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童的短篇小说《刺青时代》讲述了其小说地理图志之一的“香椿树街”上残疾少年小拐的成长故事,通过对其所经历的成长苦难的刻画,苏童将一个有着怪异灵魂的孤独少年形象铺在读者眼前.本文试图从“自我认同”的角度探讨苏童作品中少年孤独产生的原因,同时将其少年系列小说中常见的“少年恶”理解为一种孤独的外化表现形式,并通过分析小说主人公小拐成长中遭遇的孤独,引申出作者隐藏在作品背后的对异类少年青春血气的动容以及对其艰难成长岁月的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2.
在《刺青时代》这部小说中,苏童写下了一群热血少年的青春故事.他们带着战争的伤痛记忆去追逐暴力,却被暴力所反噬.他们以一种“成人”的姿态试图完成最神圣的使命,但那使命在真正的成人漠视的目光中,只是一场荒诞的悲喜剧.小说反映出了那个特殊的时代里,混乱的社会秩序带来的少年伤痛,批判了对此置之不理的成年人,也引起了读者们对少年时代记忆的反观与思考.  相似文献   

3.
十八岁时遇上了《百年孤独》,书的名字非常吸引我——孤独,而且是一百年的孤独,似乎足以覆盖我的  相似文献   

4.
本通过对小说本叙述特征,叙述角度,叙述结构及内容的解诸来分析孤独意识在小说中的反映,并力图探索余华孤独意识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自诩为20世纪最后一个浪漫派的沈从文,他一直有实现"人的重造"的浪漫主义的人文理想。从他自己定位为一个"乡下人"这一论断就能够看出他与当时中国主流文化环境的格格不入,异样的身份当然会造就他的孤独。《边城》是他的孩子,它承载的是沈先生的人文理想,"边城"是处于边缘的一块孤独的乡土,一个被建构的艺术世界。作者的孤独,孤独的边城世界,最终指向作者所理解的人生的苦闷。"也许"的结局,寓指了他所认为的人类的孤独。  相似文献   

6.
我常到马路对面一家咖啡馆约见熟人,那天聚完了天已经黑了,独自回家。过马路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跨越过街天桥,一是穿过马路下的桥洞。过天桥置身于万丈红尘,安全,但费时较多;过桥洞路径短,但那桥洞里没有路灯,摸黑穿过时总有些忐忑。自己曾多次夜里穿过那约50米长的桥洞,平安无事,那天图省时也便奔桥洞而去。  相似文献   

7.
《孤独之旅》是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文章运用叙事学分析《孤独之旅》的叙事特点,从心理批评视角解析少年“成长”主题的内涵,进而从教材视角分析课文的育人价值。通过三个层次的递进分析,发现《孤独之旅》再现了少年成长的真实困境,刻画了少年重建自我的心理发展过程。教师在教学中需关注这一价值,引导初中生自我审视并应对成长问题。  相似文献   

8.
虽然她们都曾被孤独环绕,都曾不被青春里的美好青睐,但千金不换的并非只有梦想,还有他们梦想,还有他们本身面对所有阴霾以及困苦仍能坚持下来的强大力量。  相似文献   

9.
《孤独者》是一篇最"具有鲁迅气氛"的小说,颇带有鲁迅自传色彩。小说主人公魏连殳最终因肺病而死。而疾病是鲁迅小说中的常见元素,病理意识更是深入其中。这不仅与鲁迅自身的患病经历有关,更是他精神痛苦的表达。本文即从身体的疾病、精神的病态分析《孤独者》中的病理意识。  相似文献   

10.
11.
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而“犯罪低龄化”又是其显著特征之一,在我国17岁以下的少年犯每年以5%的速度递增造成“犯罪低龄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家庭教育而言,有的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从而有一种被人遗忘的孤独感,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诗蕴涵了浓厚的闺怨孤独意识。这种闺怨孤独意识主要彰显为:女性对男性依附关系的破坏造成了稳定生活的解体。产生这种意识的原因,在于夫妻社会角色定位的不平等即女性的社会从属地位。因此,只有切断女性对男性的依附关系,改变女性的社会从属地位,实现女性的自我独立,才能最终消除这种闺怨孤独。  相似文献   

13.
“孤独”这把双刃剑,既赐予作家以灵感的火花,又残酷折磨作家那敏感的心灵。伟大作品的产床是孤独,著名作家就是这张产床上的优秀母亲,但同时它又是许多作家的魔沼和陷阱。  相似文献   

14.
王安忆在《启蒙时代》中,以少年视角的叙事展开故事,有得也有失。它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启蒙之路,并有力地彰显了时代的悲剧,但它造成了阅读上的艰难,还带给读者一段突兀的关于市民文化的大讨论。  相似文献   

15.
孤独是一种心理意识,是一种圆融的状态。真正的孤独者是高贵的,孤独者都是思想者。作家鲁迅就是这样一位高贵的思想者,他《野草》中的《好的故事》是一篇孤独绝望意识浓厚的散文诗,其由现实、回忆、梦境三个部分组合而成。通过深入解读散文中的生命哲学命题,以作者思维的内在逻辑为突破口,从时间上“现在的我”的孤独和空间上“现实的我”的孤独两个方面来全面解读当中所呈现出来的孤独意识。  相似文献   

16.
朱海波 《文教资料》2008,(36):28-29
<百年孤独>以虚构的马孔多小镇的建立、发展直至毁灭的百年历程,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生活经历的百年沧桑为背景,在现实与神话交融的氛围中,展示了拉丁关洲历史发展的百年兴衰.加西亚·马尔克斯将"百年"(漫长的时间概念)与"孤独"(寂寞的主观感受)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完美地体现了其处理时间的哲学.  相似文献   

17.
信息化时代高校《国际金融》教学改革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根据笔者多年来从事本科生和研究生《国际金融》教学的经验,结合21世纪全球化、信息化下国际金融课程内容的演变、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引入等客观环境的变化,深入阐述了国际金融教学理念、内容、手段以及考核方式改革的必要性及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今后国际金融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丁玲在五四运动的新思潮影响下步入文学界,以其大胆的描写和具有女性关注的细腻获得了当时文学界相当高的地位。在三四十年代时期的作品中,《我在霞村的时候》等作品是特别值得注意的,它一方面表达了当时革命主义者的诉求和启蒙主义的艰难前行,另一方面也表达着女性意识在男权主义革命时代的抗争,兼有女性和革命者双重身份的丁玲在这篇文章中叙述了复杂的矛盾。  相似文献   

19.
葛杰 《文教资料》2012,(33):80-81
所谓零度写作,即是在作品中,作家只是客观的描写,而不显露自己的立场。本文以苏童的两篇中篇小说,《南方的堕落》和《刺青时代》为例,分析苏童零度写作中的叙述视角背后的意图。  相似文献   

20.
贾樟柯导演的《山河故人》通过讲诉山西汾阳三个青年在25年的时光变换下不同的命运和生命轨迹,折射出这一代中国青年在巨变的社会现实面前所作出的选择,华丽的出场和落寞的收尾都是生命最终归于孤独的印证。孤寂的灵魂,浓厚的乡愁还有不断出现的象征符号是导演展现给观影者最直观的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