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看见。认识。呈现。2013年,我读的第一本书,是柴静的《看见》。我坦言这本书我读了好些天,一篇一字地都看了。我也坦言这篇文章我放下书后好几天都不知该如何下手,即便是现在,我仍有"思绪万千,不着一缕"的感觉。这一切,都是因了《看见》这本书给我的触点太过博杂的缘故。柴静在书中让我看到一些我曾见过却并未  相似文献   

2.
近读商恺《大地笔踪》一书,从“雁门关外”到“贺兰山麓”,从“海河去来”到“汾水两岸”,犹如登高望远,令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心驰神往之际,仰慕之心顿起,不禁勾起了久久贮于胸中的一桩夙愿——我终于拨通了商恺家的电话。见到商老,我们的话题就从《大地笔踪》这本书开始,我说:“看你的作品,觉得眼界高,有一种高屋建瓴的气势。”“我喜欢写宏观的东西。”商恺说,“就是抓一些带有全局性、方向性、萌芽性的问题。我觉得,一个记者要做到眼界高,一是理论政策水平要高,二是知识要广博,三是要有历史的视野。”商恺1948年就当人民日报记者,五六十年代又当过中共中央办公厅研究员,1977年重回人民日报当记者部主任,后来又应聘担任过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理论功底、知识积累自不必说。每到一地研究一个问题,除了采访当地领导和群众以外,他必定要找一些专家学者来  相似文献   

3.
十年前,我写过一本《新闻采访方法论》。那本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来研究新闻采访学的尝试,一个很重要的写作冲动是,一定要把采访学从经验性学问提高到学术性体系,以打破“新闻无学”的说法。我的这种努力获得了一定的成功。成功的标志,不仅是那本书连续印刷了几次都很快销售一空,并且到今畅销不衰;更主要的是在它出版以后的第七年,即1988年秋天,获得了我国社会科学作品的最高奖——吴玉章奖金的优秀奖。有人甚至认为这本书可以作为“新闻哲学”来读。  相似文献   

4.
作家王蒙在《读书》第九期上发表《“洛伊宁格尔”与他的眼睛》一文时指出:“我只是不愿意隐瞒我阅读本书时时而兴奋乃至击节赞赏,时而大惑不解乃至毛骨耸然的心情。我是越读越肝颤。”王蒙在对这部奇书进行评论的同时,还就这本被称为“当代欧洲最有影响力的中国问题专家”的“德国作者”提出质疑。他说:“本书的文风特点是,一、放言而大,无所不包;二、一鸣惊人,语不惊人死不休;三、用语到位,对准穴位,搞强刺激;四、有  相似文献   

5.
关于《环球绿色行》这部书的内容,我想用不着说什么,因为有些朋友已经读了,有些朋友以后也有机会读这部书。现在我想说说这本书有什么特点,和别的书有什么不同。说三点: 首先,有人同我这本书是怎么写出来的,我说是“走”出来的。从1980年我调到北京自然博物馆创办《大自然》杂志开始,到去年带领大学生绿色营去西藏,我整整走了十八年。我从来不承认自己是什么学问家,但我有自己的特点。可能是从记者生涯到科普作家,我强调调查研究,强调第一手资料,强调亲身体验。在西双版纳采访野象,我一定要看到野象;在梵净山采访黔金丝猴,我一定要看到黔金丝猴;在神农架采访药用植物,我一定要药农带我采到生长在悬崖峭壁上的金钗石斛。看到它们是很短、也许只是瞬间的事情,但达到目的却是  相似文献   

6.
论百读不厌     
前些日子参加了一个讨论会.讨论赵树理先生的《李有才板话》。座中一位青年提出了一件事实:他读了这本书觉得好.可是不想重读一遍。大家费了一些时候讨论这件事实。有人表示意见.说不想重读一遍.未必减少这本书的好,未必减少它的价值。但是时间匆促.大家没有达到明确的结论。一方面似乎大家也都没有重读过这本书.并且似乎从没有想到重读它。然而问题不但关于这一本书.而是关于一切文艺作品.为什么一些作品有人“百读不厌”.另一些却有人不想读第二遍呢?是作品的不同吗?是读的人不同吗?如果是作品不同.“百读不厌”是不是作品评价的一个标准呢?这些都值得我们思索一番.  相似文献   

7.
一本《现代阅读学》(胡继武著,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书摆在面前,杂务冗繁,要不要细读呢?可是那恬淡而高雅的书面又吸引了我,“随便翻翻”吧! 谁知,一读起来,却读得很慢很慢。我象一个旅游者,“从阴山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书上“风景点”多了,一一“光顾”自然就“很慢”了! 我说“风景点多”,是说本书搜寻甚丰、总结甚全。可以说这是著者的功夫所在,也是本书的主要特色。本书不单是名人阅读经验、阅读方法的一般介绍,而是著者以许多有关阅读的名言佳句、  相似文献   

8.
记得初识冰心先生的作品是念小学的时候,那时虽然不能全部读懂其中的意蕴,但冰心先生作品中洋溢的纯净、童真以及女性特有的爱与柔情,却已在我心中烙下不灭的印记。转眼间,自己的人生岁月已从日出走到了正午,其间冰心先生的作品断断续续又反复读过诸篇,这些经过近百年时光磨洗的文字,一次又一次的撩动着我的思绪。2004年社里决定由我来主持《冰心儿童文学全集》的改版工作。与文字编辑的沟通以及分析发行部门的市场信息反馈,我将本书的设计定位锁定在“经典时尚”、“优雅纯美”、“儿童情趣”、“物有所值”这四个基础上。对于这样一部经典…  相似文献   

9.
在1月19日的新春年会上,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杨正泉副主任赠给了我一本他的新作《我与广播》。一看书名,我就喜欢上了这本书。因为,杨正泉是“老广播”了,他1964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之后,就分配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从编辑、记者、副主任干到副台长、台长,一直到1993年4月才离开这里到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工作,近三十年如一日,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内容一定很丰富;而我虽然也是个“老新闻”了,但对广播却仍然是个“空白”,知之不多,能获得这部书自然十分高兴。 为了丰富自己,是夜我回到家里便急不可待地  相似文献   

10.
据说苏东坡有一种非常奇特的读书方法——“八面受敌”法,即从多种角度去读同一本书,用一种角度读一遍有一个侧重,直到有了感受换另一种角度读,如此反复多次。这种方法虽然看起笨拙,实际却很精明,有利于举一反三,各个击破。那么,新闻写作呢?一大堆素材摆在面前,是贸然动笔,还是反复琢磨?我看苏东坡先生的“八面受敌”法很有借鉴意义。苏东坡说:一本书的内容象大海一样,什么都有,不可能一下子把各方面的内容都理解了,吸收了,要逐次地读,分别加以理解。采访得到的素材,虽然不如大海宽广,却像一堆树枝、树叶,需要理一理。  相似文献   

11.
跨入新世纪以来,《日晷之影》已经是赵丽宏继《艺术人生——新千年日记》、《唯美之舞》之后的第三本散文集了,这长长短短一百来篇文章以他自己的话来说:“这本书中的文字,大多是第一次编选入集,所以可以问心无愧地告诉读者:这是我的一本新书。”拜读或者说翻读了《日晷之影》的我,心内涌起的依然是二十多年之前初读赵丽宏散文作品时感觉的“美的享受”。 《日晷之影》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封面设计上注着拼音,并以“测日影以定时刻的仪器”——晷作上下底图,给人以别开生面、引人入胜的感觉。当我读着作者写于1999年仲夏至…  相似文献   

12.
《出版参考》2008,(9):24
2007年在全民读《论语》的一片热潮中,李零悄悄地推出了他读《论语》的著作:《丧家狗——我读论语》。此书一出便引起轩然大波。2008年,李零与三联书店合作,出版了“我们的经典”之《去圣乃得真孔子——〈论语〉纵横读》。据悉,李零为了写这本书,重走了孔子路,跑到山东、河南,实地考察了孔子生活过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我眼中的美国”是选自著名作家叶永烈的近期作品——《星条旗下的中国人》一书中。这本书是叶永烈去美车探亲时(他的两个儿子都在美国求学),以一个中国作家的目光观察美国的种种现象的纪实文章。文字流畅,内容丰富,寓深刻于平淡之中,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14.
叶程鹏 《新闻记者》2003,(10):25-25
读浙江日报摄影部邵全海《“绳桥”上的震撼——评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上学>》一文(原载浙江《新闻实践》2003年第6期)后,我不但失去了往日读此《上学》作品时也曾感受过的心灵上的震撼,反而在内心深处产生一股寒意!为什么?请看作者在文中写道: “据《上学》的作者——三秦都市报摄影记者杨小兵讲,他第一次看到这种‘绳桥’时就惊呆了,那感觉只有  相似文献   

15.
那多的这部最新作品,依然还是在“那多灵异手记”下的科幻悬疑小说.《世界尽头》这个名字未免过于通俗了一点,令人第一时间便想到了目前市场上已经泛滥了的关于世界末日的所谓悬疑小说. 我是在去年春节前拿到那多的这部新作的,作为那多很多年的读者,我花了一天的时间将小说整体阅读完,当时的第一感受已经慢慢模糊了,但是,在阅读完这部小说之后,我始终坚信,那多的创作巅峰时代已经悄然降临.  相似文献   

16.
读书恩怨录     
李军 《新闻三昧》2005,(4):49-49
我喜欢读书,自幼到今,不爱吃,不爱穿,不爱钱,不爱权,最爱读书,不管为读书吃多少苦,心里也觉得甜。童年时,家中藏书很少,我常借书读,打听到谁有一本书,就赶快去借,碰壁的时候却不少。久而久之,我积累了一些借书的经验,最好的办法是换书而读。我用家中仅有的几本书与别人换书读,常抢在别人前头把书读完,他的书就可以在我手里多逗留几天,我又用这些书与另外的人交换。当别人还书时,我问:“你还有书吗?”  相似文献   

17.
2004年或许是成龙从影以来最失意的一年。成龙电影生涯中投资最大的影片《环游世界80天》不久前在北美和亚洲地区同时上映,没想到的是,这部影片在美国惨遭票房滑铁卢,而在成龙的“地头”——香港也是劣评如潮。  相似文献   

18.
最近,我读了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的一本新书—《韬奋与出版》(钱小柏、雷群明编著)。作为一个出版工作者,读了这本20万言的书,我倍觉亲切,深受教育。正象王子野同志在本书《序言》里向读者郑重推荐的那样:“我敢说,任何人读了这部书都会受到教育,得到启发。”韬奋同志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新闻记者和评论家,而且是一位十分出色的编辑和出版家。出版工作的全过程,从选题到组稿、从审稿到改稿、从编排到校对、从装帧到设计、从印刷到发行,  相似文献   

19.
徐立军 《视听界》2011,(6):116-116
最近正在阅读的一本书叫《对我们生活的误测——为什么GDP增长不等于社会进步))。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齐为本书所作序言中的几乎每一句话,移植到中国电视业几乎都可以成立。我不停地把主题词“经济”置换为“电视”、把“GDP”置换为“收视率”,用这样的方式读这本书的体验,让我痛感为什么没有人如此来解读和反思中国电视。  相似文献   

20.
党芳莉 《新闻界》2006,(1):45-47
一、问题的提出2004年11月,耐克公司在中国投播名为“恐惧斗室”的篮球鞋广告,因广告情节中冒犯中国的象征——“龙”而涉嫌“亵渎中国风俗习惯”,遭到中国网民的沸然声讨,也引起了海外的抗议。12月3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出《关于立即停止播放“恐惧斗室”广告片的通知》,各级电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