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鸿门宴上危机四伏,刘、项双方剑拔弩张,席间把酒言欢,帐内剑光闪动。太史公用他的如椽巨笔为后人留下了这一幕忠诚与背叛、谎言与誓言、阴谋与权势交织的历史剧。"鸿门宴"三个字至今仍是一切充满凶险的欲对客人不利的宴会的代名词。但就是在这样的鸿门宴上,刘邦竟只是以"如厕"为名就全身而退,就算这是史实,却也似乎于理不合。  相似文献   

2.
<正>《鸿门宴》这一文本充满着异样。与惯有形象相比,教材中《鸿门宴》里的项羽,愚憨、木讷、渺小。刘邦一句"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就能让他发出"籍何以至此"的无奈之语,收回杀意?整个鸿门宴上,项羽除了"诺",便是"未有以应""默然",少有言语。这是真实的项羽吗?从《项羽本纪》中走出的项羽,司马迁着于其身的笔墨不比刘邦,甚而不及刘邦的"参乘"樊哙。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3.
鸿门宴上项羽之所以"善遇"刘邦,根本原因在于鸿门宴前、鸿门宴中、鸿门宴后十四五个月内,项羽就没有认识到刘邦的威胁性,没有认识到刘邦会是他日后独霸天下的敌手.那种认为项羽在鸿门宴之所以"善遇"刘邦,是因为项羽恭敬慈爱,是因为刘邦是武安侯、待定关中王的认识,项羽杀不了刘邦的认识,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4.
《鸿门宴》中涉及到有关玉文化内涵的玉(?)、玉壁和玉斗三件玉器,是故事情节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在教学中不可忽视。"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 项王默然不应。"在鸿门宴上,范增多次看项羽,又举着所佩带的玉(?)向项羽多次示意,项羽却一直沉默不响应。范增举"玉(?)"有何文化内涵呢?研读《鸿门宴》全文可以知道,项羽设鸿门宴的目的是要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的。  相似文献   

5.
"鸿门宴"是<史记>记载的一场惊心动魄的宴会,多数人认为项羽不在鸿门宴上杀刘邦是他的"为人不忍"和"妇人之仁"等性格因素造成的.王立群亦认为是"项羽的政治幼稚".其实根本原因在于项羽的政治理念与追求是"霸业",刘邦表示臣服后,项羽也就将他纳入了自己的政治体制之中,与其他诸侯一样看待,从而在鸿门宴上放过了刘邦.刘邦选择了"帝业",因而极力消灭竞争对手项羽.  相似文献   

6.
《鸿门宴》上,项羽放走刘邦,论史者多认为这是项羽失败的原因之一,认为这是妇人之仁。说项羽有"妇人之仁",原因有二:一是他没有认识到刘邦是与他争天下的强有力对手,这是他见识短;二是他对刘邦下不了狠心,这  相似文献   

7.
许多读者认为项羽因为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而失去天下,这有一定的道理。鸿门宴可谓是楚汉之争的转折点,这场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峰会也正体现了项羽的弱点,这注定了他在政治上始终是一个失败者。项羽为什么没能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呢?这主要是由于他的性格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鸿门宴》节选自司马迁所著《史记·项羽本纪》。这是一篇历来脍炙人口的文章。鸿门宴,是在鸿门那个地方举行的一次宴会。一般的宴会总是友好的,但鸿门宴却大不相同,表面上是宴会,实际上充满着明争暗斗。参加宴会的双方剑拔弩张,潜伏杀机。司马迁在文章里,以鸿门宴为中心,以人物活动为线索,通过曲折的故事情节,写出了秦末刘邦、项羽这两大军事集团错综复杂的矛盾,展现了鸿门宴这一场关键性的政治斗争。  相似文献   

9.
在了解鸿门宴会的时代背景、疏通文意和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评价项羽这一人物形象,充分展开与项羽和司马迁的心灵对话,深入探究性格与命运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真正走进《鸿门宴》,真正把握项羽这一"悲剧英雄"的伟大形象,深切体会司马迁寄寓项羽的复杂感情和审美评价。  相似文献   

10.
<正>鸿门宴上,除了刘邦、项羽这两个重要人物,范增、张良、项伯、樊哙、项庄等几个次要人物,其实还有一些小人物,他们同样不可忽视。比如宴会上的倒酒人,没有只言片语,但也栩栩如生,熠熠生辉。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上这个没名没姓的倒酒人,仅仅出现于此处,几乎相当于一个符号。如果一定要为其添加什么头衔,我们姑且称之为“项羽的亲信”。  相似文献   

11.
《鸿门宴》一文的诸多教学资料中,皆以鸿门宴上项羽放走刘邦为沽名钓誉、优柔寡断、当杀不杀、纵虎遗患,以致铸成自刎乌江的千古遗恨。笔者备教该文,于查阅史料和学生的逆向思维之中,得出与众相左之论:鸿门宴上,项羽产也不该杀死刘邦。从当时的舆论看,人心向背对项羽大为不利。怀王曾与诸将约:先破秦入咸阳者王关中。项羽恃强违约,  相似文献   

12.
拔枪焉能杀汉王─—《鸿门宴》教学管窥河南西华县奉母镇教育办公室刘广现关于《鸿门宴》一文的诸家教学资料中,都认为鸿门宴上项羽放走刘邦是沽名钓誉,优柔寡断,当杀不杀,纵虎遗患,以致铸成自刎乌江的千古遗憾。笔者于查阅史料和学生的逆向思维之中,得出与众相左之...  相似文献   

13.
<正>关于《鸿门宴》中的项羽形象,《语文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中说:"项羽的性格特点是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又带有直率的赳赳武夫的性格。"而对刘邦的形象,则说:"刘邦的性格特点是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善于应变。"这种贬项羽、褒刘邦分析的最大之误区就在于,将《鸿门宴》独立于《项羽本纪》之外作人物形象的分析,从而产生了片面解读人物形象和违背作者创作意图的偏颇理解。  相似文献   

14.
文题为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中颈联两句诗.出句"穷寇"一词,多数注家解为"穷途末路的敌人",指蒋介石集团.无异议.楚汉战争中的"穷寇"是谁?多数注家没有正面注解,但从对句的解释中,可以看出是指刘邦.认为在鸿门宴上没有把刘邦杀掉,留下了后患.对此笔者不敢苟同.鸿门宴时的刘邦还是比较强大的,是他率领义军首先攻破咸阳灭秦,而且受到关中百姓的拥护.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他失去了民心.另外,上述解释易把诗的原义理解成同情项羽的失败.笔者以为诗作者的历史联想点在"鸿沟为界",不在"鸿门宴".这时的项羽已成了"兵疲食尽"的穷寇.  相似文献   

15.
在现有关于《鸿门宴》的教辅资料中,一般认为项羽在这场斗争中刚愎自用,不听亚父之劝,犯了妇人之仁,大意放走敌手,留下后患。而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通过研究当时背景,重新探讨这个问题,提出了不同于传统观念的看法。比如学者张志坤在其文《鸿门宴楚汉得失之我见》中认为鸿门宴实际上是项羽兵不血刃,不费吹灰之力夺得关中,大获全胜。学者周骋在《刘项关系与〈鸿门宴〉结局识论》一文认为鸿门宴是因为当前的形势而导致项羽不得不安抚刘邦,就大局上,项杀刘毫无必要;就理智而言,项不杀刘,不为失策;就未来前景而言,项羽已有对策,不杀刘不能看作放虎归山。学者蔡伟更是高度评价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如果说刘备释刘璋为仁释、关羽释曹操为义释、孔明释孟获为智释,那么,项羽之释刘邦不但总其所有,更添一条——勇释。而在研读了这些论著与仔细研读了《史记》《汉书》中有关史料后,笔者觉得其实项羽之所以在鸿门宴时没杀刘邦,除了以上那些原因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这两位枭雄间的深厚友情。  相似文献   

16.
于志新 《教师》2011,(32):126-127
在现有关于《鸿门宴》的教辅资料中,一般认为项羽在这场斗争中刚愎自用,不听亚父之劝,犯了妇人之仁,大意放走敌手,留下后患。而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通过研究当时背景,重新探讨这个问题,提出了不同于传统观念的看法。比如学者张志坤在其文《鸿门宴楚汉得失之我见》中认为鸿门宴实际上是项羽兵不血刃,不费吹灰之力夺得关中,大获全胜。学者周骋在《刘项关系与(鸿门宴)结局识论》一文认为鸿门宴是因为当前的形势而导致项羽不得不安抚刘邦,就大局上,项杀刘毫无必要;就理智而言,项不杀刘,不为失策;就未来前景而言,项羽已有对策,不杀刘不能看作放虎归山。学者蔡伟更是高度评价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如果说刘备释刘璋为仁释、关羽释曹操为义释、孔明释孟获为智释,那么,项羽之释刘邦不但总其所有,更添一条——勇释。”而在研读了这些论著与仔细研读了《史记》《汉书》中有关史料后,笔者觉得其实项羽之所以在鸿门宴时没杀刘邦。除了以上那些原因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这两位枭雄间的深厚友情。  相似文献   

17.
南宋词人刘辰翁,对《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上的人物描写赞不绝口,称道这段描写“历历如目睹,无毫发渗漉,非十分笔力,模写不出”。节选《项羽本纪》的《鸿门宴》一文,虽篇幅不长,但上至项羽刘邦,下至项伯樊哙,人物性格个个鲜明。无论笔墨着多着少,都像浮雕般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善良与狡诈,悍勇和怯懦;目空一切与随机应变,老谋深算和足智多谋,种种性格都在这名为盛宴实为陷阱的鸿门宴上得以淋  相似文献   

18.
据《扬子晚报》消息,2011年11月,由李仁港导演,黎明、冯绍峰、张涵予和黄秋生等主演的电影《鸿门宴》在南京正式上映。扮演张良的张涵予曾总结,"鸿门宴"其实是刘邦的军师张良和项羽的军师范增这两人之间的谋  相似文献   

19.
《鸿门宴》历来为人所关注,教学与解读文章可谓汗牛充栋。然不外乎鸿门宴上该不该杀刘邦?项羽、刘邦的性格决定了各自的命运。然这只是据一个个表象加以分析,然后,导致这些表象的根源是什么,少有人问及,或谈及非是。本文试从行为—目的学角度加以破解。  相似文献   

20.
"天云属地汗流宇,杯影龙蛇分汉楚。楚人起舞本为楚,中有楚人为汉舞。"宋人谢翱笔下的《鸿门宴》诗写出了鸿门宴会上变幻莫测的情景。汉王刘邦能从虎狼之穴逃离,着实惊险。人们每论及此,不是归咎于项羽的妇人之仁,就是归功于刘邦的狡诈机变;不是指责于范增的妄自尊大,就是称赞于张良的多谋善断。至于项伯,往往忽略。再读《鸿门宴》,笔者认为,救刘邦于剑下,项伯功不可没。首先,项伯夜奔张良,为刘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