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传奇《李娃传》中,荥阳父子关系的曲折变化和房屋租赁之便利程度这两个情节,若从现代的思维角度分析,不免会让读者有些难以理解、甚至觉得不合乎情理。因而,从这两个疑点入手,结合唐代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展开具体探讨,对深入理解和解读《李娃传》有着一定的意义和帮助。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唐传奇《李娃传》中的李娃是一个美丽善良、有远见、有自知之明的传奇形象 ,并对此作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3.
杜德桥教授在其<李娃传>英译及研究中开拓了<李娃传>用典的研究,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太平广记>本<李娃传>的用典、用语与李娃形象特质的关系.李娃的身份是妓女,但典故却暗示了其作为淑女、超凡美女,甚至男性权威智者的形象.<类说>本<汧国夫人传>突出了李娃之"德",消解了男性权威智者特征,后世戏曲作品基本上沿袭这一特点,不断强化李娃的"节行",失去了唐传奇中李娃形象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4.
在《李娃传》研究中,学界对诸如李娃的性格特征、作品的主题意蕴、结局与主题的关系等问题尚存在着诸多争议。本文依据张力理论,从人物自身、人物关系、主题思想及审美意蕴四方面分析了《李娃传》独特的张力美。正是由于人物、主题、审美中截然不同的旋律完美地交织在一起,使《李娃传》有了巨大的接受张力,也使读者获得了多层的心理体验、价值判断和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5.
《李娃传》被认为是唐传奇中情节比较曲折的作品,但它的情节如何比以往任何小说都要复杂、曲折,未见有人讲清。若借助数理批评的一些理论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从数理批评角度看,《李娃传》有三个“三交节律”、两个“二变节律”、一个“六变节律”,这十九个不同节律之间繁复的重叠、交叉,使得《李娃传》的情节出现了非同一般的复杂、曲折、多波澜,从而前无古人。  相似文献   

6.
林洁 《铜仁学院学报》2004,6(4):25-26,29
《李娃传》是唐传奇小说的名篇,它的大团圆结局不同于唐五代其它描写妓女与士子的恋情小说.本文即从荥阳公子的性格、李娃的二重人格心理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这三个方面分析这篇小说结局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作者叙述视角的范围取舍和写作目的的限制是形成《李娃传》"无声"结局的特定因素。李娃是一个按照男性作者的叙述视角和写作目的重塑的理想化的主观意象,同时也是被隐藏了内心真实想法和正常欲望的妓女形象。  相似文献   

8.
《李娃传》为白行简晚年作品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娃传》的创作年代一直为学者聚讼不已,是唐传奇研究的焦点之一。但种种迹象表明,《李娃传》应为自行筒的晚年作品,创作时间在长庆四年五月(824)与宝历二年冬(826)之间。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以唐代传奇<莺莺传>、<霍小玉传>、<李娃传>当中的女主人公崔莺莺、霍小玉以及李娃作为分析对象,展现唐代下层女性的才艺卓著,同时带有个体意识的觉醒,但是在现实环境当中仍然摆脱不了悲剧意味.  相似文献   

10.
文学作品中的"巧合"艺术有"巧夺天工"、"大巧若拙"、"弄巧成拙"等现象,细细分析《李娃传》中的六处"巧合"艺术,发现巧中之妙、巧中之慧,也有巧中之拙,颇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1.
自行简所作《李娃传》,是我国唐代传奇小说中的杰出作品之一.小说叙述唐天宝年间,常州刺史荣阳郑公之子郑生,赴京准备参加科举考试.在京城邂逅娼家女子李娃,两情相慕.郑生忘却科举之事,倾心与李娃相爱.为此耗尽所携钱财.鸨母设计将不名分文的郑生逐出娼家.郑生走投无路,栖身凶肆(经营丧葬用品和事务的店家).在两凶肆赌赛争胜的大会上,生为凶肆唱挽歌,被来京的父亲认出.生父责其污辱家门,将之鞭打数百,弃于郊外.郑生死而复苏,历数月后方能杖策而起.沦为街头乞丐.于冻馁交迫中被李娃发现.李娃以所蓄重金自赎其身,与郑生同居.对郑生悉心调理,并督励他重温举业.使其得以高登科第,获得官职.此时李娃却执意引退,以便郑生另择高门而娶.郑生赴官任,复遇其父.郑公认子,并作主让儿子娶李娃为妻.生官居显贵,娃封汧国夫人.小说歌颂自由纯真的爱情,表现爱情同封建等级制度、金钱势力的冲突,通过这种冲突,对封建等级制度、金钱势力的残酷虚伪作了有力的揭露和鞭挞.当然,小说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思想上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唐传奇《李娃传》中父子关系曲折多变经历了一个从爱到恨再到爱的过程,对于这种多变的关系,如果完全抛开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去考察的话,会发现其似乎既不合情又不合理,但当我们将其还原到其生成的历史文化背景中的时候就会重新发现其合理性。文章就是从这种不合理性入手,通过挖掘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来探讨它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第六册《语言的演变》一文第三部分中,在阐述语音的变化时,笔者认为,有表述不确切之处,提出来,希望得到行家的赐教。 一、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现在念起来不押韵了”吗? 课文(90—91页)中写道:“旧诗都是押韵的,可是有许多诗现在念起来不押韵了。例如自居易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róng)。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shēng)。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chéng)。又送王孙去,  相似文献   

14.
李娃与霍小玉对于爱情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一为自我牺牲式,一为飞蛾扑火式,这映射了二者对于男权社会不同的态度,导致了她们喜悲相异的命运结局,但她们与压抑她们的男性又同处在父权意识的压抑之下.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收录了唐传奇<柳毅传>.教参说其主题是"对包办婚姻作了愤怒的批判,表达了婚姻自由的理想"(课本第202页),具有反封建的意义.基于这个思想,教材的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课外阅读<柳毅传>全文,并以今天的理念评价文中的爱情描写."我认为这两点都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6.
以《李娃传》作为参照,可以看出杜十娘产生悲剧的原因:她追求人身的自由和生活幸福,最后却"怒沉百宝箱"投水自杀。与唐代李娃成功帮助荥阳郑生走上仕途,从而也为自己创造了美满的婚姻家庭相比,杜十娘为自己所设定的解放的目标太低,所依托的李甲太懦弱,这是她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而明代社会封建礼教加强,特别注重女子的贞操问题,已无唐代社会的宽松,仕宦家庭不可能接受一个从良的妓女,也是杜十娘悲剧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李金华 《学语文》2003,(4):17-17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初中语文第三册选入了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名篇《小石潭记》。在教学中,我发现有两处疑问,现提出与同行商榷。  相似文献   

18.
一、是血液,不是血浆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的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生物》第二册第七章“排泄”中,关于“肾小球的滤过作用”中的“血浆”概念的运用,我认为有不科学之处。 教材中提到:“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浆中的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分、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其中两处“血浆”的使用欠妥。因为教材在第四章“体内物质的运输”中已经说得非常明确,“血液是由血细胞和血浆两部分组成。其中血细胞是由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血浆中含有大量的水,少量的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等。”所以,教材中的第一个“血浆”应为“血液”;第二个“血浆”,在这里虽然可以用,但科学的讲也应为“血液”,这样也保持了主语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一、课文中有这样的一个句子:“一个是自幼奶娘王嬷嬷,……王嬷嬷又极老。”周汝昌先生在《红楼梦新证》中指出:黛玉这时是十一岁,那么据此推论,一个极老的王嬷嬷怎么能有乳做黛玉的奶娘呢?这一个地方各种《红楼梦》版本都未作订正。如要变动,我认为可作如是改:“一个是自幼奶娘王嬷嬷……  相似文献   

20.
两点质疑     
一、关于“渗透压”。现行高中生物课本1984年5月第4次印刷版本34页这样说:在渗透作用的时候,水分子通过选择透过性膜进入细胞的压力,叫渗透压”。而1983年版本则这样说:“在渗透作用的时候,阻止水分子通过选择透过性膜进入细胞的压力,叫渗透压”。两者含义刚好相反,学生据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