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欧的居民爱吃沙丁鱼,但从前人们很难吃到鲜活的沙丁鱼.原因就在于,沙丁鱼生性不爱动,在长途运输过程中,因缺氧导致大批死亡.所以,只能把沙丁鱼冷冻后运回来.惟有一家渔民能够把满舱鲜活的沙丁鱼运送回来.  相似文献   

2.
挪威人爱吃沙丁鱼,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他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是,由于沙丁鱼生性懒惰,不爱运动,返航的路途又很长,因此捕捞到的沙丁鱼往往一回到码头就死了,即使有些活的,也是奄奄一息.  相似文献   

3.
鲶鱼效应源自一个渔夫捕鱼的故事,故事说: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市场上活沙丁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出许多。所以渔民总是千方百计地想方设法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港口。可是经过种种努力,绝大部分沙丁鱼还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只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海港。船长  相似文献   

4.
压力     
在挪威,渔民们捕到的沙丁鱼,往往等不到上市就奄奄一息,卖不出好价钱。于是渔民们就在装沙丁鱼的舱里放进几条鲶鱼。鲶鱼追逐沙丁鱼,迫使它们东躲西藏,沙丁鱼反而保全了性命。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沙丁鱼的故事,来自中资银行圈内一本热门书--《走进香港银行》,作者黄兰民谈到在香港银行学到的压力管理时说,压力管理对于银行管理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银行在有压力时,才有竞争力和开创力;员工在有压力时,才有动力和活力。正像渔民远洋捕沙丁鱼返回时,往往要在鱼舱中放几条鲶鱼,它们不停地攻击沙丁鱼,使整个舱里的沙丁鱼都在高度紧张中,如果  相似文献   

5.
王维 《江西教育》2012,(Z5):90-91
"鲇鱼效应"源于这样一个故事:挪威人捕沙丁鱼,抵港时如果鱼仍然活着,卖价就会高出许多,所以渔民们千方百计想让鱼活着返港。但种种努力都归失败,只有一艘船却总能带着活沙丁鱼回到港内。后来,人们才发现了  相似文献   

6.
教师对"半空巢"中学生管理,可以采取心理暗示方法,借暗示语言与学生建立沟通渠道,运用暗示体态语传递信息,利用书面语的暗示缩短相互交流距离,此外还可运用"共生效应"、"沙丁鱼效应"等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7.
北欧的居民爱吃沙丁鱼,但从前人们很难吃到鲜活的沙丁鱼。原因就在于,沙丁鱼生性不爱动,在长途运输过程中,因缺氧导致沙丁鱼大批死亡。所以,只能把沙丁鱼冷冻后运回来。唯独有一家渔民能够把满仓鲜活的沙丁鱼运送回来,后来渔民纷纷打探这家渔民的“秘方”,得知这家渔民只是在装  相似文献   

8.
正有这样一则故事:过去挪威人出海捕捞沙丁鱼,回到港口时死鱼满仓,而死鱼卖价大跌。但有一条渔船能做到带着活鱼回港。后来,人们发现这条船的鱼槽内不过是多了几条鲇鱼而已。原来当鲇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己分子"后,也会因紧张而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延长了寿命。这就是所谓的"鲇鱼效应"。在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中也需要引入这一效应,这时就需要一些"异己分子"的"活"来"搅动"课堂,让课堂气氛活跃  相似文献   

9.
王艳 《现代教学》2011,(3):54-54
办公室的几位同事正在七嘴八舌地抱怨各自班级中的顽皮学生。听了大家的抱怨,我不禁想到这样一个故事: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所以,渔民总是千方百计地想办法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但不管怎么努力,绝大部分沙丁鱼还是会在中途窒息死亡,但却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原来,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  相似文献   

10.
一、沙丁鱼怎么不死了?笔者曾在《解放日报》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挪威的海域中盛产沙丁鱼。捕鱼的人们都希望带回岸上的沙丁鱼依然活蹦乱跳,因为活鱼能卖上好价钱。但是,当满载的渔船返航时,沙丁鱼挤压在一起,却变成了一条条翻白眼的死鱼。只有一位老渔民运回的沙丁...  相似文献   

11.
马蒙蒙 《教育》2022,(19):67-69
在小学牛津教材中,故事板块占教材内容的三分之一.故事集语言知识、语言功能于一体,有助于学生在语境中学、在情境中用、在迁移中思,促成其深度学习;同时故事的"寓意"属性也让它成为学科德育很好的载体.尤其是当时代要求"学科教学"要向"学科育人"转变时,故事教学的功能也越发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2.
程鸣 《初中生》2007,(10):14-17
A话说"故事新编" 所谓故事新编就是以文学名著、历史传说、寓言故事为蓝本,重新编造一个故事,赋予其新的内容和意义.它是小小说的一种特殊形式.  相似文献   

13.
一、故事导入--引入"转化" 师: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曹冲称象"的故事? (先让知道这个故事的学生简单说一说.再让全体学生观看关于"曹冲称象"这个故事的视频)  相似文献   

14.
一个例子,究竟能说明什么? 师: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那就给大家讲一个"朝三暮四"的故事吧.(故事略)听完故事,想说些什么吗?  相似文献   

15.
结构主义认为,是事物的关系而不是事物本身构成了世界.在同类的叙事性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其基本"语法"的恒定性,也可以分析出其故事所必须依赖的社会背景与意识形态.本文期望通过对"白蛇"故事的文本分析达到上述目的,从而得到对故事价值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铸剑>以故事引出复仇之路,以复仇终结了人物形象,又以闹剧颠覆了严肃的复仇故事本身.鲁迅先生对这则故事的再创作,运用了古代的素材、现代的理念.对"铸剑"故事的重写,让"复仇"超出故事意义.死亡之后的复仇,而非复仇之后的死亡,展示的是分裂个体的存活状态.走出复仇之门,返归生命的本真状态,透过故事展现鲁迅先生对人生的深入思索和永久追问.  相似文献   

17.
对于追求专业成长的教师而言,职业倦怠无疑是最大的障碍。怎样消除职业倦怠呢?笔者主要是利用心理学上的"鲇鱼效应"来提高自己的工作激情的。"鲇鱼效应"源于这样一个故事:挪威人捕沙丁鱼,抵港时如果鱼仍然活着,卖价就会高出许多,所以渔民们千方百计想让鱼活着  相似文献   

18.
"一个小孩子,牵着妈妈的衣襟儿去姥姥家,一口气走了二三里地……"这是课文<难忘师恩>里的一段故事.文中的田老师为了教学国语,每一课都精心设计了"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在那里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犹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使"我"从此对文学痴迷得一发不可收拾,走上了文学之路.  相似文献   

19.
文章在模糊语言学理论指导下,从主、客观两方面探讨"故事"与"话语"的两种声音来源含混不清的理据.对两者边界模糊原因的研究有助于廓清结构主义叙事学与解构主义者之间的分歧,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体会、欣赏作者精心设计的"故事"与"话语"边界模糊的生花妙笔,提高他们文学欣赏水平.  相似文献   

20.
故事教学是加速促进小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因为通过故事教学,学生积累了生动的故事形象和曲折的故事情节,想像的空间更为广阔,对世间人物、人性的认识也更加丰满.笔者自参与<教孩子讲故事>一书的编辑后,对故事教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在校长的支持下,学校申报了以故事教学为内容的省级课题.经过5年时间的实验研究,即将顺利结题.在实验中,我们积累了大量关于故事教学的经验,探索出了一套"引导--创新"的故事教学模式,并演绎出丰富的子模式群,形成有效的故事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