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之海     
小时候,听着它,我手舞足蹈;七八岁,听着它,我摇头晃脑;现在,听着它,我享乐其中。它,短暂而又深长,朴素而又华丽,悠长而又上口。它,就是诗。诗,是自然美的代名词,海上明月是诗,大漠孤烟是诗,春夏秋冬是诗……诗,是艺术美的代名词,旋律是诗,色彩是诗,线条是诗……诗,是人生美的代名词,青春是诗,理想是  相似文献   

2.
诗歌中只有哲理诗而无哲学诗的说法,事实上,哲学诗是哲理诗的精华,有必要将哲学诗从哲理诗中独立出来,将诗歌引向对最高价值的追求。表达普通的生活道理而又抽象化、带有思辨性的诗即是哲理诗;而建立在彻底的哲学基础上、具有明确形而上精神价值取向的诗歌则为哲学诗。哲学诗的精神是形而上的,哲理诗的精神则是形而下的。哲理诗的意义是局部的、有限的;哲学诗的意义是整体的、无限的。中国古代哲理诗发达,但哲学诗极为不发达。哲学诗直到近现代才得以根本改观。中国现代哲学诗的创作远未达到成熟的境界,还没有找到一种终极精神形态。必须重视哲学诗的创作。  相似文献   

3.
一个社会,没有诗的空间,是文化的荒原;一个人,缺乏诗的心灵,是文化的迷失者;而一个教师如果没有了诗的生活,则是教育的悲哀。——诗香校园题记这是一个春意盎然的日子,读着学生写的诗,心里更洋溢着几分春意,像朵朵报春花,预示着诗的春天的到来。每个学生都是诗的分子,而许多学生则组  相似文献   

4.
陈子龙、李渔是明清鼎革之际江南的三位诗人。顾、陈二人是志士之能诗者。顾炎武所作,偏于学人之诗,颇重用事。陈子龙所作,则为志士而兼诗人之诗。二人所作,多及时事。而李渔所作则纯是才子之诗,不谈国事,而善于表现物态人情之常。  相似文献   

5.
人文知识     
词·词调·词牌词,实际上是一种诗的体裁。最初,它是为配乐歌唱而写的歌词,所以又叫“曲子词”。词是诗的一种,但它又不同于普通的旧体诗。旧体诗格式就那么几种,而词就比较复杂了。诗不一定配乐,即使配乐,也是先有了诗,然后按诗配乐,诗不去迁就乐曲。而词则不然,它是按乐填词,所以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明代边塞诗因“南倭北虏”的独特边患形势而称为边防诗,包括以北方边患为背景的塞防诗和以东南海患为背景的海防诗两个系列。明代嘉靖时期作家唐顺之的边防诗正是存“南倭北虏”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因差赴北部边塞而作塞防诗,东南海上抗倭期间创作海防诗。唐顺之的边防诗创作是明代边防诗创作的典型代表,是明代边防诗创作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7.
《诗序》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可见.感情是诗的灵魂,是诗的生命。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歌。但感情却不等于就是诗。愤怒、悲哀、快乐、忧伤、畏惧、欣慰等都只是感情.而不是诗。只有当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艺术地表现出来.让读者受到深刻的感动.那才是诗。  相似文献   

8.
该文总揽微型诗,陈述了微型诗的来龙去脉,论述了微型诗的概念、意义与价值.提出微型诗是应时代转轨需要而诞生的诗体,是新诗走出困境的有益探索与有效实验,是生命力旺盛的一朵诗葩.  相似文献   

9.
诗和画号称姊妹艺术。诗中有画被认为是王维诗的一绝。王维在吸收绘画技法进入诗的同时,也用诗揭示了绘画的色彩规律。诗画是相通的,但不是等同的。诗可以因有画意而引人入胜,画可有诗情而更具艺术魅力。诗与画是不可互相代替的(语言、视觉)艺术。  相似文献   

10.
“诗”是什么?在汉语中,诗写作“诗”。而54年前,诗写作“蒋”,这更接近于它的本来面目。我们必须意识到,汉字的“诗”,是一切有关诗歌的理解中,我们惟一可见的诗的面容。  相似文献   

11.
该文总揽微型诗,陈述了微型诗的来龙去脉,论述了微型诗的概念、意义与价值。提出微型诗是应时代转轨需要而诞生的诗体,是寺走出困境的有益探索与有效实验,是生命力旺盛的一朵诗葩。  相似文献   

12.
明末清初千山剩人函可和尚因诗而得罪,因罪而诗奇。其诗题材广泛,笔墨朴素,情感细腻,将个人身世之感与家国兴亡之恨打拼入诗,故感人至深。其浓浓的乡关之思、淑世之情及人伦之感,是构成其诗的基本内容。其人不愧为情僧,其诗不愧为奇诗。  相似文献   

13.
关于山谷诗的审美核心,见仁见智,笔者以为山谷诗的审美追求最终定位于“个性化”,而所谓“绝俗”、“求奇”、“新变”云云,不过是个性化的外在形式。独创是艺术生命,而个性化则是独创的具体显现。点铁成金,是山谷为反对蹈袭,张扬个性而发的口号;去陈反俗,是山谷诗个性化追求的一贯标的;瘦硬新奇,是山谷诗在个性化追求中所形成的风格;即便是山谷诗存在的某些缺陷,也依然是个性化追求的伴生物。  相似文献   

14.
魏红梅 《文教资料》2006,(24):84-85
所谓“道学诗”是指宣扬迂腐封建道德观念的诗。杨维祯是以蔑视礼法、行为放荡而闻名的,但他确实写了一些道学诗。它们是伴随着程朱理学在中国历史上取得科举上的独尊地位后而出现的最早的道学诗,也应该是我们研究当时社会思想的有用资料。  相似文献   

15.
由于中外文化根源的不同,中外山水田园诗会产生审美上的较大区别。这些区别主要表现在中国诗中的景物描写多是整体性的静态描写,而西方诗中的景物描写多为个体性的动态描写;在中国诗中,写景是为了体悟,最终超越个人情感,而在西方诗中,写景是为了抒发个人的主观情感;中国诗中意象丰富,多个意象构成一个意象群,在西方诗中意象单一,鲜明而有典型性。  相似文献   

16.
陶行知生活在一个动荡而苍凉的年代,,他的诗有如真理的号角,唤起了社会民众思想意识的觉醒,诗是他用以开启民智的钥匙。陶行知是极谦虚的,屡次声明自己不是诗人,但他的诗很富有诗味,读来令人兴起,发人深思。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和不断求真的教育实践也因其诗而更精彩。  相似文献   

17.
明朗与含蓄是诗的两种基本风格,对其它诸多风格起繁衍和主导作用,这两种诗风是互补的,相辅相承的。但是,有人在论诗时,却常常把二者对立起来,大有不共戴天之意。他们认为只有含蓄的诗才是好诗,“纯诗”;而明朗的诗则是拙诗,甚至是“非诗”。这显然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卷耳》是一首夫妇分别之后相互思念的诗,与所谓的后妃无涉.它是完整的一首诗,而不是两首诗,诗的第一章和其余三章“同是怀人之作”,是男女对唱的诗,即诗的第一章为妇女所唱,其余三章为男子所唱.  相似文献   

19.
抒情诗的哲理意蕴是诗耐读而有价值的体现。诗的“理”与“情”在诗中是相辅相成的。但诗中之“理”不是说教,硬贴,而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达  相似文献   

20.
诗的源与质是契合的。诗起源于民间,并在劳动过程中体现诗的本质,即愉悦心情,是行为过程中律韵和谐的语言表达。诗在现当代社会的发展也是随源而行,依质而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