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案例一:一位老师在执教人教腹二年级下册第23课《三个儿子》时,师生在品析课文过程中总结板书出:第一个儿子聪明有力气,会翻跟头;第二个儿子有好嗓子。会唱歌;第三个儿子没特长,只有帮母亲提水。师板书时,一个男孩儿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第三个儿子有特长——力气大。”老师听了他的话,只匆忙地表扬了一下孩子就进入了下一个教学环节,当时那孩子红着脸极不情愿地坐下。  相似文献   

2.
大家一定听说过“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事吧!这个故事是否属实,我们不需要考证,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还真有类似的故事。下面请看看我们班上的“三个和尚”吧!这天轮到张云、刘山、李平扫地。放学了,他们拿起扫帚刷刷地扫了起来。不到10分钟,地板  相似文献   

3.
校园的回忆     
我们语文老师有次生病了,只好找个实习老师代课。老师特紧张,一上来也不自我介绍,张嘴就说:“今天我们上《太阳照着三个和尚》……”我初中上英语课,当时不好好学习,专门和老师作对,不是有那么一句吗?丽丽在哪,WhereisLili?我们英语老师的名字就叫李莉,上课让我读课文,就这句话我站起来清清嗓子,“我儿子李莉。”老师一愣,“你再说一遍”,“我儿子李莉”,结果……以后的英语课我就再没读过课文。呵呵,我们一个年纪比较大的老师,眼睛极度近视,要求很严格,不许迟到的。结果,终于还是有个同学迟到了,偷偷摸摸地从后门进去,不幸的是,还是被老师…  相似文献   

4.
“爸爸,我考了100分!”上学前班的儿子一进家门,就兴冲冲地向我报喜了。“兵兵真不错。”我为儿子感到骄傲,在他的脸上重重地亲了一口以示鼓励。接过儿子的考卷,我认真地看了一下。考试内容挺简单,只是听写了6个单韵母和10个声母。儿子写得很认真,虽然还是刚刚启蒙,但是一笔一画写得有板有眼。突然,我发现儿子把声母“sh”中的“s”写反了,老师却疏忽了。我把儿子叫到身旁,告诉他考卷中有一个错误,老师没发现,儿子对着试卷凝视片刻,试探着问:“是这个错了吗?”我赞许地点点头,并纠正了错误。儿子挺认真,用橡皮轻轻擦去错误,并工工整整地写上…  相似文献   

5.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是流传民间的一个有趣故事.之所以没水吃,是因为三个和尚谁也不肯多出力,谁也不肯先出力.没水吃终归不行,同学们学过了简单机械后,就可以利用杠杆知识,为三个懒和尚设计出一个抬水吃的方法,且各自既不吃亏,  相似文献   

6.
我剃和尚头     
太高兴了!我将在《三个和尚》中扮演胖和尚,在这以前,我还从来没参加过演出呢!过去一直羡慕那些当过演员的同学,想不到我也要当演员了。  相似文献   

7.
俗话说,一个和尚有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可生活中,我却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你、我、他融合在一起的力量。“唉,这题好难啊!”我咬着笔杆苦叹道。面对着这道数学压轴题,我已经苦思冥想了半个钟头了,这时同桌凑上前来,打趣道:“遇到拦路虎了吧,让我瞧瞧。”“看来这道题是不简单。”同桌的眉头也皱了起来。周围的  相似文献   

8.
三·八妇女节过了,由于没送妈妈礼物,我内心非常愧疚。今天我打算送妈妈一份特别的礼物。今天我们数学要考试了,我打算送妈妈一个满分,对此我很有信心。老师把试卷发下来,我认真地做了起来。过了一会儿我就做好了,于是认真地开始检查,一遍下来基本没发现问题。突然,在我无意间把眼睛往下扫时,发现了一个错误,我立刻把它订正过来。当下课铃声响起时,我顺利地完成了这次考试。  相似文献   

9.
周建国 《教育艺术》2007,(8):17-17,16
德国科学家瑞琼曼曾做过一个拔河试验:拔河时一个人施加于绳子的力量为63公斤;增加到两个人时,每个人施加于绳子的力量为53公斤,下降了10公斤;增加到三个人,每个人施加于绳子的力量为31公斤,下降了32公斤.这就是"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惊,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0.
多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初探——兼评’97高考作文试题浙江/陈玲我曾经做过一次试验。事先准备了一组材料,是两则俗语:俗语①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俗语②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第一堂课我把俗语①提供给甲班,俗语...  相似文献   

11.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播放儿歌《三个和尚》)师:三个和尚没水喝,会怎样呢?生:会渴死的!师:你有什么建议?生:一人挑一天水。生:两个两个地轮流拾水喝。  相似文献   

12.
儿子的暑假作业有一个实践题是作为小记者采访三个大人成长的烦恼。我、姐姐还有老公都被儿子预约要接受采访。“妈妈,你先说说你少年时代有过烦恼吗?”儿子很认真地问我。看着他那一脸的严肃样,我觉得很可笑,但还是忍着,也认真地思考着。“少年不识愁滋味。我少年时代的烦恼很  相似文献   

13.
小时候,父母都给我们讲过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事。故事说一座寺庙里,来了一个小和尚,小和尚每天都下山去背水,日子过得很滋润。后来又来了一个和尚,这时小和尚不再背水,而是和那个和尚一起抬水吃,日子过得也不错。接着庙里来了第三个和尚,结果这三个和尚谁也不想去抬水,更不想去背水,这样三个和尚每天都守着空空的水缸,渴得嗓子直冒烟。为什么一个和尚有水吃,两个和尚还有水吃,等到再增加一个和尚的时候就没有水吃了呢?在社会心理学上,这种现象叫做“旁观者效应”,也称为“责任分散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  相似文献   

14.
《北京青年报》曾刊登过一篇报道,说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东坪乡51岁农民陈邦顺靠卖血供儿子上大学,为了多卖血,假造6个献血证, 4年来共给儿子6.35万元。儿子虽知父母卖血供他,仍不停地来信要钱。信中称:我的衣服和鞋旧了,需要200元买衣服和鞋,我想买电脑,已借了1800元;体育课没达标,要给体育老师送礼;今后3个月生活费  相似文献   

15.
“爸爸,我们的数学老师真好!”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一边吃饭一边得意地对我说。“是吗?”儿子很少评价他们老师的。“有什么特别的吗?”我故作吃惊地问。“前排有三个同学坐一个位子,老师把讲桌挪了一半对刘文说‘坐这儿吧’,你看老师多好。”儿子十分敬佩地说。“以往的老师没这么做吗?”“当然没。”儿子摇摇头。看着儿子兴奋的样子,我打心眼里感到高兴,为儿子庆幸,能碰到这样的一位好老师。我能想象得出儿子的老师挪出一方桌子时的那份自然,那份真诚,甚至还有几分随意,可是正是这种无意识的行为让我想到了一个词:习惯。老师对学生的爱已成…  相似文献   

16.
三个和尚的故事人人皆知,他们你推我,我推你,最后因没水吃渴死了。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有这样的"三个和尚"。 今天轮到小明、小东、小华值日了。放学以后,他们很快地扫完了教室,只剩下一簸箕的垃圾没倒,他们却争执不下。小明说:"我最先扫完地,应该由你  相似文献   

17.
《三个和尚》真是一部生动有趣而又富有教育意义的优秀美术片! 影片一开头就把我吸引住了。伴着清脆而有节奏的木鱼声,就出现了“一个和尚挑水吃, 两个和尚抬水吃”的字幕。当打出“三个和尚”四个大字时,木鱼声嘎然而止,我很纳闷儿:  相似文献   

18.
潘美汐 《作文》2023,(Z2):9-10
<正>每学期开学,我一拿到新书就会翻看地方课程《心理健康》。因为我喜欢看书中的小故事。印象比较深的是《分粥》这个故事。一开始七个和尚分粥时总是闹矛盾,后来他们想出了一个办法:每个人轮流值日分粥,分粥的人最后领粥。这样,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粥,每个人在分粥的时候都会分得尽量均匀。从这个故事中,我明白了制定规则的时候,应该让大家广泛、充分地参与讨论,争取制定出公平的规则。  相似文献   

19.
相信很多同学都会唱那支童谣:“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那你想不想知道,现在那三个和尚怎么样了呢?呵呵,就让我来告诉你吧!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也刮到了这偏僻的小山头上,庙里的三个和尚灵机一动,利用山上的古木、溶洞、庙宇、菩萨,竖起了“旅游胜地”的牌子,景点有花果山、白骨洞、灵霄宝殿……引得游人一拨一拨地往这山头上赶。不仅景点名称吸引游客,就连传说中的“三个和尚的故事”也成了卖点。“瞧,就是那三个和尚!”人们指指点点。三个和尚俨然成了明星——一个胖明星,一个瘦明星,一个矮明星。他们明白,现…  相似文献   

20.
80年前,鲁迅先生做过一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雄文,对旧礼教的绝对父权进行了无情的鞭挞,文中“若是老子的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的妙语,至今读来仍让人拍案叫绝。然而,斗转星移,时代变换。先生也许想不到,80年后的今天,“怎样做儿子”又会成为问题,并有讨论的必要了。开始考虑这个问题已有些时日了。近年来,我不断听到父母状告子女不尽赡养义务的新闻。好像是“多子多福”变成了“三个和尚没水吃”。那些有子无着、风烛残年的老人大多不止一个儿子或女儿,而这些子女拒不赡养的理由大抵不外这几条:或曰父母偏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