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战国时期齐国官印中有一个·筲,,字,一般认为其义不详,。但清人陈介祺曾指出应为“篷,,字之省。通过分析,同意陈介祺的观点。印文的一t职笛,,就相当于《周礼》的“篷人”。“篷”省简作“管”,声符由“遗”省为“自”,  相似文献   

2.
新发现的西夏文“工监专印”是西夏官印中的精品,印面大,铸造精美,印文为西夏文的篆字,具有很浓的金石味。佩带此印的官员在同年(贞观壬午年)还佩有一枚首领官印,同时在姓氏中具有西夏皇室嵬名的复姓,据考此人很可能与皇室有联姻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例具有代表性的文字对其文字形体的演变、构形和异体字进行分析,探讨楚文字形体的特点和异体字构形的方式,从而研究战国文字在汉字发展史中的地位,考察古文字字形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官印的起源     
《老年教育》2009,(11):49-49
从古籍记载看,印章的起源,首先与权力的象征有关,特别是与帝王有关。换句话说,印章最早是以官印身份出现的。《后汉书·祭祀志》则认为,官印起源于夏、商、周三王:“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玉玺,以检奸萌。”这说明在古代,帝王是首先使用印章的人。  相似文献   

5.
官印在文书行政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与两汉政治关系密切。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贼律》中出现的几条官印犯罪的律法,为管窥汉代政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其后,在张家界古人堤遗址又出土了东汉和帝年间的《贼律》片段,当中也保存了一些官印犯罪的内容,通过二者之间的对比研究,即可管窥两汉律法的传承发展与存续关系。  相似文献   

6.
战国东方五国文字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些文字资料的研究,我们发现它们在构形上是成系统的。这种系统与汉字发展其他阶段上的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战国东方五国文字的构形系统可以从三方面来看,第一,它们的基础构件及其构字比例和甲骨文、金文比较起来已经相当完善;第二、从构字模式上看,形声字的比例大幅度上升;第三,从汉字结构层次上看,层次结构占据绝大多数,平面结构很少,这些表明,战国东方五国文字的构形系统已经成熟。  相似文献   

7.
我们通过对"■""■""■"字形、字音、字义三方面的分析,"■"当是"婬"的异体字;佛经中的"■"当是"■"的异体字,音为"丁计切"或"当盖切",与"足迹"之"■"异字同形;"■",义为"安""天""大"或"明",读"奴丁切"。佛经中,"■"为"冥"的俗字,读"忙经切",义为"暗"或"幽"。通过对以上三个疑难字的考辨,有利于佛经文献的正确解读,补充了字书、韵书、辞书中均无收录的字形"■"和"■"的本义"安",对"■"已有的研究观点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8.
三岔河崖墓题记学者释文分歧大,有五组字存在争议,即:曾和曹、黄和买、考和孝、右和石、娄和妻,但据同期石刻拓片应可考定.  相似文献   

9.
路婷婷 《文教资料》2014,(30):133-134
本文结合训诂学相关知识,运用排比归纳法考释“填还”、“打整”二词,梳理其词义发展演变过程,并结合汉语方言的实际用例,对二词的文献意义进行补充,以补充辞书释义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宋洪民 《家教指南》2020,(1):95-100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所收7张残片上钤有一方八思巴字元代官印,照那斯图先生暂定为"甘肃等处行中书省追没所印",我们仔细辨认印文并进一步考察《元史》等历史文献,最终确定该印文为"甘肃等处行中书省照磨所印"。  相似文献   

11.
讨论两件新公布的战国纪年兵器:一件是十九年上郡戈,收录在《桐城文物精华》中;另一件是出自甘肃陇县大堡子山的右库工师戈,见于《秦西垂陵区》。十九年上郡戈据铭文和器形可以判定属秦昭王时期,对于研究当时的兵器督造制度、秦上郡地区的行政等问题进行探讨。右库工师戈铭文的纪年部分虽由于锈蚀无法看见,但可以通过文字和辞例确定属于三晋中的韩国兵器。  相似文献   

12.
讨论两件新公布的战国纪年兵器:一件是十九年上郡戈,收录在《桐城文物精华》中;另一件是出自甘肃陇县大堡子山的右库工师戈,见于《秦西垂陵区》。十九年上郡戈据铭文和器形可以判定属秦昭王时期,对于研究当时的兵器督造制度、秦上郡地区的行政等问题进行探讨。右库工师戈铭文的纪年部分虽由于锈蚀无法看见,但可以通过文字和辞例确定属于三晋中的韩国兵器。  相似文献   

13.
《古陶文汇编》是收集各种古陶文拓片,按照国别进行分类的专著,《古陶文汇编》9·106中的人名当释作"范";《陶文图录》5·28·2中的姓氏当释作"潘",《古玺汇编》1067中的人名当释作"不闻";《古玺汇编》0301中的第一个字当释作"■";《货系》1525中的字当释作"郅"。  相似文献   

14.
敦煌写本中保存了大量的异体字,包括各大型字书未收字、有收录但无例证之字,通过对这些异体字的考释,不仅可探寻汉字的演变,还对大型字书的完善、佛典的校勘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山西中部方言“改汝”意为“嫁女儿”,其本字应该是“解女”.“女”读为“汝”与“黏”“碾”读为[z]声母一样,是“中古汉语娘母字不规则变化的残迹”;“解”在唐代便产生了“送”的意义,科举考试中的“解”举子与结婚“送女”在仪式上存在很强的一致性,因而用“解女”一词表达“送女”之意.陕西方言表示“吝啬”的“啬皮”,河东方言叫做“贫僧”,其本字应该是“贫啬”.河东方言里“啬”可以白读为“僧”;陕西方言读为“啬皮”,是“贫啬”逆序变化后“贫”字进一步丢失韵尾演变而成.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张涌泉<汉语俗字丛考>与杨宝忠<疑难字考释与研究>等论著的基础上,对<汉语大字典>、<中华字海>中的十个疑难字--、(攵互)(炗勹)、(人火)、諿、(衤蹙)、(自儿)、(山刀刂)、(彳立口十)、(氵山主)、(艸套)进行了考释,并纠正了旧辞书中的一些错误.  相似文献   

17.
在北京房山云居寺石刻佛经字形的局部整理工作基础上,就其中较丰富的异体字现象,思考其贮存、整理和规范这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工具书应慎重选择异体字形;而为汉字研究提供材料的贮存则以字形的兼容为佳。“讹字”是规范角度的概念,在贮存、整理阶段不宜轻言讹误而忽视对汉字变异过程的思考。对异体字研究中应区别“异构”与“异写”,“同字”与“异字”;规范时在异写字(同字)中选择主形,在异构字(异字)中确定正字。异体字规范应逐渐从“并正”走向“惟一”。  相似文献   

18.
文章考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周易》之《讼卦》"■"、《豫卦》"■"、"猷■"与"■欲■"三处文字。  相似文献   

19.
战国中期,周王朝已经衰落不能号令天下,诸侯中老牌霸主魏国也已衰落,新的强国秦、齐、赵先后崛起,称王已不再显赫,于是秦国率先称西帝,而送东帝给齐国。由于燕国为了达到报齐国灭国之仇,派间谍苏秦到齐劝说齐王废除了帝号,再加上其他各国不愿秦国强大,然后合纵攻秦,迫使秦国也废除了帝号。最终造成了齐灭宋国,激怒了各国,形成了合纵攻齐的态势,秦国由此形成一强独大。  相似文献   

20.
敦煌历文是敦煌出土社会经济文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近代汉语的重要语料.文章对“赤钱子”、“牙枹锑刀”两个俗语词进行考释,认为“赤钱子”即“赤箭”,亦即“天麻”,是一种上等药草,有镇痛、明目、降血压等疗效;“牙枹锑刀”指用象牙、枹木作刀鞘的锑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