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学大师章太炎堪称一代名士,他学问渊博、性情怪异,常有非常之举,因而一生留下了数不清的逸闻趣事.章太炎的名声很大,常有慕名者前来听其讲学,但大多失望而归。原因是章太炎口齿不清,讲话漫无层次。“九一八”事变后,章太炎应邀赴北平演讲。由于他满口杭州土话,听众难以领会,最后只好由学生钱玄同、马裕藻担任“翻译”。  相似文献   

2.
章太炎既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又是近世以来的国学大师,在政治、思想文化及社会各方面影响颇为深广。他曾撰文反对西方代议政治制度,因为他坚持认为适合他国的政治制度,不一定适合中国,而西方资产阶级的代议制不适合中国实际情况。他结合明朝官职并吸收西方政治制度创造性提出"五权分立"的政治设想;他曾从中国古代政治中的"分镇""分道"思想出发,主张地方自治主义,以克服民国政治中的黑暗和腐败;他批评当时青年道德低下及"全盘西化"思想,主张实行国学教育,来提升国人道德水平,实行自己的教育。但是,章太炎并不反对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章太炎一度主张保存"国粹",但并不是封建思想的卫道士;坚守传统文化的精华,却与学习西方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处在转型时期的晚清文人,在近代以来的中国文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章太炎则是晚清一代文人中颇有代表性的一位。作为晚清著名的学者,其"小学"修养尤见工力,堪称一绝;同时章太炎的文章写作也往往为专家学者视为模范,更不用说其早期波澜壮阔气势如虹的政论文字。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着重从章太炎的学术渊源入手,对其文学观的形成做一次探本推源的梳理,可见"古文经学"的学术背景对章太炎一生的言行处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章太炎独特的地方则在于他超越历来的古、今文经学之争,提出"知本达用"的新理念。他对文学的看法自然也与这一学术思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章太炎看病     
<正>章太炎,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国学大师。年轻时,章太炎阅读过几大箱中医书,自认为医术高明,喜好替人医病。一旦有朋友患病,他便非要替人诊断。可是朋友照着方子去取药,通常会被告知这方子价格高且根本治不了病,因此很少有人吃他开的药。朋友都知道章太炎狂傲自大的个性,再遇见他便有意奉承:"上次全亏了你那道妙方,服了后就神清气爽。"章太炎十分得意,逢人就夸耀:"某某的病经我一看便药到病除。"听的人明知道实情却假装糊涂,附和着夸赞他医术高明。到了中年,章太炎自诩医术更高。  相似文献   

5.
感受恩师     
张兴武 《班主任》2002,(5):28-29
有人说,恩师不常有。人在学习阶段碰到一位恩师,是人生莫大的福缘。近日读记述老师的文章,掩卷冥想,不觉间感受到恩师的历历风范。1932年,大学问家章太炎北上讲学,由于章太炎乡音极重,多数学生听不懂,已是名教授的钱玄同和刘半农自告奋勇做翻译,一个口译,一个用粉笔在黑板上笔录,一丝不苟,毕恭毕敬。钱玄同是当时国文系的主任,章太炎去他所在的学校讲演,钱扶上扶下,执弟子之礼甚恭。北京报界纷纷  相似文献   

6.
他是民国时期享誉海内外的国学大师,学问既专且博,尤其在文字、声韵、训诂等方面成就空前;他是学术泰斗章太炎的大弟子,但学问不让老师,与章太炎并称"章黄之学";他不满三十岁就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此后二十年间,辗转执教武昌高师、山西大学、东北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等高等学府,弟子遍天下,更培养出众多的学术大家。他是黄侃,却不是人们印象中的黄侃,人们印象中的却是另一个黄侃——黄疯子。从执教北大开始,黄侃狂放的性格和古怪的举止就让他的课与众不同,他的故事也在校  相似文献   

7.
章太炎看病     
章太炎,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革命家、国学大师。年轻时,章太炎阅读过几大箱中医书,自认为医术高明,喜好替人医病。一旦有朋友患病,他非要替人诊断。可是朋友照着方子去取药,通常会被告知这方子价格高且根本治不了病,因此很少有人吃他开的药。朋友都知道章太炎狂傲自大的个性,再遇见他便有意奉承:"上次全亏了你那  相似文献   

8.
李山 《科技文萃》2004,(12):174
章太炎的"征婚启事" 有"国学大师"之称的章太炎,26岁时,虽未娶妻却纳王氏做妾,这在当时是可以的.王氏替他生了个女儿,不久因病去世,章太炎便在<顺天时报>上刊登一则"征婚启事",其中提出的条件是:一、以湖北女子为限.二、要文理通顺,能做短篇文章.  相似文献   

9.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字枚叔.因慕顾炎武之为人,改名绛,别号太炎.章太炎手订"中华民国"的国号,为民族、为革命鞠躬尽瘁;作为一代国学大师,他在经学、小学(文字学、音韵学)、史学等方面成就卓著.章太炎早年任教东吴大学,东渡日本后开国学讲习会所,他的学生中有我们所熟悉的鲁迅、马叙伦、黄侃、钱玄同、周作人、朱希祖、许寿裳、吴承仕等,而这些人后来或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或任教于北大等著名学府;他的众多弟子以及再传弟子后来大都在国学界占据重要地位,为我国新史学、哲学以及经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章太炎大骂袁世凯的故事,曾经一度被传得神乎其神。为了讨要办公经费,章太炎到总统府找袁世凯,一言不合,在总统府掀了椅子,踹了桌子,砸了花瓶。袁世凯派人把他拉走,软禁到北京钱粮胡同一所新居。但软禁归软禁,给章太炎送吃送喝,还允许他的朋友和学生前来探视。章太炎憋得难受,天天靠骂袁世凯消愁解闷。  相似文献   

11.
由"复古"转向新文化1906年秋天,钱玄同第二次到日本,留学早稻田大学.这年章太炎出狱后也来到日本,在东京创办同盟会机关报《民报》.钱玄同拜识章太炎后,于1907年加入同盟会.钱玄同听章太炎讲国学,立定了他的研究国学的志向,并从此走入汉语言文字学的研究道路.大约在1910年,钱玄同和章太炎、陶成章在东京办《教育今语》杂志,出过六期.……  相似文献   

12.
感受恩师     
有人说,恩师不常有。人在学习、成长阶段侥幸碰到一位恩师,就是人生莫大的福份。近日读几篇记述老师的文章,间隙伏案冥想,不觉间便盈盈地感受到恩师的历历风范。1932年,清末民初的大学问家章太炎北上讲学,在北京的弟子功成名就。由于章太炎乡音极重,估计多数学生听不懂,已是名教授的钱玄同和刘半农自告奋勇做翻译,一个口译,一个用粉笔在黑板上笔录,一丝不苟,毕恭毕敬。坐在下面听讲演的学生,见自己的老师现身说法,说不出的佩服和敬重。钱玄同是当时国文系的主任,章太炎去他所在的学校讲演,钱扶上扶下,执弟子之礼甚恭。…  相似文献   

13.
章太炎是清末民初的革命家、思想家、国学大师。他的思想一生经历了不少变化,比较复杂,其中不乏自相矛盾的方面。学者对章氏思想多有论述,而对其晚年思想的评价,往往颇有微词,认为他晚年退居书斋,与时代隔绝。然而这种评价未必公允。通过对章太炎晚年在苏州等地学术演讲中所包含的思想进行梳理,可以看出他在讲学和实践中所贯穿的对民族经典、历史及语言文学的重视,对士人气节和力行精神的强调,无不透露出章太炎对当时国家危亡的忧虑,对民族命运的关怀,对"士"之人格理想的追求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现实担当精神。  相似文献   

14.
章太炎是"有学问的革命家",也是"有革命业绩的学问家"。与此相对,和章太炎交往的巴蜀人士也可一分为二:革命人士与学界人士。巴蜀学人与章太炎的交往,集中于东京"国学讲习会"时期(1906—1911)和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时期(1935—1936),而在此两期之间亦有部分巴蜀学人与章太炎交往。与章太炎交往的巴蜀学人(部分亦政亦学),有廖平、吴玉章、向楚、谢无量、赵少咸、李植、任鸿隽、钟正楙、邓胥功、李蔚芬、蒙文通、徐耘刍、杜钢百、殷孟伦、李源澄、周光武、傅平骧、李恕一等,以及"私淑弟子"庞俊和长期寓蜀的汤炳正等。本文逐一钩稽以上诸人与章太炎之交往,并论及章太炎对四川政治与学术之影响。  相似文献   

15.
张兴武 《师道》2002,(5):38-39
有人说,恩师不常有。人在学习、成长阶段侥幸碰到一位恩师,就是人生莫大的福缘。近日读几篇记述老师的文章,间隙伏案冥想,不觉间便盈盈地感受到恩师的历历风范。1932年,清末民初的大学问家章太炎北上讲学,在北京的弟子不少已功成名就。由于章太炎乡音极重,估计多数学生听不懂,已是名  相似文献   

16.
章太炎是我国近代著名学者,资产阶级革命家、宣传家。他的学问博大精深,思想恢闳驳杂,政治上从赞助维新到投身革命,从“拉车向前的好身手”到“既离民众,渐入颓唐”。因此,在辛亥革命史的研究中,章太炎在得到充分肯定的同时,也成了一位争议较多的人物。有一种意见认为,章太炎“是地主阶级反满派的政治代表”:理由是他在辛亥革命时期“最热衷宣传满汉矛盾”;“以犀利的笔锋抨击资产阶级的共和政体;嘲笑选举制度,非难男女平等,父子平等;贬抑资本主义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蔑视恢复人权;赞美封建王政;拥护君主专制等等违反历史行程、不懂得社会发展规律的言论,足以说明他是受封建意识所支配。”有的著作至今仍然坚持着这种观点。很明显,章太炎有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是否反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拥护君主专制制度,已成了章太炎是地主阶级反满派抑或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关键问题。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些不成熟的意见,以就教于史学界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17.
在《国学概论》中章太炎坚信:“六经皆史”;坚信:“学在民间”;他强烈反对学术定于一尊;他坚信在国势衰微的情况下,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学术思想是亳不逊色于西方列强的。但他又深深地担忧在当时西方学说的强烈浸漫中,国学会后继乏人。所以他抱病坚持私人讲学,意在指示后人:什么是国学;治国学应接受的学术规范和学术训练,治国学中的误区和正确门径。并对国学发展的前景进行了展望和预测。从这些学术观点中可以看出章太炎这位有学问的思想家和有思想的学问家那种治学术,作学问的独立人格、自主思想和学者境界。  相似文献   

18.
章太炎买书     
王嵩 《良师》2003,(18)
章太炎,又名章炳麟(lín),清朝末年著名的国学大师。他不仅学问极好,而且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有一次,他的一位朋友急需用钱。章太炎听说后,立刻把身上带的所有的钱都掏出来,只留了一点生活费,其余的全都借给了朋友。过了几天,章太炎上街走进一家书店,发现了一本好书,他爱不释手,便问店老板:“请问,这本书多少钱?”“60元。”老板答道。章太炎把身上的口袋翻了个遍,才找出来50元,还差10元,这可怎么办?老板看到他那为难的样子,就提醒他说:“你可以拿东西做抵押(dǐyā)嘛。”章太炎灵机一动,就把身上穿的袍子脱了下来,往柜台上一放,说:“老板…  相似文献   

19.
朱希祖是民同时期的著名史学家,早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并与鲁迅、许寿裳、周作人、钱玄同等人共同受业于章太炎。他对章太炎先生十分敬重,章太炎对他也非常赏识。朱希祖治学严谨,学术造诣精深,他不仅继承和发扬了太炎先生的史学思想和治史风格,而且不断突破师说,在史学上创造出辉煌的成就,为推动史学的独立化和现代化做出了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关于鲁迅先生的传记和评传,国内也不下十数种版本,而这一部可以说是独具特色、最富个性的一本评传。评传的作者曹聚仁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是一个以多方面业绩显示自己才华的人物。他虽不治国学,但对国学却有极深的造诣和卓异见解,22岁时笔录了章太炎的奇崛深奥的讲演,并以此出版《国学概论》专著,先后印行32版,为此,章太炎收下了这年轻的拜门弟子;30年代,他主编了以乌鸦为封面的《涛声》周刊,倡导“乌鸦主义”,只报优则不报喜;抗战期间,他带笔从戎,第一个向国内和全世界发出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捷报道;23岁时,他即以一个五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