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如怨如泣的弦歌声中传达出欲觅知音而知音难求的哀怨,诗人借假托之境表达“抚中徘徊,四顾无侣”的游子之悲.《西北有高楼》正表达了这种人类所共有的一种情感——对知音的渴盼与追求.  相似文献   

2.
相看两不厌     
我一直很想借用李白的一句名诗来表达我对语文和我的学生的热爱。那就是"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钟情敬亭山,视如高山知音,可抒衷情。我孤独还是快乐,唯有语文  相似文献   

3.
伯牙毁琴的传说始见于《吕氏春秋》,此后"知音"一词与该传说相联系。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以"知音"为篇名论述批评鉴赏的方法和态度,这使得该传说由表现音乐知音转移到文学知音层面上。随着历史的发展,知音文化又扩展到社会生活层面,即人与人在交往中能够互相理解、互相关照,而在当代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心雕龙·知音》篇是明确讲阅读鉴赏的篇章。在《知音》中刘勰提出了三种存在已久的不能积极阅读的现象,即"知音其难"的三种现象:"贱同思古","贵古贱今";"文人相轻","崇己抑人";"学不逮文,信伪迷真"。接着提出了"文情难鉴"的原因,客观原因是"篇章杂杳,质文交加";主观原因是"知多偏好,人莫圆该"。对于如何积极阅读而成为作者知音的问题,刘勰提出要"博观"和"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对于阅读的方法步骤,刘勰提出了"六观"。在《知音》篇的最后,刘勰提出了阅读的最高境界:"觇文辄见其心"。《知音》篇从刘勰的时代一直到今天,对阅读鉴赏和理论建设,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见异唯知音"是刘勰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文章立足于<文心雕龙·知音>,分析了"异"的基本语义及其美学意蕴,并且结合"异"与"知音"的紧密关系,从两个层面阐释了"见异唯知音"的理论内涵,突出其对于整个文学活动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由韩静霆作词、徐沛东作曲的艺术歌曲《梅花引》,以"梅花"为主题,通过拟人的表现手法,表达了少女对知音的渴求;使人们在花开之时悦目赏心,花落之时种下期待;不禁描绘出当代知识分子乘着希望之马、踏着人生之路,面对困难之时,坚守理想、不忘初心、只求知音的真我情怀。歌曲一经问世受到了广泛的赞誉,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的。  相似文献   

7.
<正>"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人生于世能找到一位知音,真算是一大幸事了。伯牙钟子期的故事千百年来为世人所钦慕神往,正表现了人们对这样的知己之谊的期待。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选录了《列子》中的这一则故事,教学中与学生共同品读交流,感触很多。一、爱音乐,奠定相识的前提伯牙善奏。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它没有词汇的表达,也没有色彩的渲染,它在音调的抑扬缓  相似文献   

8.
《伯牙绝弦》担当着向小学生"引荐"文言文学习的任务,为初中的文言文学习做好铺垫。作为被标为"定篇"的文本,其语文核心价值在于传承优秀文化上。本文主要从引导学生多层次朗读体味知音文化、理解语言感悟知音文化、古琴曲渗透知音文化、拓展练笔丰盈知音文化这四个方面阐述本课的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9.
辛士 《高中生》2008,(20):5-5
高考古诗鉴赏题中经常会出现对典故的考查,如全国卷的"陶渊明采菊东篱"(1994年)、"三国赤壁"(1996年)、"贾岛推敲的故事"(1998年)、"折柳"(2002年),江苏卷的"知音"(2005年),天津卷的"大江东去"(2005年)等。总结起来,它主要有三种考查类型。  相似文献   

10.
"接受美学"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它为我们解读《知音》篇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使我们跳出了鉴赏与批评的二分理论模式。《知音》篇体现出接受美学的一些思想,但与接受美学又不尽相同。过去我们一直认为没有绝对的单向度知音,但是实际上由于时空的阻碍与思想和身份的差异,的确存在绝对的单向度知音。  相似文献   

11.
<文心雕龙·知音>篇提出了鉴赏文学作品的一个悖论:既说"知音其难",又说"文情可鉴".刘勰以"披文入情"的基本思路来解决这个悖论.根据刘勰的思路,作者分析了形成这个悖论的原因.中国古典的文学鉴赏,历来有两种不同的阐释要求,即"知音"式的阐释和"诗无达诂"式的阐释,刘勰的<知音>篇标举的是第一种阐释要求.只要掌握"术"和"律","知音"仍然是可能的.文情可鉴是建立在鉴赏者的起码的修养、全面的观察、合理的方法、鉴赏关键和鉴赏高潮的认识、掌握等基础上的.文章对此展开了独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2.
《山和海的书信》是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有关"知音"的童话,它以书信的形式,写出了山和海互相景仰的事实,山仰慕海,海仰慕山,惺惺相惜,表达了朋友之间的情感。不论是山给海的来信,还是海写给山的回信,写法上非常相似,都透露出这样的思想:只有全面地关注对方,真心地喜欢和欣赏对方,才能遇到真正的"知音"。以下是我对本文的教学设计内容,为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古语有云:千金易得,知音难求。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被广为流传。俞伯牙失去钟子期这一知音后,终生不复弹琴,可见知音之难得与重要。人生在世,倘若能遇到一位知己,那么哪怕再平淡的岁月,也会因此而变得美好起来。知音不等同于泛泛之交,也不一定非得地位相当,关系紧密。真正的知音,应该是与你志同道合、患难与共的人。正如管仲所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仲身上的那些不足,在鲍叔牙  相似文献   

14.
"片云天共远,永夜不同孤。"这句诗的作者杜甫在诗中表达出了自己孤独、寂寞、苦无知音的烦闷。孤独、寂寞是如此可怕,让人看了毛骨悚然。于是,许多人在懂事之后就在思考筹划,怎样去创造一个辉煌灿烂的前程。让人生充满色彩,不再那么单调,不再让人感到寂寞。  相似文献   

15.
正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诗人通过遣词造句、写景绘人、运技使巧来表达自己的意趣、情感,有的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含蓄隐晦;有的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直白浅露。而"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古诗词语言精炼典雅,含蓄蕴藉,意味深长,我们该如何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呢?一、读题目题目,是流露作者情感的眼睛。诗题对诗歌的内容有或明或暗的提示作用,从题目中我们可以把握出诗歌的内容走向、题材类别、表现手法以及情感基调。如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在古迹、古人名后加  相似文献   

16.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提出"见异"概念,用"形器易征"与"文情难鉴"作对比,引出识鉴"文情"问题.鉴照"文情"的三个条件:一、圆该,二、博观,三、见异.鉴照"文情"的标志--见异,其内涵包括同中之异、众见中之异者和某物或某事的特质等."见异"是获取"知音"的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认为《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笔者以为,文章所表达的应该是与愉悦得意相  相似文献   

18.
刘勰《文心雕龙》一书中的"味"这一理念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它是我国古典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衔接点。在《知音》篇中,刘勰不仅将"情"引入"味"中,以"情味"论文学,而且提出了"六观"论这一客观的批评方法。在他的知音批评模式中,既包括重视"情"与"味"的整体体验与品评的主观鉴赏理念,也包括"六观"论这样具有客观性文本分析的批评内涵,这种批评鉴赏的方法贯彻《文心雕龙》全书。  相似文献   

19.
许多人时常慨叹知音难求,知音其实就是人生中的鼓掌者. 古时,俞伯牙演奏《高山流水》,钟子期为之喝彩;于是,钟子期成了俞伯牙的知音,"高山流水"也就成为了一曲称颂知音的千载赞歌.  相似文献   

20.
<正>一辈子都在急的白羊座——知音体"知音体"的叫法来源于知名杂志《知音》,指用煽情的标题来吸引读者。要点:标题华丽,情绪哀怨。"白羊"说:苦命的妹子啊,七个义薄云天的哥哥为你撑起小小的一片天!勇敢的白羊啊,制订了学习目标就毫不犹豫地冲上去吧!一辈子都在守的金牛座——银镯体"银镯体"是一种以辞藻空洞华丽、使用生僻词语、频繁地利用句号、表现出使人感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