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人的民族性是日本取得重大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随着世界各国之间依赖性的不断加强,日本的这种民族性逐渐成为日本发展的障碍,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日本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反思他们的民族性,这是战后日本中小学一直谋求并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褚乐平 《丽水学院学报》2002,24(1):32-34,80
一个国家的民族性对该国的现代化进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亚洲东部的一个岛国,日本能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实现现代化,与其民族性中的好奇、敏感、忍耐、服从等性格是分不开的。研究日本的民族性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日本的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3.
日本是一个单一民族国家,国土狭小、资源匮乏、自然灾害频发,但是近现代以来,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教育上日本都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跻身世界前列,这与日本独特的民族性是分不开。本文阐述了民族性的概念以及日本民族性的特点,介绍了日本近现代以来教育的三次改革,分析了民族性在日本的教育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是一个以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基础、以资本的国际流动和世界市场体系的构建为表征的复杂运动。全球化过程客观上蕴涵着一种世界性全方位整合取向。然而,这种一体化运动却遭到了民族国家这种政治结构形式的抵制。因此,全球化过程中的政治文化呈现为明显的民族性碎裂状态。其原因不仅在于政治文化的民族性,同时还在于各种政治体利益的特殊性。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展开客观上要求把政治文化的民族性置于全球性政治共识的基础上,从而形成一种以全球性共识为基础的多元政治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5.
悲情疏离反叛--韩国影视的民族性及其美学呈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韩国影视在亚洲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风潮,并逐渐向西方社会辐射。除了汲取好莱坞电影的优秀养料之外,韩国影视表现出彩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对传统的保留和对民族性的尊重。韩国影视中的民族性,“恨”是其中心,是积压在整个民族内心中的情绪。这种情绪分别表现在悲情、疏离、反叛三个方面。“悲情”蕴涵了伤感美学,“疏离”突出了冷峻风格,“反叛”则是现代性的袁征,体现出力量、强悍、反传统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有着独特的自然环境,在这里出生长大的日本人对于美丽事物的感受性即审美意识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讲是很丰富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暧昧」审美意识成为日本人主要的审美意识之一。学习日语或与日本人有过接触的外国人都知道:日本人的民族性中有「暧昧」、日语中有「暧昧」表达、文化思想中有暧昧性,而这种「暧昧」的审美意识已经成为日本人创造美好事物的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7.
文化民族性是民族之间区别的根本标志之一。文化民族性影响国家的外交政策,而外交政策也反映了该国的文化民族性;不同国家的文化民族性对其外交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同时,这种文化民族性也制约着国家间的外交关系。一个国家外交风格的形成,除了受到时代、阶级、经济等因素制约之外,文化民族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然而,文化民族性对国家外交的影响不能无限度地放大,要正确看待。  相似文献   

8.
皇艳敏 《文教资料》2013,(12):10-12
古典文学中,诗是最能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特征的文学样式,而和歌是最具有日本民族性代表的文学样式。本文以中国的唐诗与日本的《古今和歌集》为对象,比较了唐诗与和歌在爱情诗这一共同的主题上表现出的异同及与此相关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与高等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与高等教育[日]黑羽亮一著陈敏译陈俊森校人们普遍认为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有效地普及了学校教育。日本经常用“教育立国”来表达政府的学校教育政策。虽然很早就有这种思想,但日本是在6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  相似文献   

10.
日本大自然富于变化,四季变迁十分明显。这种特殊的风土,培养了日本人易变、纤细、温和的性情,以及对于大自然细致的感受性,日本文学也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季节感和景物观,进而形成一种“物哀”的传统。这种观感尽管缺乏一种雄伟豪壮的气魄,但由于它的民族性,却成为世界文坛里的一束奇葩。  相似文献   

11.
回族作为一个外来民族。它的婚姻形式有回族内部通婚和回族族外通婚。族外通婚中回汉通婚位于首位,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回汉通婚比例有所提高。回汉通婚有其历史原因,也有婚姻观念和生活空间变迁的原因,并且这种通婚表现出历史性、时代性、民族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美国华裔流散文学含有不少民族文化的成分,而这种民族性对于经典的形成有深刻的影响。由汤亭亭与谭恩美的主要作品展开探讨,发现流散作品的民族性与经典文学的普世性具有交互性的影响,呈现出彼此之间的动态循环关系,这种动态关系不但呼应比较文学当中的"交互循环"理论,也可以映证民族性与普世性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3.
高校的课程自从它产生之日起,就具有了较强的民族性特点。这种民族性的特点在高等教育课程发展过程中占据着一定的地位,并反作用于课程的运行,影响着课程的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课程指导思想、目标、内容、生成基础以及组成和表现方式等方面。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通讯交通工具)的快速发展,在民族性的基础上高校课程又衍生出了国际性的特点。以民族性为主轴、以国际性为主要内容和特点的高校课程发展对当代高校课程改革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民族性概念是阐释20世纪中国文学的关键词之一,在不同的知识背景和历史语境中,它的意义指向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这种概念的歧义已经影响到学界对中国文学发展的阐释立场,因此,厘清民族性话语使用的历史语境和具体指向,对中国文学的健康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词义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日语中的"心""気""胸""腹"四个词在一定的语境下都具有和汉语"心"相同或相近的意义,但是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和汉语的"心"完全对应。本文立足词义民族性的对比,分析汉语"心"和日语"心""気""胸""腹"的对应关系和四词之间意义表述的差异以及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及现代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化都有自己发生和存在的历史空间和社会空间,正是化的这种性质规定了它的时代性与民族性,建筑作为一种化也是这样,其浅层的物质化更富时代性,是最活跃的因素,发展快,深层的精神化最具有民族性,相对稳定,变化慢,是赋予建筑作品内在气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是以切身的设计实践为论述基础,探讨这种嫁接活动应遵循的一些原则,力求把民族性与国际性、“土特产”与“洋包装”、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汉民族文化有机地结合,尝试以较大范围的区域特色代替某种单一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8.
日本社会中,潜在的集团意识是根深蒂固的,其要素源于日本人传统的普遍存在的“家”的观念。这种观念无所不在,几乎遍及整个日本社会。本文拟就从日本人这种强烈的集团意识入手。探究其主要特征和对日本社会现代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分析日本教育中“日本人”形象的变迁,探讨了现代民族国家在制定国家教育目的中存在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据此指出处于全球化时代我国的国家教育目的存在民族性缺失问题,我国当前的政治形势、经济全球化影响以及公共教育改革都需要在我国国家教育目的的表述中加强民族性方面的要求,关注新世纪“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20.
现有的西北民族高师教育在办学模式上存在着偏差:或囿于民族性的目的而忽视师范性,或强调师范性而淡化民族性。这种价值取向上的偏差严重地阻滞了它本身及其服务对象——中等教育的发展。有鉴于此,将民族性与师范性进行有机结合,并辅之以科学的、现代的因素,就成为西北民族高师教育发展的理想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