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从看电视和听电视说起 我有位朋友,是看电视的热心观众,他每天从中央台《新闻联播》看到各级地方台的新闻,几乎日日不漏。一次,他与我说起“看”新闻和“听”新闻问题。他说,听广播看电视已成俗定词语,广播靠“听”,电视靠“看”,为什么给人“看”的电视新闻,常有  相似文献   

2.
电影院里,有“儿童不宜”,像一道无形的法律准绳,避免了很多不可知的灾难。电视没有。三岁的幼童想打开就打开了。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了。他们从电视里能看到什么呢? 假设我是一个三岁幼童,某天我打开电视,仅仅在一小时之内,我看到如下镜头:  相似文献   

3.
有次打开电视机,看到一位节目主持人正在向观众讲新闻故事。只见她左一个"然后",右一个"然后",前一个"然后",后一个"然后"。她一句话带一个"然后",五分钟就用了18个"然后"。主持人小姐"然后"得让我心烦,让我怎么也不忍再听下去、看下去了。  相似文献   

4.
博览     
新闻与群众关系如何请看江苏读者调查从一九八三年开始,江苏省新闻学会等单位对全省十三岁以上的有视听能力的城乡居民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的情况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综合性的抽样调查。其结果有几点值得注意:广播的普及性高于报纸、电视。有百分之九十四点五八的人听广播,百分之六十四点五四  相似文献   

5.
我已经多年不看电视,也不看"春晚"。听人说,今年的央视"春晚"是第一个没有广告植入的"春晚",还是很吃惊。我原来以为,"春晚"作为一个让全国人民除夕娱乐的节目,本来就不该有广告,现在想想,觉得自己很幼稚,很无知:假如是这样,该耽误多少商家赚钱,该贻误多少宝贵的商机。  相似文献   

6.
电视的"真实性",皆因为电视符号的能指不仅与所指有着相似性,而且与所指事物也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使观者认为看到了能指就看到了所指事物,从而获得了一种在场感、亲历感.然而,电视符号创造的"看的真实",并非客观真实,而是"技术真实". 其中,促使观者把画面当作引得符号来理解是电视制造真实的一个重要手段.不过,这种"眼见为实"的亲历感同时限制了其图像符号所指的丰富性、多义性,反之可以说图像符号的直观性、在场感限制了想象力.  相似文献   

7.
休息日,打开电视,一位贩毒枭雄正在引据论典,某某人曾说过什么什么,这个某某人一定是个名人,不是政治名人就是文化名人,显得此罪犯很有文化品位和书卷气,这在一般电视剧里的正面人物身上都很少见到,就更不用说是反面人物了。像这种引据论典的“掉书袋”的手法在现代文化界也很少见,除了一个人。不知是否与他有关。沉下心来继续看,这是一部写贩毒的电视连续剧,叫《黑冰》。但越看越面熟,越听越耳熟,这样的句式,这样的才情,这样的博学,说卖话,我觉得只有一个人能写出来。心中便诧异,难道这位文坛高手也去弄电视了。这电视怎么看怎么透出一股文学的书卷气来。终于看到了最后,最后的编剧字幕上果然打出了我猜想的  相似文献   

8.
马莉 《视听纵横》2010,(2):99-100
打开电视,为什么看到某个主持人就想多停留会看一看节目,有的看到就立马调台?为什么会因一个主持人而追看某个节目,而又因为换了主持人就再也不想看那个节目了?为什么有些主持人说的东西挺有道理却让人不待见?为什么有的主持人很养眼,却很难留住大家的心?  相似文献   

9.
今年1月份的一天 ,我刚刚走进办公室 ,就发现桌上有封寄自美国的来信 ,带着疑问 ,我打开了信笺 ,里面还夹着一张照片 ,这才使我想起了10多年前的一位同学 ,信是这样写的 :“玉龙友你好 ,现在过得好吗 ?还记得1990年5月份的一天 ,那时我们村里很穷 ,就连一台黑白电视机也买不起 ,为了看电视 ,我们俩跑到七八里以外的村子去看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 ,看的人很多 ,当时收的电视节目很少 ,几乎看不到精彩的节目 ,只有中央电视台的《正大综艺》节目。那时我们还小 ,为了看电视 ,不时被人家嘲笑 ,说我们俩是疯子 ,为了看一个‘烂电视’跑…  相似文献   

10.
新年快到了,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在这喜洋洋的氛围里,大人、孩子,个有各的事, 大家忙着、准备过大年。不知怎的,我对中国人这样看重这个"年"实实地不解,但这"年"确实给每一个中国人带来了快乐,人们每年都期待着过 "年", "年"在中国成了一种大大的民俗、一种情结、一种文化。每每在电视上看到那些拥挤着回家过"年"的人,那些为了能和家人呆上几天,过一个 "年",不辞辛累的人,我都会被深深地感动,感动的我会默默地为他们祝福,祝他们新年快乐。而作为编辑的我,每年都会为这新的一年第一期的封面忙, 今年是狗年,要去寻只狗,寻一个"旺旺"回来,期望它可以给读者带来好运。  相似文献   

11.
打开报纸或看电视、听广播、看网络,很多新闻让人看了感觉很假,也有很多新闻惹来官司,还有些新闻让人看或听了觉得很乏味,这些所谓的新闻给受众带来的不是益处,而是不良影响或误导。那么,受众最终回报给发布此新闻媒体的是“不买账”。这说到底这是个人才问题,本质是新闻人的核心素质问题。在这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电视选秀节目兴起于2004年,湖南卫视推出的"超级女声"一炮走红,就此掀起了真人秀的浪潮.当下"打开电视,看选秀"成为一句毫不夸张的流行语.  相似文献   

13.
曲善邦 《新闻实践》2001,(10):38-39
如今,你打开电视看新闻,无论是中央台、省台,还是地方台,尽管各自内容不一样,但有一句话全一个样,那就是“请看报道”。“请看报道”这句话听了好几年了,现在觉得越听越别扭,于是就想说一句:“请看报道”不说行不?  相似文献   

14.
曾几何时,只要人们一打开报纸,便会看到有些报纸内容几乎一样,标题甚至表现手法也大同小异,好像一个妈妈生的多胞胎,看到谁都是一副面孔。于是,买谁不买谁,看谁不看谁,几乎完全取决于读者。媒体为了生  相似文献   

15.
一、导视为了收视,类别各有不同打开电视机,我们经常会看到节目前或节目中有一些导视。导视,就是用视听元素构成的引导观众往下看的电视声画。而所谓视听元素,包括图像、解说、文字、图表、音效等等。  相似文献   

16.
电视曝光 城南派出所那几名警察和治安队员,做梦都想不到1999年元月18日那天展示的“神威”会在电视上重现,并成为轰动四川全省的新闻。 元月25日这天傍晚,简阳人按照习惯,吃过饭后打开电视,先看新闻联播,之后看焦点访谈;8点,便将电视频道调到成都电视台,等着观看因针砭时弊而收视率很高的新闻评论《今晚8:00》。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全媒体"一直是传媒界探讨的热点话题。从最开始,新华社记者一边写稿一边拍照一边出镜的"草根"全媒体,到十八大上,网媒记者头戴高清视频设备,一手持相机,一手发微博,蹲下打开笔记本就发稿的"现代"全媒体;从过去只能在《湖北日报》上看文字图片,到现在拿起手机扫二维码看视频;从以前大段时间看报听广播看电视,到如今碎片化时间,使用移动终端获取资讯,分享互动。技术手段的发展,让全媒体报道手段日趋多样、报道内容日益多元、媒体界限愈发模糊。传统的报纸、电视和电台属性,在网络媒体形态下融  相似文献   

18.
《报林求索》2012,(12):28-28
<正>在电视从业人员感叹一个型号生产几年、卖几年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的同时,也让人不禁要问上一句:电视还能变啥样?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平面到2D再到3D,从"看电视"到"用电视"再到"玩电视"……日新月异的电视技术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在电视从业人员感叹一个型号生产几年、卖几年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的同时,也让人不禁要问上一句:电视还能变啥样?  相似文献   

19.
沈建群 《大观周刊》2012,(47):277-277
说到习惯大家并不陌生,可以说很熟悉。习惯,就是由于长期重复或练习而固定下来的行为方式。其实就是一个人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行为,习惯对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影响是巨大的。首我们可以围绕孩子与电视的话题做一项调查: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孩子喜欢看电视吗?喜欢边吃饭边看电视吗?是不是一到家就打开电视?双休天是不是大部分时间都在看电视呢?刚才我所提的到的几个问题就是关于习惯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今年6月,德国世界杯足球赛无疑将成为全球焦点.即使是眼下,离开赛还有近两个月光景,无论打开电视,铺开报纸,还是在网上"冲浪",都能看到有关这次世界杯的赛前报道,能感到又一轮媒体拼杀即将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