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任石峰投身兰台24年,被湘潭市委办树立为"身边的榜样",被市委表彰为"优秀的共产党员",被评为湘潭市"十佳档案工作者".  相似文献   

2.
<正>档案,我该怎么描摹你呢?你具象也抽象、单纯也复杂,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没有你,我们很难找到人生的来处与归途。你还有个清新雅韵的别称叫兰台,档案工作者随之被称为兰台人。由于工作需要,我与兰台接触密切,我对兰台认知加深,故事多多,收获满满。难忘的初遇我与兰台初遇,源于家中的“人情簿”。我出生时患有脑瘫,  相似文献   

3.
他,立足兰台30年,始终牢记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将“刻意创新、超越自我、追求卓越”作为人生目标,一名普通档案员到副局长、县内拔尖人才、承德市档案系统唯一研究馆员,白玉爽用30年的青春年华构筑了他的兰台人生。  相似文献   

4.
“兰台是什么?”朋友问我。“好象是古代典藏档案之处。”我回答。“那现代的档案馆、档案工作者为何还要称兰台、兰台人?”朋友疑惑不解。其实,这也是我从档二十年来一直萦回脑际的疑惑。最早听到“兰台”一词,是在刚进档案局馆后的一次业务培训班上。当时感觉这词挺幽雅。后来,“兰台”频频亮相于档案报刊上,“兰台人”、“兰台精神”、“兰台风采”时常跃入眼帘,总感到有那么一种别扭。现在,“兰台”又闯入互联网上驰骋傲游。在搜索网上键入“兰台”两字,查询结果竞有7450项。以“兰台”为名的网站就有不少,如“兰台导航”、“兰…  相似文献   

5.
说起来也挺孤陋寡闻的,我刚刚接触档案的时候,根本不知道“兰台”是什么,只是在有关的档案报刊上看到过这两个字眼,感觉这应该和档案有关吧。后来搜索网络,才弄明白“兰台”是我国汉代修建的专门收藏朝廷中央档案典籍的处所,并设有兰台令史主管兰台的档案工作。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兰台”一词已成为用来泛指档案保管机构和档案人员的代名词,档案工作者也就自称为“兰台人”。这样看起来,自己也可算是个“兰台人”了。而今,自己和兰台相依相伴也快有十年了。  相似文献   

6.
胡剑 《中国档案》2007,(6):60-61
兰台,最初是指宫廷里面存放档案的地方。汉代将管理档案的官员叫兰台令史。如今,“兰台”成了档案或档案部门的雅号。我这里所谓的“归隐”,不是指金盆洗手、退隐田园,或遁入空门、逃避现实。我借用“归隐”一词,是想说明自己近年来的一段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7.
我国档案工作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从西汉初期开始,人们就习惯把管理档案的地方或部门称为“兰台”,在这漫长的发展中,兰台人形成了特有的性格、心理素质、价值取向、人生追求等,形成了特有的精神,这种精神称之为“兰台”精神。这种精神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形态,不断发展演变,不断提炼出先进的、积极的、精粹的思想,用以维系、协调、指导、  相似文献   

8.
习钢 《四川档案》2010,(1):64-65
今年是祖国60周年华诞,欣闻省局开展“情系兰台”征文活动后,我心潮起伏,想到自己参加工作34年来,在人生最宝贵的年华时代却与档案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是1997年5月,我调到德阳市档案局工作,从此我的兰台情结为我的事业撑起了一片蓝天。光阴似箭,时间如梭。入行12年来,我感受到了档案工作的艰辛与清苦,更享受到了事业成功的快乐与自豪!  相似文献   

9.
身为一名档案人,30多年来的档案生涯,默默演绎着无闻的档案人生,静静记忆着清贫的兰台生活。这就是我们档案人特有的“情怀”。30多年来,虽然没有耀眼的光环,但我们流下的汗水和走过的足迹,组织没有忘记,我倍感荣幸和激动。  相似文献   

10.
身为一名档案人,30多年来的档案生涯,默默演绎着无闻的档案人生,静静记忆着清贫的兰台生活。这就是我们档案人特有的“情怀”。30多年来,虽然没有耀眼的光环,但我们流下的汗水和走过的足迹,组织没有忘记,我倍感荣幸和激动。  相似文献   

11.
看起来她们很普通,做的工作也很平凡,可就是她们———仪征市档案局的6位女同志,在清苦的档案工作岗位上,用一颗颗无私的赤诚之心,用一件件感人的实际行动,唱响了奉献“兰台”的敬业之歌。她们当中从事档案工作时间最短的已9年,最长的在档案部门工作了23年。人生有几个9年?人生有几个23年?不知不觉中青年变成了中年,中年步入了老年,细嫩的脸庞出现了细纹,乌黑的发丝渐渐花白。翟祥云、唐玉华、徐正琴、陈丽莉、李红和李翠莲这一支“娘子军”,是她们,自从和“兰台”结下了不解之缘,就无愧于自己的选择,从不叫苦,更不叫累;是她们,舍“小家”,…  相似文献   

12.
2004年10月,因为机构改革,我从万源市草坝工委财政所调到万源市档案局,结束了从事20余年的财政会计工作。不惑人生,中年改行,从财政部门到档案部门,是从“热部门”到“冷单位”,从财会业务到档案业务,是从熟悉到陌生。经历了一段时间迷茫、失落和徘徊,我渐渐进入角色,不知不觉热爱上了兰台这个舞台和档案这项工作。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兰草与档案保护的渊源历史 ,说明作为档案别称的“兰台”一词的由来。  相似文献   

14.
为了向广大档案工作者提供更精准的服务,本刊即日起恢复“兰台加油站”栏目,并与时俱进,将其更名为“兰台充电桩”。我们将邀请有关专家解读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或知识盲点。同时,也欢迎广大读者通过本社邮箱zgda@263.net(请注明“兰台充电桩”收),向我们提出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或想了解的知识点,我们请专家一并解读。  相似文献   

15.
平凡的坚守     
单谦 《档案时空》2017,(2):18-18
兰台清冷。在现实生活中,在人们眼中,档案工作远离中心工作、远离社会生活。从事档案工作则常被戏称为坐“冷板凳”。但在这个寂寞清冷的岗位上,一位位平凡的兰台人却选择默默坚守,用一颗颗炽热的心把“冷板凳”焐成了“热部门”。全省档案系统“两学一做”先进事迹报告会上的五位报告人就是众多优秀兰台人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6.
提起湖南省人民检察院档案科科长徐小平,在同事和同行眼里,她绝对是一位工作至上的人,平凡而伟大.因工作关系,与徐小平打交道近20年,多次一同到基层检察院调研指导、开展规范化管理评估、培训交流.这位个子高挑、发型利落、鼻梁高耸、眼神睿智、笑容含蓄的检察官,投身兰台31年,多次被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档案局、省档案局评为全国、全省档案工作先进个人,被评选为全国“最美档案人”、省直单位“刘义权式档案工作者”,被省检察院记二等功三次、三等功一次,可谓硕果累累.到底是什么信念和力量支撑她,坚守兰台31年不放弃,工作干得如此风生水起,可圈可点呢?  相似文献   

17.
我是本溪市档案局业务指导处的一名普通档案工作者,18年前被调入到档案局,没想到这一纸调令使我与档案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带着对档案事业的憧憬与渴望,带着对档案工作的执著与追求,在兰台世界里我走过人生的18个春秋寒暑,时至今日,这种挥之不去的档案情结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8.
新闻视点     
《中国档案》2004,(11):4-5
《中国档案》杂志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文核心期刊评价研究”中被再次确定为档案学类核心期刊。在以该课题成果为基础编辑的大型参考工具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发行)中,中国档案期刊共有44种被列入中文核心期刊的评审范围,有13种被选定为“档案学类核心期刊”。其顺序依次为:档案学通讯、中国档案、档案学研究、档案与建设、浙江档案、档案管理、兰台世界、山西档案、档案、北京档案、上海档案、四川档案、湖南档案。本次中文核心期刊的评价工作历时两年多,有百余位专业人员参加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2008年11月13日,自治区政府副主席连辑到自治区档案局视察,参观了档案馆的“兰台荟萃——内蒙古自治区档案精品展”、“光辉历程展”、“名人档案展”等3个展室,对自治区档案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20.
<正>时光的脚步从未停留,掐指算来,我已在兰台工作了近十年。十年的光阴对于老档案工作者来说是那么微不足道,但它却承载了我事业的全部。十年前,我正风华正茂,从未想过这辈子会和档案结缘,也就在临近毕业时的一念之间,我人生的轨迹就发生了改变。从此,档案局(馆)成为我心中依恋的家园,兰台成为我梦想起航的地方。踏入兰台的第一天,我翻阅史料了解究竟什么是档案。"档案"一词从起源到今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