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学生不会写作文……最简单的原因,就是教师自己不会写作文,学生从来没有听到过教师自己谈作文的体会.这种教师,即使让他用最完善的教法教七年也是教不出东西来的."由此可见,教师写"下水作文"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过去,作文教学常常带有这样的思路:开始于范本分析,继之于写法归纳,止步于作文任务下达。学生作文往往没有真情实感,缺少鲜明个性,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长此以往,学生厌倦作文、怕写作文的现象就会比较突出。  相似文献   

3.
同学少年您所说的作文"失语症",是不是指同学们在作文中没有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情感?是的。就像画家用画笔表达对世界的理解,雕刻家用刻刀抒发对美的感受,作文用语言来表达的应该是自己的生活、感受与思考,而不是别人的。而有些同学的作文,拥有一个很好的"模  相似文献   

4.
过去,作文教学常常带有这样的思路:开始于范本分析,继之于写法归纳,止步于作文任务下达。学生作文往往没有真情实感,缺少鲜明个性,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长此以往,学生厌倦作文、怕写作文的现象就会比较突出。  相似文献   

5.
让学生作文敢于“创一家之言”,是指让学生的思想更解放些,大胆想象、大胆假设、不拘定论,不傍他人,敢于“述前人之所未述”“察他人之所未察”,只要“自圆其说”,就允许学生标新立畀,畅所欲言。  相似文献   

6.
牛锐 《今日中学生》2014,(11):19-23
技法指导 作文的选材,除了要典型、真实、自己熟悉,还要追求新颖。新颖的材料当然是指别人没有用过或不常用的材料,这种鲜为人知的材料能给人一种新鲜感,考场作文选材新颖,能够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内涵,读者读起来才有兴趣。  相似文献   

7.
赵宪宇给闵文的信闵文先生:您好近一个时期,我拜读了您的“下水”作文教学专著,也看到了您发表的几篇有关文章,并在去年还听了您的一节语文课和“下水”作文教学的专题讲座。您在“下水”作文的实践和研究方面已经卓有成效,确实可以称得上专家了。今天去信,主要是就“下水”作文的几个问题向您讨教,请不要推辞。“下水”作文,当然是指老师躬亲实践,和学生一起写文章。但教师作文也一定要使自己回到中学时代吗作为成年人的教师把自己的思维、情感、心态全盘移植到青少年时代,似乎是有些别扭,况且老师的过去和学生的现在肯定有许多…  相似文献   

8.
小学生应该用自己真实的体验和感受去写作文。但目前的小学生写作文已不是自己的所写所想,而是受到成人思想所左右,没有真情实感,作文中呈现"假、大、空",因此,需让教师辅导学生进行绿色作文。  相似文献   

9.
正"绿色作文"来源于"绿色食品"的概念。"绿色食品"是指无污染、无公害、安全、优质、营养型、在自然状态下生成的健康食品。从这个概念延伸开来,"绿色作文"意味着没有矫饰,没有大空,没有各种条条框框。我们应该尊重学生思想的个性化,放松学生的精神,使学生的作文充满活力,让学生的各种情感和思路自然地流露出来。这是"绿色作文"的本身意图和真实意义。"绿色作文"追求真挚的情感,真实的思想,真切的个性。"绿"的实质是"真",这种"真"来源于学生的亲身经历,来源于对书籍阅读的  相似文献   

10.
阅读现在的学生作文,格式化的语言很多,修饰性的词语很多,却唯独找不到学生自己的半点影子。作文中的情与意应是从心而生、自然流露,可许多学生作文中的"我"只是大众化的"我",在这儿是"我",换个地方仍然是这样的"我",个性化的个体变得大众化,变得千篇一律。作文中缺"我",一是因为作文中只写他人,纯客观地写,没有一点自己的看法和思想。这样的作文读起来是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汉语中,"作文"一语主要指学生的写作练习。近年来,上述意义的"作文"却在一些媒体中出现了"做文"的书写形式。在中小学学生所作的纸质练习中,"做文"的写法也已出现。同样的语义,存在着不同的书写形式,这不符合语言规范的要求;把"作文"写作"做文"及其二者的并存混用,给中小学生造成了困惑。今考,"作文"是传统的规范写法,而"做文"则是新出现的不规范的写法;用于学生写作联系,"作文"理据性充分,而"做文"的理据性则相对不足。对于"作文",媒体及学校教学应该坚持规范写法,抵制不规范的书写形式。  相似文献   

12.
《高中生》2007,(13)
5月12日晴今天的班会课,班主任"婆妈帅哥"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这是个真实的故事。"婆妈帅哥"经常给我们讲故事,但我们知道那些故事要么是虚构的,要么就是历史书上的,他从来没有跟我们讲过有关他自己的事情,任何一点都没有提起过。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从命题教学发轫,命题作文开始以后,习作过程本质上就是要求学生把自己于"过去时"业已摄取的"水",重新通过自己的形象记忆和感情记忆拿出来"淘米烧饭"。作文教学大多从小学生开始,但他们处于学习习作的起步阶段,没有经历过摄取生活素材的训练,也没有充分运用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和双手摄取过博  相似文献   

14.
指导学生写作,就是要从选材和写法上下功夫。"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才是中学生的本色。敢于写真实的自己,道出自己的心声,敢于说真话才是中学生的可爱之处。  相似文献   

15.
苏振华 《山东教育》2012,(17):29-30
初中生思维活跃,作文灵动新奇,稍稍点拨,便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这与初中生天性活泼、好读书也有一定关系,但学生们大都生活体验浅薄,写作还不能尽如人意,所以写作教学中教师的指导还是必要的。一是要把作文教到学生眼睛上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世界不是缺少美,对我们的眼睛来说是缺少发现。对于那些整天固守在课堂,少有生活经验的学生们来说,教会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自己的生活,审视自己的生活,有效构建自己的审美观点,将有助于学生的写作。这就要求老师首先有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教学一直被限制在"师授作文"的狭小天地中,题目由教师指定,内容不能逾越老师划定的范围(比如写影评必须是当场看过的电影之类),"怎样写"必须遵循教师拟出的几种模式。其结果,学生作文大都内容相似,写法相近,小孩子说大人话,缺乏儿童生活气息,创新意识少有。许多场合的作文教学成绩,只以"在什么级别的刊物上获奖或发表过多少篇学生习作"来  相似文献   

17.
备考到了最后阶段,作文该怎样训练、训练些什么?高考作文的备考通常要面对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写什么",二是"怎么写"。如今距离高考仅有几个月的时间了,我之管见,作文的备考训练应该着力在"怎么写"上下一点工夫。一、抓审题训练,突出角度意识我们必须明确一点,那就是:高考作文从来就没有拒绝过审题。限制性,是近年高考作文的一个显著特点。高考作文由单一性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是必然趋势。"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审题是跨越高考作文  相似文献   

18.
高考语文、作文,是每年都会引发诸多争议的话题,改革目前"技术性"命题思路的呼声一直不绝。2012年高考前夕,著名学者、北大中文系温儒敏教授,对今年高考的语文学科和作文命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语文学科要注重考察"整体把握和理解能力",高考作文要拒绝"话题作文套路"和"文艺腔",以"智性作文"为学生提供思想表达空间。  相似文献   

19.
何谓“创新作文”?笔者将其定义为:创新作文是指打破传统作文模式,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打破作文内容上的虚假空泛、情感上的为文造情、结构上的程式化套式化、语言上的苍白乏味、自由自在地抒写,表达作者内心感受的作文。那些取材鲜活、感情真挚、视角独特、见解深刻,写法新颖、语言别具一格的作文就是创新作文。  相似文献   

20.
孙安远 《考试周刊》2015,(20):60-61
<正>"绿色作文"是指学生写自己最真实感受的、能体现童心的、不为模式化所污染的作文。即用学生自己的眼睛发现的"新情况",用自己的耳朵听到的"新情况",用自己的脑袋思考的"新问题",用自己的是非标准判断的"新观念"。作文,本来就应该这样"自我表述",但长期的应试需要按部就班训练,使学生丧失自我。现在学生作文的最大弊病是格式化与成人化。格式化不是高水平的结构严密,而是类似八股文死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