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英文版《舌尖上的中国》用词考究,语言规范,综合运用了直译、音译、意译等翻译手法,合理选取了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为中国饮食翻译提供了借鉴,展现了中国饮食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促进了中国饮食文化和中华民族审美情趣在国外的积极传播。  相似文献   

2.
中日两国古代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联系,日本古代文学深受中国文学的影响。日本物语文学经典作品《源氏物语》,在结构、情节、主题等方面均有中国文学的渗透,说明中日文学交流有着源远流长的、不可分割的血脉联系。  相似文献   

3.
<正>导演:陈晓卿、任长箴、程工等国家/地区:中国播出时间:2012年5月14日—5月22日每晚21:00《舌尖上的中国》跳出了一般美食节目只见食物不见人的窠臼,用普通劳动者的故事串起了民族饮食文化积淀的整个根脉体系,用考究的影像和音乐,充满知识和趣味地描绘各地人们获取食材、料理烹饪、共享美食的场景。它所勾起的,不光是荧屏前的垂涎三尺,更有流泪的冲动。陕北的饽饽商  相似文献   

4.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新思潮派的主要作家。他创作的作品多为短篇小说,总带有一种伤感的情调。《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最为经典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寓意深刻,极富哲理性。本文从《罗生门》入手,分析了芥川所处的历史时代及其本人的生活经历对其作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新闻网消息,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7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2日晚结束在央视一套的播出,一道道美食让人回味无穷。在食品工业化时代,人们仿佛又从该片中找到了对传统美食的热情和敬意。该片让央视一套每晚10点半的收视率超过同时段的电视剧,有关专家认为,其成功之处在于突出的人文情怀。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著名纪录片学者张同道说,这部片子之所以火爆,首先在于其选材具有高度的大众性,所谓"食色性也",不分阶层、不分民族、不分年龄的人们都离不开食物,所以它能获得最广泛的认同,也就有了最广泛的观众基础。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贯穿全篇的人文情怀。和该片总导演陈晓卿是朋友的张同道说,陈晓卿本人就是  相似文献   

6.
7.
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展示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在国内外受到了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通过运用韦努蒂的翻译策略,旨在探究该纪录片饮食文化的翻译。结果发现,异化策略被更加广泛的运用到题名、菜名、和节日习俗的英译。研究表明,对饮食文化采取异化翻译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抵抗西方国家的文化霸权,并且体现中国不断崛起的地位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2012年5月14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登陆央视一套晚间档。这是一部记录了中国千年沉淀下来的饮食文化的纪录片,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华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探析该片英文版中的美食英译,找到恰当的中国美食翻译方法,以此为广大翻译教学或工作者提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诺贝尔文学奖百余年来为国内文人所关注,尤其在日本作家获奖后,仿佛中国文人得奖是必然的事。但奖项对人文理想主义和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中国文学却涉及很少。作家们应放下功利主义,认真、积极表现中国社会现实状况,引领社会思想方向;而不是为了得奖而写作。  相似文献   

11.
作为我国古代影响深远的蒙学教材,《千家诗》以其自然诗教特色发挥了文学启蒙教育的作用。本文从文学知识启蒙、情感熏陶、审美价值培养三个方面论述《千家诗》的诗教特色。并将结合儿童教育等理论阐述《千家诗》在选诗和编排体例上的科学性,人文性。  相似文献   

12.
现实主义文学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现实主义发展迅速。《简·爱》是一部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小说,具备现实主义作品的三个特点,是一部反映19世纪英国现实生活的不可多得的艺术杰作。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是其主编赵家璧编辑生涯的代表作。赵氏不仅是《大系》的创意者、总设计师与总工程师,而且在《大系》编辑出版过程中,他最善于放大自己,甘于且擅长当好优秀的服务员和联络员,又兼具事业心与商业头脑。  相似文献   

14.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美食生态。民以食为天,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岁月里,美食文化也震惊了世界,震撼着我们的味蕾。酸、甜、苦、辣、咸,这是我们舌尖每天碰触的味道。《舌尖上的中国》将这些抽象的感觉具化为生动、鲜活  相似文献   

15.
铁凝长篇小说《笨花》从史诗品格、风俗画等多方面着笔改变了她以往的写作风格,以一种新的视角关注着历史风云变化下的"世俗烟火",挖掘人性中的大美,关注人民的内在道德和智慧完成了她在艺术和思想上的突破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王姣 《鸡西大学学报》2013,(12):147-148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美食类的纪录片,一经播出就受到观众的关注,展现了中国各地美食和中国文化。从西方修辞学中的诉诸情感的角度分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之处,希望能为纪录片的制作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7.
《海绵的重量》呈现了诗人梅尔的心路历程:童年追忆、都会生活、故乡山水、心灵洗涤、宗教虔诚等,一一在诗歌花园中找到发光显影的位置.梅尔的诗歌记录了她那个年代的共同记忆,并试图借诗歌为一己找寻生命的出口.诗集在形式上有短篇也有组诗.诗人用多重记忆的方式建构了诗歌的主题内容,并以生活体验与意象创造诗歌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形成的存在主义文学,以鲜明的哲理性、独特的真实性、特定的环境性构成其基本艺术特征,以自由选择和荒诞体验构成其基本主题,充满了极其冷静的理性和令人不可思议的荒谬。从加缪的作品《局外人》就可透视出存在主义文学的主题。  相似文献   

19.
美国著名小说家、随笔作家乔纳森·弗兰岑的畅销小说《纠正》以其绚丽宏大的视野和富于同情心的笔调描写了一个濒临分崩离析的美国家庭的故事。小说用滑稽、刻薄、心酸的文字记录了现代美国郊区居民的生活状态,探究了他们在差距悬殊的地域和社会阶层中的心理活动,从而将美国的郊区文学带入新的高度与深度。  相似文献   

20.
刘勰《文心雕龙》的篇首《原道》,历来争论颇多。我认为,以单一的儒家之道或纯粹的道家之道来解释《原道》,都是不足为据的。就“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一句来看,第一个“道”,当为道家的自然之道,是天道;第二个“道”,实则圣化以后的道,是圣人所体悟的并在文章里表现的道,乃道家的天道与儒家的人道的统合。在此基础上,刘勰进一步分析了文学的起源、本质、作用、发展以及特征等,建构起科学而完整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