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亭"作为一种独特的意象,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出现频次较高,不同时代的作家赋予了"亭"不同的思想文化内涵。宋代曾巩将自己的人生际遇、家国情怀及审美情趣寄托于亭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亭"意象。本文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通过对曾巩诗中的"亭"意象进行探究,进而初步解读这一独特的文化符号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小说<檀香刑>通过孙眉娘、钱夫人两个女性人物形象的审美意义,揭示了关于"民间"与"庙堂"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与审美取向.这不仅构成了莫言小说<檀香刑>内在隐形结构,表达了作家的民间写作立场,而且也开拓了具有审美象征意义的"民间"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3.
流行语作为一种词汇现象的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流行语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2014年十大流行语之一的"萌"的产生和发展有特定的社会文化条件,同时也受着心理条件的制约。本文的研究从中日两国的"萌"与美意识的关系入手,以审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萌"和"萌え"的定义及表现、与传统美意识的关系、审美心理的特征,以及"萌え"在中国流行的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4.
"语言禁忌"作为语言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心理的产物,反映了不同民族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中越两国的语言禁忌现象,反映了两国在文化、历史、社会、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同异。本文从"称谓禁忌"和"词语禁忌"两个方面考察了汉越语言禁忌的异同,认为中越两国的语言禁忌同多异少,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本文还从人类趋吉避凶的心理、中越两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汉越语言本身的角度,探讨了这种异同的根源。  相似文献   

5.
儒家学说对日本文化影响极大,中日文化一脉相承.但是,由于各自政治、思想、经济等环境的不同,两国的文化发展又各有自己的特点.本文作者对两国"恩"文化的政治背景、伦理道德,以及"恩"之性质等进行了粗略的比较.  相似文献   

6.
中德两国作为东西方文化美学中心的代表,曾经在审美精神领域携手走在世界的前列。可是在近现代,中国逐渐失去了这种精神,目前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奉行的实用理性和工具理性原则又使人们的审美精神几乎推向灭绝。席勒、尼采等人的哲学、美学思想充分体现了不同阶段的德国文化美学之特点,文章试图从文化的层面上,借对他们哲学、美学中的审美思想的深入分析与反思批判,找出应对我们目前局面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6,(92):19-21
<正>一、中日法律翻译中的文化融合问题(一)中日两国的文化背景1.中日两国基本文化背景翻译往往和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相关,这些文化背景包括社会历史、政治经济、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文化差异可能会导致准确译文的缺失。如日语中的"刺身",现在各大餐馆直接以"刺身"来称呼此类料理,实际上这个词的确切含义应为生鱼片、生虾、生马肉或其他类别的生吃肉。对于熟悉日本文化的中国人来说,理解"刺  相似文献   

8.
中国和俄罗斯两国的文化不同,在个人价值观、个人隐私权、思维模式,以及交际中对信息或语言形成有不同侧重。因此,"礼貌"一词在两种文化中的内涵不同,这种不同的文化内涵的礼貌用语必然会反映在会话结构中,造成会话结构中的"招呼语、道别语、对恭维与赞扬的反应、邀请语"等方面的语用差异。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3,(5):89-90
中日两国语言中都有授受表达,然而在具体的使用场合、表达方式上却有很大的不同。汉语中只靠单纯的一个"给"字就可以解决接收方和授予方的问题。而日语中的授受表达却需要根据句子中主语和补语辈分、等级、亲疏远近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授受表达方式。这种表现在语言上的不同归根结底是由两国历史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因此,要想熟练地掌握日语表达,不能单单停留在以语法和了解句子本身的意思为目的的语言学教育方式,更应该着眼于两国的历史与文化,还要清楚了解两国文化的差异,弄懂不同语言中所蕴含的不同文化。这样才能确保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够顺利地、无障碍地进行下去,真正达到以语言衬托文化、以文化厚重语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中日“樱花”意象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樱花纳入文学与文化的视野加以考察分析,发现中日两国文学作品中的“樱花”意象有各自相对独立的发展轨迹:中国的“樱花”意象是樱桃文学大力发展下的产物;而日本的“樱花”意象则有其自身发展的源头,虽然在演化过程中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但很快又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形成自己的民族特色。中日两国诗人对樱桃、樱树和樱花、樱桃花的认识与分类都是模糊的。而两国诗人对此意象的不同处理,又体现了不同的民族审美。  相似文献   

11.
对人名称谓的"避讳"是中国古代突出的文化现象,日本在古代也同样存在这样的文化现象,虽然两国的避讳在起源上是一致的,但在其表达的具体方面却存在较大差异。其差异主要体现在避讳对象、避讳方式、触讳惩罚以及避讳对讳者名字的影响等方面,其原因应与两国民众思维方式、对于皇权态度的不同,以及两国对于汉字使用的地位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2.
比照不同历史情势下的审美文化形态、布局和特征,可以揭示形成当下审美世俗欲望书写的文化动因:"五四"与"文革"后的两次解构努力;九十年代后来自民间的世俗娱乐之风。  相似文献   

13.
在这个当今崇尚"国潮文化"的时代,"国乐"艺术的表现形式体现了文化自信,"跨界演唱"对于歌者来说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展现,民美通之间切换自如,根据音乐风格与"国乐"相融合,可以有无限可能,也可以让我们的本土文化,民乐与声乐更加国际化,达到一种带有民族特色的世界审美高度.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传统审美标准的角度,对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成因及内涵作了多方面的比较探讨。  相似文献   

15.
悲剧美作为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体现在文艺作品的创作中。而中德两国因地理环境、历史发展等因素的不同,在悲剧创作上有其差异。本文从两国审美观的形成以及悲剧的产生入手,分析中德悲剧作品中体现出的审美差异。从中可看出中德文化差异,这可给理解德国文化提供更为清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6.
广告是一国文化最形象直接的展示形式之一.本文聚焦于麦当劳的一则在中国引起轩然大波的下跪广告,通过对广告情节的描述,探讨了这起由广告引发的中西文化冲突的根本原因,并分别从审美取向不同、文化传统不同和历史语境上不同等三方面对这一矛盾的深化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王毓  黄蔓玲 《文教资料》2007,(30):36-38
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诗歌语言加上记录诗歌的文字,有"音"、"形"、"义"三大要素。本文利用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从"音"这一角度,来考察诗歌的美。进而探讨中日两国诗歌在声律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审美意识。如:中国诗歌(汉诗)的拍节律是"二音(字)一拍";而日本诗歌是"四音(四假名)一拍";中日诗歌的音律拍子上的差异性;五音句日本诗歌内在的偶数性;日本诗歌中休音的多样性等。进而探讨中日两国诗歌在声律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审美意识及其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审美文化是一个现代范畴,最初的研究视野主要倾向于大众文化审美.但是随着审美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关专家学者建设性地拓展了审美文化的研究领域和生存空间,出现了诸如城市审美文化、民族审美文化等范畴.在文化多元化持续发展的今天,学界和有关专家越来越重视文化研究的"地方性"视野.地方审美文化概念就是基于这一语境,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进行总结归纳而提出的.地方审美文化的研究,应该以特定的地域空间作为视域和采用地方"生产者"的视角,对我国不同文化区域的创造性劳动及其形成的产品,以及变化渊源作美学层面的观照,考察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把握其基础理论.同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地方审美文化所具有的文化原生态性、历史传承性、资源丰富性等特点,以及内蕴丰富的美学思想和独特的艺术思维,积极开展地方审美文化的个案研究和理论探讨,为呈开放状态的审美文化研究提供实践支撑和理论引导.  相似文献   

19.
中日文化既存在文化融合又有本质的差异。其中最大的差异就体现在中日汉字的差异上。本文从中日词语"次第"的词义演变进行比较阐述,中国"次第"以"等第,顺序;依次"为基本义,演变出了"情形;不久;急速;规模;气派"等义项。而日本在"移植"和发展中国"次第"的基本义之后,最突出的是融入了歌舞伎文化。尽管"次第"一词在日本语言文化中的发展演变并不如在中国的复杂多样,但在两国的文化传承中却遭遇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在当下的中国语用体系中,"次第"演绎成了文言词和难词;而在日本,则变成了常用语。这主要归结与两国不同的具体历史语境和语言文化的传承态度。  相似文献   

20.
中国和日本的道德教育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同受儒家思想之深刻影响,同经"西学东渐"之文化冲突,同历"现代化"之过程,皆有现代德育之危机。另一方面,中国同日本的道德教育又存在一些不同之处:从历史发展来看,两国道德教育受儒家道德思想影响的范围和深度不同,两国摄取外来文化的形态不同;从现状来看,两国道德教育发展处于不同的阶段,受不同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影响,在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方面都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