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萧红是一个才华横溢而又命途多舛的现实主义女作家,孤寂体验贯穿着她漂泊异乡、辗转流浪的短暂一生。萧红的孤寂体验主要包括反抗的孤独、爱情的孤独、英年早逝的孤独和创作的孤独四个方面,它们对萧红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形成了独具特征的"萧红式写作"方式。  相似文献   

2.
普通劳动妇女形象是许地山、萧红笔下主要言说的对象。且在文本中呈现出一定意义上的“互文性”,渗透着创作主体对人生终极的思索。文章分析了许地山、萧红笔下女性形象的异同,并对构成文本不同性别内涵探究原因:创作主体的社会性别是其主因。  相似文献   

3.
冰心、萧红、张爱玲笔下都出现了可恶的“恶婆婆”形象 ,但同样的形象在不同的作者笔下却得到了不同的表现 ,通过她们 ,不同的作者表现了对这一形象不同的思考。本文从家庭环境、写作背景来分析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并归纳出这种差异背后的同一性。  相似文献   

4.
金枝是萧红《生死场》中的人物形象。从金枝的爱情婚姻生活到哈尔滨谋生,再到含泪回乡,最后出家,我们发现萧红在描绘金枝的人生之路中隐喻着她观照女性的生命编码。离乡,进城,返乡,爱情,宗教,不仅是现代文学史上早期女性作家们探索女性生存救赎之路的几种基本模式,也寄寓着萧红自身多舛的人生际遇和不屈的悲壮反抗。萧红塑造的金枝人物形象突破了冰心、庐隐、冯沅君等小说笔下的女性人物的狭小空间,在“低度”的女性天空,顽强而坚韧地探寻生命的可能“高度”。  相似文献   

5.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触及到中国女性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各类女性的悲剧都有所揭示。本文谈萧红笔下的女性形象;认为童年生活对萧红的影响,婚姻生活对萧红的影响,自然环境对萧红的影响是形成其女性形象的主要原因;萧红对女性形象悲剧根源的揭示,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认识。  相似文献   

6.
本通过《呐喊》、《彷徨》中小孩子形象,分析了鲁迅“树人”的希望中蕴涵的反抗愚昧、反抗绝望的心灵指向,在“铁屋子”的现实“场”境中,“死亡”直逼生存,“树”而不起,从而承受为反抗绝望而必经的绝望之境。  相似文献   

7.
王昕 《文教资料》2007,(2):60-61
斯陀夫人笔下的混血儿形象美丽、英俊、善良,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个反抗群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表现了反抗者的多样性和彻底性。  相似文献   

8.
萧红是一位充满童真童趣的女作家,然而寂寞,漂泊,充斥着她的一生。正是她自身的不幸命运,使她笔下的人与事也点染了一层悲剧之美。从《生死场》到《呼兰河传》,萧红自始至终用一双敏锐的慧眼关注底层劳动人民的苦难和艰辛,她的作品构成了一个个无比深冷而又残酷的悲剧。文章以研究萧红小说的悲剧内涵为中心,从萧红小说悲剧意识的根源,悲剧风格的体现,悲剧意义与价值这三方面来论述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蕴。她用凄美而绚丽的彩笔勾勒出一幅幅东北儿女的日常生活图景,其笔下的悲剧人生有肉体的疼痛更有精神的愚昧。她以悲凉的叙述格调贯穿于作品中,淋漓尽致的展现出她对生命存在价值的思考。因而她的作品总是散发出一种单纯而深刻的苍凉之美。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一生未专门创作儿童文学作品,但其笔下的儿童形象却参与了五四时代现代文学史对“儿童的发现”。过去研究鲁迅作品的诸多著述研究重点是鲁迅笔下的农民和知识分子形象,而忽视了鲁迅作品中大量儿童形象。中学语文教材选用鲁迅先生的作品不少,其中许多涉及儿童形象。鲁迅关注儿童、了解儿童,他作品中的儿童形象,具有深厚的文化蕴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绝不是农民形象和知识分子形象的陪衬,而是与农民、知识分子形象鼎足三分的重要一类。鲁迅一向认为将来是“子孙的时代”。“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看  相似文献   

10.
萧红是一位命运悲苦但富有传奇色彩的现代女作家,她的一生颠沛流离、悲凉短暂。传统观念里的"母亲"一直是伟大和崇高的化身,是牺牲和奉献的代名词,而萧红划开笼罩在"母性"之上的灼人光辉,使被施予了华丽外衣的"母性"骤然赤裸,她笔下的母亲不仅形体、相貌丑陋,而且大多在无爱的婚姻中进行着动物似的生育,游走在生死的边缘,为"物"而疯狂,都是自私、冷酷、残暴的母亲。萧红之所以淡漠母爱,颠覆母爱,与她成长历程中母爱的缺失、贫穷的流亡生活及萧红对母性的颠覆性认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儿童形象大量出现在小说家的笔下是随着五四时期人的发现而出现的,他们都将儿童看作未来世界的希望。先锋作家苏童用一种别样的叙述方式塑造了一系列的香椿树街儿童形象,他们粗鄙,残暴,这是对儿童形象的颠覆,也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颠覆。这种形象与鲁迅笔下的某些儿童形象存在着相似,揭示了人类人性中的丑恶。苏童用先锋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批判性寄托。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部有着丰富意蕴的文本,《生死场》存在有多重阐释角度,它具有反复言说的价值。在此笔者将从女性视域的角度,对萧红笔下的处于偏远乡村的悲苦女性形象进行分析。这部作品向我们展示了各式各样的乡村女性形象,有以月英为代表的疾病缠身,悲惨死去的女性;有以王婆为代表的对现实不满,提倡积极反抗的女性;也有以金枝为代表的被生活所压迫,逐步成长的女性,但这些女性都具有生活在乡村的低层受到父权制压迫这样的共性。本文将以作者萧红的成长环境对其创作的影响为开端,分析《生死场》中的乡村女性书写。  相似文献   

13.
女作家笔下的"乡村女性"形象虽然不多,但在塑造和表现时却体现出男作家所没有的优势,即对乡村女性内心世界的把握与传达,本文以罗淑、丁玲、和萧红为例分析了她们作品细腻而敏感的心灵书写,及因此而在艺术上形成的、与男作家的互补与映照.  相似文献   

14.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黑龙江省呼兰县人。萧红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在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中她的命运最为悲苦,充满了传奇色彩。早年因反抗包办婚姻而离家出走,萧红开始了贫苦多病颠沛流离的短暂一生。她对生命的体悟,对爱情的追求,对文学的理解等等都值得我们去感受和反省。通过下面三段选文,让我们进入萧红的精神世界,更好地理解她的作品以及她的人生。  相似文献   

15.
萧红、张爱玲有相似的生活情感经历:童年缺少父母关爱;在爱情上饱受挫折与伤害.情感的缺失性体验折射在文本中,就是作家笔下一系列反传统的母亲形象、委琐的父亲形象及两性关系中情爱的荒漠.但两人对情爱缺失体验的程度不同,也赋予作品不同的感情基调:萧红怀着人道主义的温情悲悯地注视着处于悲惨境地的人们;张爱玲则是“人间无爱”的怀疑论者,作品渗透着彻底的虚无冷漠。  相似文献   

16.
老舍将"孤独感"这一生命体验注入艺术创作并塑造出孤独的经典形象,老舍及其笔下人物在期翼与希望中对孤独进行一次次反抗又一次次地落回原处的怪圈,则赋予老舍悲剧更深程度的悲壮美和冲击力,升华了老舍悲剧的精神与价值。  相似文献   

17.
《生死场》是萧红的成名之作,作品呈现出了阶级反抗、民族复仇。以及女性生命体验的三重纠葛。众多文本主题交错,给予研究者以深刻而复杂的文本研究空间。萧红这位依靠天赋创作的女作家以一种近乎原生态的写作方式,将人性最本能的反抗与退缩展现在世人面前,这里有着最真实的反抗话语,也有着最现实的关于反抗的迷茫:小人物的迷茫,萧红的迷茫。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呐喊》、《彷徨》中小孩子形象,分析了鲁迅“树人”的希望中蕴涵的反抗愚昧、反抗绝望的心灵指向,在“铁屋子”的现实“场”境中,“死亡”直逼生存,“树”而不起,从而承受为反抗绝望而必经的绝望之境。  相似文献   

19.
汪明月 《文教资料》2014,(29):27-30
中国文学作品中爱情悲剧里的女性形象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在面对自己的婚姻爱情的时候,不敢大胆地追求,听凭家长的安排和看重世俗的眼光,最后在无爱的婚姻牢笼里郁郁而终。这一类就姑且命名为听天由命型;第二类女性形象敢于争取自己的爱情,积极主动地追求爱情,勇于反抗不合理的压迫,但是最终面对爱情的破灭时仍不能彻底地反抗和争取,这一类即为积极反抗型;第三类女性性格最为不屈,敢于为爱而生为爱而死,不顾任何礼教的压制,最后在爱情破灭的绝望中不惜一切大胆诅咒报复,这一类且命名为始终抗争型。  相似文献   

20.
萧红这位一生坎坷的女性,以新时代女性的视角,观察处在新旧交替、激烈动荡的乡土中国的男性们,对男性形象进行独特而深刻地书写。萧红小说中的男性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其一是身为丈夫的农民们,其二是身在小城镇处在社会底层的小市民,其三是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萧红不仅仅停留在描写男性形象上,还更进一步展示整个中国社会。萧红用一颗热诚的爱国之心,对中国社会进行全方位展示,她继承鲁迅"改造民族灵魂"的文学观,深入人灵魂深处,揭露国民劣根性,进行大胆讽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