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4 毫秒
1.
从女性主义文学创作来看,莫言有着独特的女性世界观,他的作品以男性创作视角来观察记录身边的事物,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小说《蛙》重点在于彰显其中女性角色的生命张力所在,个人生活经历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是莫言创作《蛙》的主要原因。而《蛙》中对于女性生命张力的书写更是体现了莫言对于中国文化的追寻和其独特的女性创作视角。  相似文献   

2.
2009年出版的小说《蛙》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通过对姑姑等众多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对乡村生活的生动描写,展示了新中国特殊历史时期计划生育政策推行过程中的一幅幅真实图景。在《蛙》中,莫言将个人的境遇融入到政治和历史的语境中,其坦诚的书写引发了读者对于人性复杂性的深入思考。本文将从《蛙》的历史内涵和独创性出发,通过分析小说中姑姑这一人物形象,探讨该作品对于人性本真的挖掘与历史性书写,进而思考现当代文学的创作使命与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3.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文学界的焦点。无论是中国的学者还是世界各地的汉学家和研究中国的专家,都积极地参与到关于莫言及其文学作品的讨论之中。除了学术界和文学界热烈的讨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激发了那些对中国文学不甚了解或理解不多的国际读者的兴趣。论文从一个意大利读者的视角出发,介绍了莫言作品在意大利的翻译、出版与接受的情况,并以对《生死疲劳》《红高粱》《蛙》等代表作的理解、分析和评价为例,从叙述形式和内容实质两个方面,论述了莫言作品中最吸引国外读者的因素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4.
《蛙》是中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长篇小说之一,曾在2011年获茅盾文学奖,其英译本由著名汉学家葛浩文先生翻译。文章以刘宓庆的风格标记理论为理论支撑,以莫言的《蛙》及葛浩文英译本为研究语料,从形式标记中的音系标记、词汇标记、句法标记以及修辞标记四个层面探析《蛙》的语言风格是否在葛浩文译本中得到再现,并探讨译文的风格翻译转码策略,以期用实例证明风格标记理论对小说语言风格翻译研究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小说《蛙》中,莫言延续了《檀香刑》中的民间立场与知识分子立场的对话,借此凸显出民间叙事的优势。小说民间叙事的特点表现为:提供另一种历史文本;展现文化的多元性。但是在面对政治意识形态和消费主义时,民间叙事有时显得力不从心、左右为难,这正是莫言的民间叙事无法规避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莫言是中国传统美学和西方现代写作技巧的感性传承人。独特的叙事视角使莫言小说不但耀眼于中国当代文坛,而且在世界舞台上光彩夺目。文章选取《红高粱》、《蛙》、《丰乳肥臀》为视点,从"亲缘"的角度诠释了战争、政治、人性和文化,凸显出这种与众不同的美学风格,它使作者的创作和读者的阅读摆脱时空的羁绊而挥洒自如,在更为广阔的艺术世界中去游刃有余地表达和品味独特的思想感情。亲缘叙述视角使莫言的小说创作显示了不可或缺的存在价值和样板意义。  相似文献   

7.
莫言是中国传统美学和西方现代写作技巧的感性传承人。独特的叙事视角使莫言小说不但耀眼于中国当代文坛,而且在世界舞台上光彩夺目。文章选取《红高粱》、《蛙》、《丰乳肥臀》为视点,从"亲缘"的角度诠释了战争、政治、人性和文化,凸显出这种与众不同的美学风格,它使作者的创作和读者的阅读摆脱时空的羁绊而挥洒自如,在更为广阔的艺术世界中去游刃有余地表达和品味独特的思想感情。亲缘叙述视角使莫言的小说创作显示了不可或缺的存在价值和样板意义。  相似文献   

8.
莫言是乡土文学的执笔者,他以生命为基点的写作,彰显了对生命价值的独到理解,特别是小说中多样的动物书写,向人们展现了鲜活的生命氛围,同时也回归到最原始的文化传统,反思了近五十年中国大地的风云变幻,探索着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精神家园。本文共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试图对莫言小说中的动物书写进行分析和探讨,在此基础上探究小说动物书写的功能。比如《生死疲劳》中的驴、牛、猪、狗,《蛙》中的蛙;后一部分分析小说中动物书写所蕴含的生命意识,以此了解作家的写作意图,探求其生命叙事的本真,同时也为现当代文学寻求一份不一样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9.
莫言的小说《蛙》以主人公"姑姑"为中心,记录了中国乡村六十年的生育史。然而,在宏大生育史的背后,隐藏的是对文学书写进行的隐喻。无论是书信、长篇叙事和戏剧之间的互文性,抑或是小说叙述视角实验性的变革,抑或是小说中魔幻现实主义的运用,无不表现着文学书写的细节。因此,小说《蛙》实际上是一部生育史隐喻下的文学书写。  相似文献   

10.
《文学教育(上)》2010,(1):157-158
作家莫言创作4年的长篇小说《蛙》即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日前,莫言在北京大学名为“历史与语言”的演讲中特别提到了这部关于中国计划生育60年史的新作《蛙》。  相似文献   

11.
地拉那一览     
《海外英语》2013,(1):41-41
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是阿尔巴尼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地拉那区首府。地拉那是亚得里亚海边的一座小城。高楼大厦不多。名胜古迹不多,算不上繁华,也算不上冷清,但它却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城市。  相似文献   

12.
莫言的小说《蛙》这一标题,依据文本语境具有至少四个义项。“蛙”的多义性主要是由汉语语音联想关系、隐喻性、开放性、互文性等机制促成的。揭示文本多义性是理解小说文本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莫言的《蛙》是“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的最好表征.《蛙》带有浓厚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魔幻现实主义使得这部小说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永久的生命力,这种创作手法对当代文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作文》2013,(3):8-9
1《红高粱》改编作品:《红高粱》作者:莫言导演:张艺谋成功指数:理由:《红高粱》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成名作,曾荣获第4届全国中篇小说奖,被译成近二十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而据此改编的电影则抓住了文学作品歌颂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的精神内涵,并运用精湛的电影语言加以表述。该片获第3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这也是中国电影迄今为止在国际上获得的最高荣誉。  相似文献   

15.
莫言的小说《蛙》的情节主要是通过“负罪”与“救赎”来表现的,并且在此基础上又引出了原罪以及“救赎”的虚无等更深层次的思索。《蛙》在形式上采用了书信体与对话体,这不仅是莫言在形式上标新立异的追求,更是为了文章内容的表达,有利于对非公开内容的表达以及对自我的剖析。文章通过分析与《蛙》相关的两组关键词:负罪与救赎、书信体与对话体,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来表现对《蛙》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文化合作协定1963—1964年执行计划,阿尔巴尼亚著名历史学家、地拉那大学马克思列宁主义教研室主任佩特罗·拉拉亚(Petro Lalaj)教授,1963年11月25日至1964年1月7日在我国进行了讲学和参观访问,分别向我们系统地讲述了《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历史》和《阿尔巴尼亚劳动党领导的民族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为便于同志们学习参考,本刊征得领导的同意,将佩特罗·拉拉亚教授的译稿,在本期一次刊载完毕。原稿由中国人民大学编译室集体翻译,并由何幹之、刘幼勤两同志校译。  相似文献   

17.
张万盈 《天中学刊》2011,26(6):62-65
莫言是中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蛙》作为描写计划生育的一部力作,以其进一步的形式推进使得小说在形式方面呈现出斑斓的色彩,具体表现在叙述中信件与戏剧形式的融合,反讽手法的运用与悖论的自然生成,隐含述说的背后隐喻。同时,莫言小说惯常的启蒙意识虽在此文本中得以延续,但是却进入了一种纠葛与困惑的迷局。  相似文献   

18.
2013年,莫言在浙江大学首次谈到了自己创作的小说是有中国特色的“梦幻现实主义小说”。莫言的长篇小说《丰乳肥臀》、《生死疲劳》、《檀香刑》,深刻地体现了与古代志怪类文学的关系。他的小说不仅传承了中国志怪类文学的特点,更是在人物塑造的反传统化、建立自己的文学王国、创立“梦幻现实主义”小说这三个方面超越了古代志怪类文学,在世界文学的版图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9.
中国乡土文学出现于上个世纪20年代,主要是以农村生活为题材。而《蛙》作为中国当代作家莫言的重要作品,秉承了其乡土文学的一贯风格。2014年由美国著名翻译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翻译出版的《蛙》在面向英语国家读者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本文通过对莫言《蛙》葛浩文英译本的研究,研究译者文化身份对译本的影响及译者在原文与译文之间身份的转换以及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为了帮助读者阅读莫言作品、体会莫言的写作风格,选取获得2011年矛盾文学奖的莫言长篇小说《蛙》,试图通过对《蛙》中姑姑的性格特征分析,为读者提供阅读思维多元化的一条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