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意象作为可感性语词,作为外壳的主客观的复合体,在小说的构成部分:情节、人物塑造、背景中,构成背景的一部分。在同一作品中,一个意象如果反复出现,就会不断积累起自身的象征意义的分量。笔者认为《包法利夫人》中的“月亮”意象,象征着爱玛一生。  相似文献   

2.
在北岛的诗歌创作中,夜意象的营造是一个重要内容。北岛诗歌中的"夜",并非仅仅作为抒写情思的时空背景而存在,而是有着丰富深邃的内蕴。这一现象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形态、作家的心理构成以及创作的思维机制有重要关系。北岛诗歌中的夜意象具有独特的表现特征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诗词,可以说是由无数意象构成的艺术殿堂,意象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基本范畴之一,在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纵观现今初高中语文教学,对于意象教学内容单一,教师对一些意象角度挖掘不深。文章以现在高中学情为基点,以"梧桐"作为突破口,研究悲秋意象,对"梧桐"这一典型意象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4.
黄钰 《海外英语》2012,(4):188-189,194
"海枯石烂"——中西方爱情诗歌中出现的意象之一,常用来表达对爱情的坚定。《摸鱼儿》作为在中国诗歌中首次出现"海枯石烂"这一意象的诗歌,其作者元好问表达了对爱情的同情与惋惜。《一朵红红的玫瑰》作为在西方的一首著名爱情诗歌,其作者罗伯特·彭斯表达了对爱情的美妙向往。该文通过对两首爱情诗歌作者的生活、写作背景阐述,分析了两首爱情诗歌中"海枯石烂"这一意象。  相似文献   

5.
"潇湘"作为审美意象出现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历史相当久远。至唐宋时期,"潇湘"意象出现于传奇之中。一方面,湘城与帝都作为两种对立的文化符号在作品结构中起到了转换叙事地点的作用;与此同时,湘女与帝都才子的爱情传奇更构成了故事的主干情节;而大量的湘景描写则为浪漫爱情营造了神秘凄幽的叙事氛围。它们共同构成了"潇湘"意象的丰富内涵,为唐宋传奇增添了幽渺凄婉的一脉,并对中国和汉字文化圈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爱尔兰诗人叶芝的诗作中承载"舞蹈"意象的舞者多为女性,在与同代诗人笔下的"舞者"形象进行比较时,考察叶芝对于男女两性的思考并认为其笔下的女性舞者具有独立的主体性。叶芝将"舞蹈"意象安插在爱尔兰本土的神话传说构成的背景之中,在唤醒爱尔兰人欢乐和悲哀的心理残迹之时激活深蕴着民族性的集体无意识,进行民族身份的追寻和认同。  相似文献   

7.
意象是诗词意境的重要构成单位,在古诗词中有着特殊位置。意象既不是物本身,亦不是心自体,而是二者互孕共生的产物,是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的完美融合。"鸿雁"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意象,作为客观物的鸿雁,经过诗人独特的人文体验与刻意营造,具有了丰富的意蕴。本文试从建构类型上将古诗词中的"鸿雁"意象进行分类,并分析探讨其各自蕴含的丰富寓意。  相似文献   

8.
孟郊的《游子吟》与W·S·默温的《分离》都选取了典型的别离作为抒情背景,且两诗中都运用到了"线"这一在中国诗歌中以别离为背景时常用到的意象,因而具有相似性。但同时因时空上的千年差距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具体表现在叙述视角、对"线"这一意象的运用及表达的情感上。  相似文献   

9.
"竹"是中国古代文学意象群中常用意象之一。竹意象从早期实践生活中衍生出其文化内涵,并进一步生成其雅文化的文化品质。基于不同的意象使用空间,竹意象的文化内涵也会发生一定的迁移,竹意象与君子道德文化、竹意象与名士自由文化以及竹意象与禅宗文化等等构成了竹意象在中国文学中多元的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10.
诗歌鉴赏中,部分中学生潜意识中以科学"求真"思维(古人谓之"征实")替代文学"审美"思维(古人谓之"辨情"),是意象鉴赏成为中学语文教学难中之难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神话思维"作为意象构成之滥觞,仍在人类的潜意识中复演为审美移情,激活学习者潜意识中复演着的"神话思维"不失为纠误"征实"之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汾河在山西文化史上的意义非同一般,汾河流域是山西乃至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由此形成的"汾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区域特色鲜明。唐诗中关于汾河意象的描写众多,而这些汾河意象反映并构成了独特的山西"汾河文化"。唐诗中的"汾河文化"作为山西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乡情符号""离别符号""漫游符号"这三个文化符号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2.
《荷花淀》是“诗体小说”,全篇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于诗情画意中蕴含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内涵。一、沉淀“传统文化”之景:以“荷花”、“芦苇”和“水”三者构成背景,意象深远。文中写景着笔不多,给人的感觉却是水接天,天连水,荷香无处不在,苇花无处不飞。《荷花淀》全篇以“荷花”、“芦苇”和“水”三者构成的水乡背景,既是人物活动的背景,又是文化意象深远的写意画,清新明丽,韵味悠长。“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也许是巧合天成,也许是有意为之,构成荷花淀背景的三种景物——荷花、芦苇和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是典型的意象。荷花…  相似文献   

13.
人类对"梦"的认识延伸为审美范畴,文学作品中"梦"意象成为常见。在徐志摩诗歌中,"梦"及与"梦"组成的词出现频率极高,构成他诗歌中重要的一个意象符号。本文考察徐志摩诗歌的"梦"意象,透过"梦"意象来观照诗人的心灵世界及诗人对人生、艺术的认知和体验;同时,结合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文化转型时的文化心理结构来透析诗歌中"梦"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4.
王维田园诗歌中空山意象的图形——背景分离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王维(AD701-761)田园诗歌中的意象是文学评论的焦点之一。但以前的研究大多都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出发,过分地强调意象的情感功能,将意象视为一种叙事技巧,在其田园诗歌中主要起到象征和暗示的作用,而忽略了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去考察其田园诗歌中的意象的认知功能。本文将应用用图形——背景分离理论,对于“空山”意象在诗篇中的认知功能加以描绘,并分析意象如何在同一诗歌文本中同其它意象发生互动,从而形成图形——背景分离模式,并构成王维诗歌的“以画入诗”的整体布局。  相似文献   

15.
"美人"意象是中国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蕴涵极丰富的意象.从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文"美人"意象中可以发现,自屈原以来文人们或用"美人"以自比,或用"美人"喻君,其中有着深层的文化原因,和封建社会特殊的社会背景、文人在社会中所处的社会地位以及先辈文人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6.
"赋比兴"是诗歌意象的结构方式,表示的是诗歌意象各组成部分的构成关系;象征是象征意义的表现方式,表示的是诗歌意象与象征意义的显示关系。就总体结构而言,"赋比兴"沿水平方向结构意象,意象呈现为横向结构特征;象征以暗示的方式显示意义,既具有意象的横向结构,又具有象意的纵向结构,二者为不同层面的问题。"赋比兴"本身并不存在是或不是象征的问题,象征与是否用"比兴"没有直接的必然的关系;但就"赋比兴"意象构成而言,却存在着是否便于表现象征意义的区别。"比兴"的意象构成方式决定了其喻本和应句的中心地位,这种侧重使得"比兴"在表现开放性的象征意义时受到较多的制约,从而增加了象征意义附加的难度;"赋"体意象相对平衡,直接以其整体性意象表现意义,象征意义的附加相对容易,更易于被重述而获得象征性。  相似文献   

17.
徐小斌的小说创作经常被称为"寓言化写作"、"亲吻神秘"等,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大部分小说通过一些奇特的意象穿插勾连,建构了很强的象征意义。其长篇代表作《羽蛇》也不例外。但是这部小说中除了单个象征性意象外,还有由几个象征性意象构成的子象征,以此共同支撑小说的象征意义。在此体认下,论文意图通过对《羽蛇》中象征性意象的分析来解读小说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意象与意境是两个密切相关的范畴。意象的直观性、形上性、整体性三大特征构成一个完整体系。意象的三个特征与意境"直观感相的摹写"、"活跃生命的传达"、"最高灵境的启示"三个层面在内容上是相关联的。意象与意境的区别在于意象偏重"意",意境偏重"境",意象重在实,意境重在虚,意境在意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两个层次之上还有着追求无限时空境界的第三层次。  相似文献   

19.
《洛丽塔》是著名作家纳博科夫的代表作,主要记叙了少女洛丽塔与继父亨伯特之间的不伦之恋。文章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通过叙述亨伯特等人物的悲剧命运展开分析。小说中频繁出现"路"这一意象,构成了全文绝望的感情基调,隐喻了悲剧性的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20.
巧用意象     
什么是意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人的感情活动后,被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被赋予更多主观色彩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意象可以单个使用,也可以由一组或一串意象构成画面进行渲染,即营造意境。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