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未都先生在成为著名收藏家之前做过文学编辑,写过小说,年轻时也是一文学青年,与王朔他们玩在一块儿,据说当年马先生的小说影响巨大,那段时间他总是收到很多陌生女孩来信,都称读过他的小说。后来改革加开放,国家迎来盛世。古话说,乱世黄金,盛世收藏。  相似文献   

2.
马未都的身份有很多,绝对是一个跨界人物。他既是文艺骨干,踏足演艺圈,又是文学青年,叱咤文学圈,更是收藏圈的权威人物。从一个圈子跨界到另外一个圈子,马未都是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的呢?  相似文献   

3.
    
《八小时以外》2008,(4):63-63
《马未都说收藏·家具篇》作者:马未都出版:中华书局作为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的创建者,马未都对收藏的解读并没有停留在传播知识、阐明观点的层面上,他以学者的视角,透过藏品的表  相似文献   

4.
僧人作家苏曼殊的小说创作生涯,始于辛亥革命之后,终于“五四”运动之前。他的小说数量不多,目前只搜集到六篇,而且其中的《天涯红泪记》尚属未完篇。然而,他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过较大的影响,曾引起过褒贬不同的评价。柳亚子先生说过:“现在一部分的青年很热狂地崇拜他,而一般批评家不满意于他的却也很多"。郁达夫也指出过这种情况:“因为胡适之的《最近五十年的中国文学》里,没有苏曼殊的名氏,一般年青气盛的文学家  相似文献   

5.
据《长江日报》报道,《咬文嚼字》杂志"围观名家博客"活动"盯"上了收藏专家马未都。专家们评价马未都的文字有时太过粗心。马未都文字中的有些差错显然和水平无关。比如《租房》中把"脱缰之马"误成"脱疆之马",《空饷》中把"外快"误成"外块",《李白与李煜》中把"吟诵"误成"吟涌",《停电》中把"九霄云  相似文献   

6.
古先生是一个收藏家,年纪很大了,大得他自己也记不清多少岁了。 古先生打小时候起,就喜欢收藏,跟许多人一样,他收藏过邮票、香烟壳、糖果纸、火柴盒、钱币等等。后来,他突然觉得,收藏别人都在收藏的东西,没多大意思,要收藏,就该收藏别人都不收藏或者想不到收藏的东西,那样,收藏起来的东西,才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才有了不起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玩物尚志     
凌沧洲 《中学生读写》2010,(10):110-110
老舍先生曾有篇小说《恋》,讲济南有位庄亦雅先生,喜好收藏名家字画,慢慢地就喜好得有点偏执、变态了。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人入侵济南,邀他出任教育局长,他先不太情愿,但当说客谈起如果不答应就没收他的字画时。他犹豫片刻后便答应了。老舍先生写道:“恋什么就死在什么上面。”  相似文献   

8.
<正>鲁迅先生笔下的文字总是幽默中带些犀利的讽刺,在谈笑风生中揭露旧社会黑暗的一面。许多文章从他写作的背景及目的出发,我们不难理解、判断出他想要讽刺的是什么,但他写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中的“吃人”,  相似文献   

9.
学术动态     
<正>◎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先生莅临贾植芳讲堂作演讲2016年10月12日晚,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先生应邀在河西学院贾植芳讲堂作了题为"我与观复博物馆"的学术演讲,河西学院校领导、部分师生以及张掖市社会各界群众1000余人现场聆听。《人民日报》高级编辑、著名作家、贾植芳讲堂特邀主持人李辉先生主持。马未都先生从博物馆的形成说起,介绍了观复博物馆的藏品与展览、参观与学术交流,阐述了博物馆的社  相似文献   

10.
陈寅恪先生每次上课,都用花布或黑布包着一大包书,在课前匆匆走进教室。他总是先把要讲的内容抄到黑板上,然后坐到讲台前,开始讲课。他讲课的时候,总是能自己营造出一种境界来,带着你穿越数千年历史,置身于汉唐时期的繁华盛世中。他喜欢闭着眼睛讲课,让自己也沉浸在那种历史语境中。在西南联大时,他的右眼视网膜已经剥离,左眼仅剩微弱视力。有一天上课时,他先在黑板上写好了  相似文献   

11.
    
书名是《白蛇传》,书的作者署名秋本青子——这不足为奇,比如日本人也写过很多关于杨贵妃的故事。对于古典美人他们总是格外感兴趣。而现在的它也如迟暮美人,与其他很多同时期出版的不入流的小说一起,在旧书摊上堆成一摞,放在一角,久也无人理睬。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作小说之前写过《中国小说史略》,对中国古代小说艺术有过系统深入的研究。鲁迅先生不愧是取名艺术大师,不仅他的笔名“鲁迅”极有韵味,就连他的小说中人物的名字也不是一个个毫无意义的简单符号,而是蕴涵着人物社会背景、个性特征和形体特征,甚至小说故事情节、主旨意蕴。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现、文化创造的原动力绝不是苦役,而是玩的兴趣。老舍先生曾写过一篇小说《恋》,讲济南有位庄亦雅先生,喜好收藏名家字画,慢慢地就喜好得有点偏执,有点变态。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人侵入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在北京大学教中国古代小说史时,教室里总是挤得满满的.找不着座位的学生就站在门边、走道、窗口听课.鲁迅的课为什么这样受学生欢迎?那是他“废寝辍食,锐意搜求”的结果.由于他积累了大量的古小说资料,终于在研究古代小说史方面有了极深的造诣,因而把课讲得非常生动,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 很多有经验的教师总是非常注意积累资料,由于未雨而绸缪,他们临到备课时,对课文内容早  相似文献   

15.
<正>现在的很多学生,提起写作文就皱眉头。老师布置写一篇作文,他总是要去翻阅很多作文书,看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作文,或是查找可"借鉴"的资料。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很多学生都没有"表达真实情感"。试想:如果我们只教会学生说些假话,那么教育的意义又何在呢?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就  相似文献   

16.
钱钟书先生在七岁前后 ,就已囫囵吞枣地读完了家中收藏的一批中国古典小说名著 ,又在街头书摊上读了家中不屑收藏的《说唐》、《济公传》、《七侠五义》等侠义小说(据孔庆茂《钱钟书传》) ,读了就在家中给弟弟们讲故事。不仅如此 ,他的想象与联想特别多 ,常常思考一些可笑的问题 ,比如看了《说唐》之后 ,他就想 ,《三国演义》中的关公 ,如果进到《说唐》里 ,他的青龙偃月刀只有八十斤重 ,怎么打得过李元霸那一对八百斤重的锤子 ?可是李元霸到《西游记》里 ,又怎么比得上孙悟空一万三千斤的金箍棒呢 ?他就这么比来比去 ,让好奇的心驱遣着稚嫩…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余华在小说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公认的。他对文学怀有极大的热情,文学观也非常独特,他特别关注人类的生存与死亡问题,并在小说中做了很多这两方面的叙述,因此,他所创作的小说总是风格迥异的。本文试图通过对余华小说的解读,考察其中的生存困境与人性悲剧,由此探索人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元代著名诗人虞集仕宦生涯的复杂心态在诗歌中有较多流露。一方面,出于对盛世文明的认同,他很多诗歌流露了颂盛忠君的思想;另一方面,在朝屡受排挤和迫害,他也有一些诗歌流露孤独、无奈甚至愤懑的消极情绪。但颂盛忠君一直是他思想的主线,他的归隐之念从未超出过他的仕宦期待,他的仕元立场显然比赵孟頫和袁桷更热忱和积极,他诗歌的情感基调也一直是颂美盛世、感念君恩。把握虞集,离开这条主线所得出的结论都是偏颇和有失公允的。  相似文献   

19.
李福清院士离开我们已经1个月了,但是他依然活在我的心中.这一个月来,一回忆起往事,李福清院士那充满活力而永远忙碌的身影就浮现在我的眼前. 最早知道李福清先生的名字,是因为他的那本著名的博士论文《三国演义与民间文学传统》.当时他把中国古典文学和民间文学结合起来研究的做法一下子吸引住了我,特别是先生在《三国演义》小说与平话比较中对动作描写单元的对比研究更是给了我很多启发,甚至比母题分析还吸引我.后来我关注到李福清先生在上世纪70年代曾经在蒙古国做过本子故事说唱艺人的田野调查,发表过很多关于本子故事说唱艺人生平和东蒙古史诗传统的研究论文,于是就搜集他用俄文和德文发表的论文.  相似文献   

20.
李广田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十九个春秋了,李先生的前半生是在山东度过的,抗战爆发以后,他辗转来到云南,1941年在西南联大任教,与闻一多、朱自清先生过从密切,从此他便和云南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的一生,除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外,还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学遗产——散文。先生写过小说、写过诗,但就其主要成就来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