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黛玉葬花出发,以秋先葬花作为比较,探究黛玉悲剧命运的根源。既补充了葬花题材溯源上研究的不充分之处,又为研究黛玉悲剧命运找到了新的切入点。经过比较与分析,黛玉命运的悲剧既是由自身性格的缺陷造成的,又和作者曹雪芹悲观的创作态度有关。黛玉的悲剧和中国古代其他的知识分子一样,都是为了理想献身,这种悲剧命运是崇高而悲壮的。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中林黛玉特殊的出身背景及坎坷的人生经历,形成了她独特的充满矛盾的性格。这种性格与强大的封建社会环境压迫,造成了她必然的悲剧。  相似文献   

3.
石坚 《文学教育(上)》2010,(13):102-103
林黛玉是《红楼梦》里典型的悲剧人物,她的悲剧,大多被认为是封建社会残害下的悲剧。笔者认为,其悲剧的根本原因并非由于她对当时的社会有意识的反叛,而是其性格及生命感使然,是对生命孤独感超乎寻常的体验的必然结果。正是对生命哲学层面上的体恬,使黛玉将自己与宝玉的爱情视为人生的全部意义和价值,视为人生的唯一目标和归属,这份太沉重的爱情成为黛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最终耗尽了她美丽而短暂的人生。  相似文献   

4.
《华章》2008,(1)
《红楼梦》是清代长篇小说感伤之作的杰出代表,在悲剧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达到中国悲剧作品的顶峰。它揭示了社会的悲剧、道德文化的悲剧和人生的悲剧,也包括了女性的悲剧。其中,丫鬟的命运是《红楼梦》悲剧中最为惨烈、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红楼梦》中的所有丫鬟,不论结果如何,笔者认为她们的命运都是悲剧性的。她们的命运悲惨情形却又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许多文学家、学者都极力推崇《红楼梦》,甚至还衍生出了专门研究红楼梦的"红学"。《红楼梦》中除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童叟皆知的人物外,还有元春、迎春、探春和惜春等封建贵族家庭中的青年女性代表。本文将简单分析一下《红楼梦》中四春的性格,从她们不同的性格特点下相同的悲剧结局中归纳出封建社会女性的命运概况。  相似文献   

6.
生者安葬亡人是正常行为,但一个大活人去葬花,于今天现实而理性的年轻人而言,却似乎是既罕见又另类的令人匪夷所思的行为。首次阅读《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几处情节时,很多读者一看到这个只有黛玉才独有的行为,必然认定这绝对是曹雪芹的首创,是他塑造黛玉性格的神来之笔,殊不知,早在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芒种节举行饯花神活动就是一种民间风俗,曹雪芹以这个诗意的节日为背景,居然创造性地为我们挥洒出了一幅宝贵的艺术珍品。  相似文献   

7.
8.
《红楼梦》塑造了众多的美丽女性,其中林黛玉是曹雪芹全力塑造的典型人物。她的美是异样的,与众不同的。黛玉美在本质,美在气质,美在才情。在宝玉的心目中她是超凡脱俗的仙女,只有她才能成为宝玉的知己。  相似文献   

9.
《乡土中国》一书中,作者写到了乡土社会夫妻感情淡漠的现象。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因为农业社会生产力低下,生存始终是个问题。财产决定了人的生存状况,维护财产是第一要务。所以,为了传承财产,为了要继承人,父母要为儿子娶妻。婚姻是为了生育,生育是为了继承财产,所以婚姻和生育都是财产制度。财产需要稳定,而感情是最不稳定的,所以婚姻排斥感情,夫妻感情普遍淡漠。《红楼梦》的时代背景也是乡土社会,所以财富、地位这些现实利益仍是第一位的,感情不但不被祝福,而且会被视为威胁现实利益的因素。所以,宝黛的爱情注定无法落地生根,林黛玉的命运注定是悲剧。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人物的名号和《红楼梦》前八十回文字,以及脂砚斋批语等材料进行考索推测,指出高鹗续书中黛玉的结局明显不合作者原意。黛玉应是相思成病,因婚姻无人作主,前途无望,投水殉情,自我解脱;时间在"二宝"结婚之前。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缅甸岁月》中主人公弗洛里的矛盾心理及行为,探析了弗洛里悲剧命运的必然性。小说中,弗洛里游离在主流文化与"他者"(此处参考后殖民理论中"他者"的概念:殖民地人民被称为"他者")之间,但他的游离遭到了同胞的排斥,甚至被同胞贴上了"他者"的标签;土著也没有接受弗洛里,不论弗洛里表现如何,在土著眼里他始终都是主流文化的一员。作为一个在两种文化里都找不到身份认同的人,很难在两种文化中间艰难求生,因此他的命运注定是悲剧的。  相似文献   

12.
黛玉葬花和宝玉祭奠是《红楼梦》中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重要章节。在这之中,无论是文本本身还是与之相连的前后情节,都渗透着一种难以言传的悲剧氛围,寄托着作者的爱情理想与人生追求,是作者理想与现实碰撞的无奈,是“情”与“礼”冲突的感伤,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困惑。  相似文献   

13.
冲突性话语是人际交往中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是言语分析研究的典型问题之一。以冲突性话语为研究对象,以四大名著《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冲突性话语为语料来源,采用文献研究法、归纳分析法、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全面细致地分析和描绘冲突性话语的开始形式、发展形式和结束形式,同时对林黛玉的冲突话语进行语用学研究与分析,并归纳冲突性话语在言语交际活动和文学作品中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4.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拟诸人的诗词,诚如太平闲人张新之在第十八回中所评:"皆就各人才情设为之。"各人的才情有高下,这些诗词也就有优劣之分.林、薛之诗公认为优于众人,而林黛玉之诗尤为读者所爱诵。但历来评红者往往是从全书的布局和人物的性格着眼,作考证式的揣测,本文  相似文献   

15.
对于林黛玉这一形象,前人主要是从文学的角度对她的尖酸刻薄、叛逆、忧郁等性格特征和悲剧命运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对于林黛玉的聪明,虽然有少数人涉及到了她的诗词才华、幽默等方面的聪明,但却没有专门进行深入地研究,而从语用学这一角度研究她聪明的人更是寥寥无几。本文试图从林黛玉故意对合作原则中各项准则的违反这一角度出发,通过穷尽性的分析,揭示她聪明的特征。聪明的含义有很多种,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聪明是指: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1]。智力又包括语言智力、人际智力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哀其不幸的环境因素 (一)封建礼教的压迫 祥林嫂从一开始就成了童养媳制、包办婚姻的牺牲品,而祥林的早逝让她面对的是“嫁面守寡”的不幸,夫权要求她守节,她也忠心于自己的丈夫没有改嫁的意愿,并安心在鲁镇做工,但封建族权向她伸出了魔掌,  相似文献   

17.
伟大作品<红楼梦>的主要人物林黛玉在作品的关键情节--黛玉之死中说的三句重要的话,是黛玉之死心解的绝好突破点,由此揭示出黛玉身上的崇高的力量所高扬的刚性之美,组成作品内在精神的重要部分,成就作品经久不息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莫言自获诺奖以后,声名鹊起。各流派的文学评论家对莫言的作品也有着不少新鲜的解读角度,在不同的视野之下和文化语境中解读莫言。笔者将《拇指铐》中阿义的魔幻经历抽象为普罗大众的生命历程,探讨人物命运悲剧的普遍性,解构构成悲剧命运的因素,分析推进人物走向悲剧结局的潜在动力。然而人物对于悲剧命运的主观尝试修改不过是从一个虚空走向另一个虚空。  相似文献   

19.
一驹子是一个在生活中不断挣扎的不幸女子。她身世凄凉,15岁被卖到东京当女招待,不久被人赎身,满以为跳出了火海,却好梦难留,一年半以后,恩主染  相似文献   

20.
驹子是一个在生活中不断挣扎的不幸女子。她身世凄凉,15岁被卖到东京当女招待,不久被人赎身,满以为跳出了火海,却好梦难留,一年半以后,恩主染病而亡。她再度陷入不幸,后来一位好心的琴师又将她赎出,教她习练琴艺,然而命运坎坷,琴师之子行男身染重病,危在旦夕,迫于生计,驹子就当了艺妓。在烟花场上,她陪酒陪欢,尝尽不幸,苦痛难忍,孤寂哀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