客籍人士于陇南为官者和陇南各县区本土才俊两部分。他们的创作,是我们了解古代陇南社会更替变迁的镜鉴,也是几千年来陇南历史文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9.
今天我们所说的典故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用典使事,是中国古代诗人、词人在创作中常用的艺术手法。这些典故,往往经作者的灵心妙手而成为一种既经济又含蓄的表达方式。因此,对典故的理解和把握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对整首作品的理解把握。但在实际的古诗词教学中,  相似文献   

10.
历代昭君题材诗词主题思想谫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探讨了中国文学史上,从晋代到清代以王昭君题材创作的部分诗、词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对《古诗十九首》的审美价值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试图将切入的角度由文本之外转向文本自身,借助与中国古代诗歌极具亲和力的英美新批评学派的批评方法,通过“细读”的方式,从双重语境的魅力、时空意象的悖论、和隐喻机制的巧设等三个方面来体会《古诗十九首》“深衷浅貌,短语长情”的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12.
就李商隐《锦瑟》、《春雨》、《重过圣女祠》等历来解说纷纭的诗,提出撷取诗中点醒内容范围与情绪性质的语词、信息,理清抒情的当下时间和立足点,当能给全诗作出较为明晰圆融的释述。  相似文献   

13.
"着火"的"着",许多权威工具书都注作"燃烧",这一注释,不仅不符合汉语的语言逻辑,亦不符汉语的语法搭配习惯,故此注释恐未为妥当。文章从词义的历时演变和词的组合关系两个方面,考证出"着火"的"着"应为"生出、生起"义。  相似文献   

14.
赵文化史迹的人文意蕴是丰富多彩的,其历史哲理之内涵更为耐人寻味,这在对赵文化史迹所凸显的尚贤纳谏之"人和"风范、开放争雄之方略、法德合治之国策及任侠重义之美德的理解与阐释中可以得到深切的体验与感受.  相似文献   

15.
运用语用学理论研究古诗用典,认为将诗语语境和典故语境进行比照,是解读古诗典故预设以及诗歌文本意义的一个可行办法。  相似文献   

16.
傅艳华 《运城学院学报》2010,28(3):12-13,21
白居易诗中存有大量咏花诗,其花意象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在看花、赏花之中,白居易把自己的种种感情付诸于花,以花托兴,喻己、喻友、喻小人;以花为伴互慰,叹命运之多舛;以花参照类比,感生命之脆弱。  相似文献   

17.
根据形象学的理论和语言的零度和偏离原则探讨文学翻译中的形象偏离问题。由于制约译者的诸多因素的影响会引起对原文理解的偏差,在译文中出现偏离原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文章以翻译汉语古诗词为例,对译者产生形象偏离的因素进行探讨并提出缩小偏离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8.
渔翁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乃至于成为中国古代相当重要的文化符号,而柳宗元的两首著名的渔翁诗正集中反映了中国历史上或儒或道、时儒时道的渔翁形象,而这种由儒渐道的形象变化与柳宗元坎坷的人生际遇与政治理想的失落是不无关系的。  相似文献   

19.
雁翼诗歌中的光明意象运用较多,意象的意义也是复杂多变的,总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光明的赞颂,二是对光明的思辨和质疑。"光明"意象意义的变化,是雁翼诗歌风格和思想情感发生转变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诗人在表述自己对诗精髓的理解和对诗进行评论时,总是提炼出一些极其简单的字来,将自己的思想凝结于其中,“象”是其中的一个概念。古人用“象”来评论作品时,未对其内涵进行直接的阐发和界定,似乎给人一种“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玄奥感。本文试从象之义、象之意、象之神的角度剖析“象”的内涵,揭示象所蕴含的约定意味,以期发掘古人对“象”虽没明言,但早已成熟的深刻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