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丽江纳西族拥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包括语言、宗教、礼仪、饮食、服饰、民俗、节日、建筑、医学、体育、艺术等。文章从幼儿园教育五大领域着手,论述了对纳西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旨在通过对纳西族文化的探索和研究,让生活在丽江这片土地上的儿童,在接受主流文化教育的同时,仍然能传承和保留自己的民族文化,认同自己的民族身份,使幼儿园的多元文化课程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以纳西族农村幼儿园为基地传承纳西文化面临的问题:(1)优秀的纳西文化包括其载体纳西语面临濒危的窘境;(2)学前教育是人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纳西文化传承的奠基期,而纳西族农村幼儿园普遍存在教师出身学前教育专业的不多,教师年龄偏大,学前教育的观念落后,知识和能力较欠缺。教师们人手少,教育教学任务繁重;幼儿园附设在小学,教育、教学违背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严重地"小学化;"幼儿园继承和创新民族文化的作用薄弱。相关对策包含:争取各方支持,统一思想;通过园本培训,提升教师的知识和能力,开发园本课程,以项目中心点带动其他纳西族农村幼儿园共同地切实传承和创新纳西文化。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7,(58):194-196
云南历史悠久、少数民族众多,同时也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丽江是当今纳西族的主要聚居区,纳西族文化作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其独特的纳西族文化以深厚的精神底蕴和丰富多彩的相貌,描绘了整个纳西族的人文历史和纳西人所创造的灿烂文明。本文从云南纳西族文化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分析与思考,对丽江纳西族文化如何与时俱进的应用与可持续性发展进行了思索与探究。  相似文献   

4.
丽江纳西族洞经音乐是一种古老的民间音乐,在历史上几经沉浮,在近年重新获得了大众及学界的关注.作为一种洞经音乐自传入丽江就具有道教音乐本身虚静玄和的美感,但其并非是只具有单一美感的音乐,在内涵上丽江纳西族洞经音乐又注入了儒家礼乐思想,有雅正的音乐追求.在纳西族传承的过程中更加入了纳西民族自身的审美趣味,多用慢波音旋律,用...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旅游人类学的视角对丽江纳西族的典型饮食文化“三叠水”宴席进行阐释.以对“三叠水”宴席的文化内涵、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分析为基础,提出将纳西饮食文化与旅游活动相结合,提升纳西族的文化,促进纳西旅游业和纳西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思路,也为传播纳西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6.
文化变迁是人类学研究和探讨的永恒话题,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文化变迁往往首先是表现在语言变迁的基础之上。语言变迁的原因主要有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通过在丽江大研镇一个月的纳西语流失现状田野调查,对丽江大研镇的纳西族语言流失现状及成因作简要分析,进而对纳西语及纳西文化的传承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丽江纳西族传统体育产业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各种访谈、调查及文献查阅,在"十二五"期间旅游业仍将是丽江经济的支柱产业,并且在把丽江旅游做大做强的同时仍然需要不断寻找新的旅游资源。丽江纳西族传统体育项目众多、资源丰富,合理的开发利用纳西族传统体育资源并使其能形成产业化运作,是丽江旅游业稳步健康增长的需要。本文通过对丽江纳西族传统体育产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发展模式等相关问题的探讨,给出一种丽江纳西族传统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纳西族是聚居在我国滇川藏三省交界处的一个少数民族,以之繁荣的民族文化被学界关注。本文主要利用纳西族的东巴经来讨论唐宋时期丽江纳西族聚落的形态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追溯丽江地区纳西族聚落发展的源头。以求证于方家。  相似文献   

9.
东巴文化以云南丽江纳西族古代民间的东巴教信仰为载体,构成古纳西文化的重要部分。东巴文化影响到纳西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东巴文化是纳西族的灵魂。她既是传承了近千年的纳西古文化,也是延传至今的人类文明的活态文化,通过智者东巴们的口传身授,世代传承。东巴文化适应纳西人的需要而存在,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迁。东巴美术的当下处境表现为以下方面:旅游业与东巴美术的商业价值、东巴美术在当下的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丽江多元经济以及多元文化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承载着纳西族心灵与精神变迁史的纳西族传统民间音乐面临发展机遇也面临危机。在现代传播环境中,要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如规范旅游消费市场,对现代科技化的传播媒介进行有效的整合)和音乐教育(如在幼儿教育、高等教育阶段开设纳西民乐课程等)加强对纳西族传统民间音乐传承的保护,同时,通过出台和完善相关法律政策、举办纳西族传统民间音乐节、设立音乐博物馆以及人才培养基地等措施使纳西族传统民间音乐在现代化潮流中找到最为有效的传承和保护途径,以更好的推动纳西族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丽江多元经济以及多元文化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承载着纳西族心灵与精神变迁史的纳西族传统民间音乐面临发展机遇也面临危机.在现代传播环境中,要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如规范旅游消费市场,对现代科技化的传播媒介进行有效的整合)和音乐教育(如在幼儿教育、高等教育阶段开设纳西民乐课程等)加强对纳西族传统民同音乐传承的保护,同时,通过出台和完善相关法律政策、举办纳西族传统民间音乐节、设立音乐博物馆以及人才培养基地等措施使纳西族传统民间音乐在现代化潮流中找到最为有效的传承和保护途径,以更好的推动纳西族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丽江纳西族地区足球运动是最受人们喜爱的运动之一。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研究方法,探析纳西族地区盛行足球运动原因,发现该地区盛行足球运动的原因有:有良好的古代足球和当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做基础;有良好的制革技术,提供了制作足球的技术;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与纳西族文化和其民族特质有关等。  相似文献   

13.
纳西族黑白色彩崇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纳西族的色彩崇拜主要包括黑色崇拜、白色崇拜。其中黑色崇拜在特定历史条件的制约下 ,在早期处于纳西文化的主体地位 ,是纳西文化胚胎———祭天影响的产物 ,纳西族的自称也源于此。白色崇拜是唐宋后期才出现的 ,是受到白族、藏族白色崇拜影响的产物。纳西族的色彩崇拜既是自身民族文化发展、传承的结果 ,也是与周边民族文化融合的特殊产物。  相似文献   

14.
在祖国云南西北部,有一个美丽神奇如同仙境的地方,那就是27万纳西族同胞的聚居地──丽江。 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丽江古城,始建于南宋末年,历经800多年的风雨,至今完好如初,这主要得益于崇尚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真谛的纳西文化。丽江东靠四川,北依迪庆,南连大理,汉、纳西、藏、白诸种文化在此碰撞交汇到融合,纳西族提倡“天雨流芳”(纳西语意为“快快读书去”),学人之长,在四境强邻的夹缝中自强求存,保存了民族,保存了古城。造就了勤劳智慧的纳西人民,孕育了灿烂深邃的纳西东巴文化。 丽江古城是滇西北有名的…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民族的核心要素,语言认同是民族认同的重要基础。对丽江玉湖村纳西族语言使用情况调查发现,目前丽江玉湖村纳西族族群成员母语水平较好,母语使用频率高,族群认可度较高,族群成员存在共同的文化心理,这些因素在影响着他们对母语的认同。研究表明:民族语言使用的本质是民族身份认同,民族语言使用的前提是母语认同;语言态度是影响民族认同的重要因素,语言水平是影响民族认同的间接因素。  相似文献   

16.
纳西族民居建筑从其外观形态、结构空间、材质取舍、布局形式和装饰艺术元素诸多方面来看融合了汉族、白族、藏族建筑的精髓,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和魅力,是纳西族人勤劳智慧的物态展现。经过长时间的实地调研和数据测量分析,可以得出丽江本土的少数民族建筑都有自己独特的建筑布局形式、结构空间和装饰艺术元素。而纳西族民居建筑在其规模与形制及传承与保护方面独树一帜,建筑文化视觉语言的有效保留,装饰艺术元素的合理借鉴应用,形成了丽江大研古镇纳西族民居建筑区域集中量最大,建筑文化及构件保存最为完整的状态,是世界研究人类文明不可复制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教学模型设计制作把二维的纸制平面图转换成三维模型,通过对色彩、材质、工艺、触感、理念、空间思维等以微缩的比例再现了实体建筑面貌,对学生亲身感受和提高对丽江本土民居建筑结构与装饰性元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宗教与旅游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由于丽江地理原因、历史原因造成多元文化、多种宗教并存;在全国是罕见的。特别是纳西族在吸收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道教基础创立的东巴教是全国唯一的;丽江的多元文化,纳西族的多元宗教形成许多名胜古迹,这些景点成为宗教旅游资源,在旅游中有一定价值,为发展旅游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雍正元年(1723年)丽江土府改土归流后,木氏土司400余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统治被打破,内地流官统治体系进入丽江,农业和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汉文化教育兴起,各民族间交流进一步深入,有力地推动了纳西社会的转型,为纳西族成为多元文化综合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40集民族史诗大剧《木府风云》在讲述丽江木府土司家族内部争权夺势和爱恨情仇的同时,也向观众全面展现了丽江纳西族的民族风情与文化,包括政治与历史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宗教文化和殉情文化等等,同时该剧也提出了当代少数民族文化如何发展这样一个引人深思的历史话题。  相似文献   

20.
"白沙细乐"是迄今仍流传于云南丽江纳西族民间的一部大型音乐组曲,保留至今的尚有八章.我们对这部音乐的曲牌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它们有的与纳西族的传统音乐相关联,有的则属于古代流行于内地的戏曲曲牌和民间小调.由此可以推断,"白沙细乐"很可能是纳西民族本土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汇与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