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流言》是天才女作家张爱玲早期散文的合集,所收作品强烈地渗透着审美现代性。也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学的重要收获之一。在张爱玲的散文世界里,人们感受的是别具一格的“絮絮叨叨”的“私语”,她带着苍凉的气息去感受市民生活,还原普通人的生存现象,多变的语言风格,让这个“孤岛”女性作家的文章散发出独特的女性魅力。  相似文献   

2.
以1944年对于张爱玲的意义及其散文集《流言》对于中国20世纪40年代文学史的意义为切入点,探讨张爱玲在1944年的文学成就及其因此奠定的文坛地位。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的散文创作展示了一个地道的女人世界,从而为我们提供了非意识形态的边缘性话语。她既爱悦世俗,又怀疑人生。前者为她赢得淑世情怀,后者则让她对人生保持警醒的疏离,继而获得了高屋建瓴地省察生活的高度,实现了对尘世的超越,和赋予她的散文一种苍凉感的美学品格。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处身于新旧交替的时代。她的作品与血和火的中国关系不大,与外寇的侵占不大沾边,也不去渲染民族情绪和抗战气氛,而把主要的视角指向两性关系、婚嫁、迎娶和“女性暴君”,《金锁记》人物曹七巧是张爱玲创作的典型形象之一;张爱玲小说的魅力来自于个性化的形象叙述语言,形象勾画语言,形象想象语言,形象描写语言,她独特的创作,展示了那个年月崩溃与转折的进程,传达出那个时代个人与历史、生活与命运的内涵,其作品语言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一、苍凉《传奇》1939年,18岁的张爱玲以《天才梦》亮丽的色调,尖新奇警的设喻,清鲜脱俗的文风显露了其过人的秉赋和早熟的聪慧,而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等的相继出炉,让22岁的张爱玲"一夜之间红遍上海",张的小说,一时人人争诵,佳评如潮。《传奇》是张爱玲的一部中短篇小说集,共收入小说16篇。1.幻灭悲情张爱玲曾这样议论《金瓶梅》、《红楼梦》:"只有在物质的细节上,它得到欢悦……仔仔细细开出整桌的菜单,毫无倦意,不为什么,就因为喜欢——细节往往是和美畅快,引人入胜的.而  相似文献   

6.
语言是构成文学作品的最小因素,是升华作品内涵的关键,研究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和特色有助于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意图,进而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与主旨。语言是作家用来描绘场景、塑造人物的工具,是润色作品的有效载体。张爱玲是我国著名的现代女作家,她的写作风格独树一帜,笔法冷静犀利,其作品一般都是描写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大都市人物的人生百态,对人性的剖析十分透彻。张爱玲对于语言的驾驭能力很强,语言中常有一种悠远的气息,又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情怀,研究和分析张爱玲小说语言的特色有助于了解当时的社会及政治背景,有助于体会张爱玲蕴含于作品中的独特情感。本文对张爱玲的生平与文学创作进行了简要的介绍,指出了张爱玲小说中的古典文学烙印,分析了其语言的反讽意味,对其语言的审美特征和陌生化进行了探讨,进而揭示出张爱玲文学作品语言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张爱玲遗作《小团圆》的解读,阐述了带有自传性的主人公九莉母性遗失背后的情欲意识的自信、自觉,以及其中体现的张爱玲对女性自身命运的深刻认知与关注。  相似文献   

8.
隐喻是日常交谈和文学作品中一重普遍的现象。传统上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现象,隐喻本身是作为添加在语言之上的装饰而存在的,因此隐喻在修辞学中的功能要服从于修辞的总的功能。20世纪80年代,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隐喻不但有修辞功能,还具有语言学功能,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本文拟以张爱玲《传奇》中出现的隐喻为例,从隐喻功能的角度对其加以解读分析。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在其小说中利用音乐的灵动性和丰富性来营造小说的意境,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为达到这种音乐化的效果,她使用了大量的叠音词、摹声词以及顶真、反复、排比等多种辞格,并且巧妙利用标点的节奏性,使得小说中的语言富有灵动的音乐感,从音乐艺术的审美视角让其小说中的文学语言显得更具主题内蕴以及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章桂周 《学语文》2005,(6):19-19
我们几乎都知道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是东方屈指可数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但他却未尝不是一位美学家。这倒是鲜为人知的。事实上。任何文学大师背后都有其理论支撑的。且不说构成他美学理论体系的三篇美文《我在美丽的日本》《美的存在与发现》《日本文学之美》。其实在更早的时候,1950年写的《花未眠》就是一篇有关美学的格调高雅、韵味深长的随笔。  相似文献   

11.
《红玫瑰与白玫瑰》是张爱玲诸多作品中一部广为流传的中篇小说。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普通人隐秘的心理与情结,展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中西方文化交汇时人们的情感、婚姻生活,揭示了传统与现代融合下男权社会中女性难以摆脱的悲剧人生。张爱玲对那个时代下的女性地位能否真正改变,一直是持一种迟疑和悲观的态度的,因此她笔下描写的生活在现实环境中的普通女性经历的都是朴素的人生,却也是迷茫、无奈与苍凉的人生。红玫瑰娇艳风流,白玫瑰清纯圣洁,但是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女性却都遭遇了无尽的无奈和无助,既无法保持自己的圣洁,也无法永远热烈,在不安稳中求安稳,在不满足中求满足,在不能忍受中继续忍受。婚姻和家庭的幸福总是与她们擦肩而过,因而留在她们身后的永远只能是苍凉。  相似文献   

12.
持续升温的"张爱玲热"引发了对其小说《封锁》的普遍关注。人们已从不同的角度对该文本进行了解读。小说中营造的美学时空是我们解读这篇小说的全新视点。封锁中,常态与非常态时空产生强烈的参差对照,新传奇式的美学时空由此诞生。它无疑是张爱玲式的。只有深入解析张爱玲作品中频繁出现的这种美学时空,才能对她的作品有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散文集《流言》属于学者型散文,它集中体现了张爱玲的艺术水准和人生哲学。以深度翻译和韵味说为为视角来解析英译本《流言》,指出深度翻译在译本中的可行性是基于作品的性质,它为目的语读者提供全方位的文化、历史、背景等信息,从而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本人及其作品;并以例证的方式探讨了韵味说在再现原文语言的音乐性、苍凉的语境以及陌生化的修辞等方面的成功运用,最后指出译文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为散文翻译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女性书写和书写女性是一时之潮流,但是很多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都带有神化或者男人化的味道。张爱玲在散文集《流言》中却塑造出了一种迥异他人的女性形象。本文试图从张爱玲在散文集中提出的"妇人性"入手,探索张爱玲所塑造的一个享受世俗乐趣,体味人生悲凉,有着些许缺点的真实的、立体的女性形象,观察张爱玲是怎样做到女性形象的重塑。  相似文献   

15.
曹雪芹和张爱玲都对小说中人物肖像描写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一方面,他们巧用工笔、对比手法及人物视角勾描人物肖像,彰显出人物肖像描写语言之同;另一方面,张爱玲又淡化主观评价,灵活运用意象.从而凸现出自己在肖像描写语言方面的独特构思与创造。  相似文献   

16.
徐书琴 《学语文》2012,(1):50-51
《留情〉是张爱玲的作品,最初于1945年2月刊登在《杂志》第14卷5期上,而作者的写作时间大致是在1944年1月左右。《留情》中米先生与淳于敦凤的结婚证书“说出”了他们的结婚年份。米先生是“现年59岁,光绪十一年生”;敦凤是“现年36岁,光绪三十四年生”,可知米先生与敦凤结婚是在1944年。由文本中亦可看出他们结婚的时间并不长。这基本上是一个故事时间与写作时间相差无几的作品。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沦陷区大红大紫的女作家,她以其传奇的身世,世俗性和深刻性兼备的创作手法而深受大众喜爱。相对于《传奇》小说集苦心经营的艺术结构和鞭辟入里的人性揭露,她的散文集《流言》却是率真、自然、随意,由此形成了“流言体”。尽管她的散文多以描写世俗生活、邻里长短,但其中却蕴含着她对人情、人性、人理的深切思考。通过对张爱玲散文的解读,以把握她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8.
半个多世纪前问世的《老人与海》张爱玲译本于2012年首次登陆中国大陆市场,该译本语言读来有着与其他诸译本迥异的异化特质,其重要的表现就是译语的欧化现象繁多。但译学研究领域对张爱玲汉译作品中的语言欧化现象研究仍较为鲜见,从照搬源语文本形式的纯欧式译语、受源语文本影响的中西糅杂式译语和引入源语文本以外的其他欧式语言元素三方面来探讨该译本的欧化语言将可丰富这一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离婚》中的描写刻画人物眼睛和动作的个性化语言,塑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  相似文献   

20.
《倾城之恋》的意义在符合结构中生成,它以沪港洋场社会为窗口象征性地展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女性在传统与现代的泥泞中的艰难选择和尴尬处境,从独特的女性视角反思启蒙的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