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幸在李庄同志领导下工作了十几年,他是我的领导、长辈、老师,也是我的同志和朋友.按说我应当称他"李总"或"李老师",但是报社早已约定成俗,众口同音,连工厂的工人都叫他李庄.  相似文献   

2.
我从北京大学(以下简称北大)图书馆学系毕业前,庄守经同志是系主任,到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图工委)秘书处工作后又承蒙他的教诲,因此在称呼时,我始终叫他"庄老师".图工委其他同志好像直接称他"老庄",没有叫"秘书长"或"主任"的,当年秘书处的工作氛围和庄守经同志的平易近人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3.
一第一位这样说——1988年9月5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建所10周年学术讨论会的开幕式上,原新华社副社长李普同志,作了极为精炼而精彩的发言,大意是:新闻研究所成立的这10年,新闻界让我高兴的事不多。但有一件事我特别高兴,这就是新闻界的年轻人成长起来了,孙旭培同志就是我的老师,这是我第二次在公开场合称他为老师。我这一生,写的检查比我发表的作品还多,今天,年轻人赶上了好时候。  相似文献   

4.
1993年11月7日,新中国第一代男播音员齐越同志与世长辞了。噩耗传来,令我震惊!啊,齐越老师,您走得太早了,您还不过71岁……我并非齐越同志的入室弟子,我之所以把他尊奉为老师,是因为他的作品和人品永远是我学习的楷模。  相似文献   

5.
今岁适值石煌远先生花甲,沅陵县政协以《我所认识的石煌远》为题在石先生的朋友中约稿,我便以《杯里能装洞庭水》凑了一个热闹。朋友们爱叫石煌远为老师,我则喜欢称他为先生。老师这个称谓太现代、太时尚,先生一词有经诗底蕴、藏游侠遗风,把石煌远叫先生可能更贴切。先生能喝酒,也爱喝酒,酒让我结识了先生。那一天(约摸是2003年的三四月份),常德市委副书记周用金同志吩咐我晚餐时陪他去接待一个文化界的朋友。路上,用金同志告诉我这位朋友是石  相似文献   

6.
一第一位这样说——1988年9月5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建所10周年学术讨论会的开幕式上,原新华社副社长李普同志,作了极为精炼而精彩的发言,大意是:新闻研究所成立的这10年,新闻界让我高兴的事不多。但有一件事我特别高兴,这就是新闻界的年轻人成长起来了,孙旭培同志就是我的老师,这是我第二次在公开场合称他为老师。我这一生,写的检查比我发表的作品还多,今天,年轻人赶上了好时候。当时,会场气氛很活跃、很轻松,而我,却怎么也笑不出来。“写的检查比发表的作品还多”,这是否是一个老记者一种特殊方式的血泪控诉呢?是否是一种灵魂深处的人格顿悟呢?抑或仅仅是一种调侃自己的幽默感?但李普同志的话看似平淡却奇崛则是勿庸置  相似文献   

7.
乍闻杜克老师遽然病逝,顿时惊呆了,一股深沉的哀痛袭上心头。20多年间与恩师的交往,宛然在目,令人无限惋惜,无限怀念! 我常常称杜司长为杜老师,因为我一直把他当作我的老师。1983年,我有幸参加文化部组织的外语培训,也是在那个时候我认识了杜老师。在培训班结业典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所结识的前辈作家渐次凋零。尽管文学之树常青,然目击文学前贤们的灵山之归,仍不免有点感伤,总爱写点儿缅怀文字聊作纪念。我喜爱恭称他们为“先生”,惟周而复我要谓其为“同志”。二十年来,我们的交谈或通信,他一直叫我“同志”,倒不全因此,因他确实是我们的“同志”。  相似文献   

9.
写作,对于我来说已有10多年的经历了。然而,使我从业余写作走上专业新闻工作岗位的真正原因,既有组织的培养,也离不开《广旺能源报》社的一位资深编辑10多年的关心、帮助和引领。这位老师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写作历程,在企业报干了20多年。他有着丰富的写作实践经验,并为广旺集团的百里矿区培养了一大批新闻写作人才——他就是广旺集团《广旺能源报》的总编辑杜华赋。尽管我和他现在已成为同事,但我更认为他是我在写作之路上前行的引路人。因此,一直以来,我都不善称他的职位,而更愿意称他为"老师"。  相似文献   

10.
我和于浮生相识好多年了,从打第一次见面就留下深刻印象,后来成为知心朋友,浮生小我几岁,但我平时称他为兄,有些场合我叫他老师,凭着我多年的了解,又依据朋友们提供给我的相关资料和浮生经常寄给我的他主持节目的影碟.今天我要好好说说他……  相似文献   

11.
在徐州日报社,一提到质量检查品彭震逸同志,人们都称他为报纸的“清砂工”。彭震逸同志经常说:“报纸是读者的精神食粮,质量高低对读者的思想影响很大。我把的是报纸出版的最后一道‘关口’,决不能让  相似文献   

12.
怀念郭治澄     
魏栋 《新闻前哨》2004,(11):76-77
郭治澄同志是我的老领导、好老师。他虽离我们而去快20年了,但他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踏踏实实做记者的形象,一直印在我心中。  相似文献   

13.
在新闻圈内,大凡熟悉冯英子先生的,都尊称他冯英老。冯英老是我的老师,因为建国前他曾任教于上海民治新闻专科学校(建国后并入复旦大学新闻系)而我是1947届民治新专的学生。虽然冯英老没有授过我的课,但称他老师是名正言顺的。然而,作为师生辈,在长期的交往中,我发现他大半是把我当作他的老朋友,而并没有认真地把我视为他的学生的。我认为这或许不是我的凭空忆想,比如,我如果隔了较长时间没有去看望他,一旦去了,相见之下,他会脱口而出:“喔。老兄您来了。”我之所以写下我的这种感觉,因为它可以充分说明,冯英老的为人…  相似文献   

14.
商恺同志是老一辈的新闻工作者,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的老领导。没有想到,具有这样“三老”身份的长辈竟然要我这个晚辈为他的新作《致青年记者的60封信》一书写一篇序言!当他提出这个希望的时候,我开始是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但是我深知他的为人,很快就理解了他的真心实意,便没有再做什么过多的推辞,就欣然应允了。  相似文献   

15.
敬爱的左漠野同志与世长辞了。我们这些曾长期在他领导下工作学习的同志,无不为痛失这位德高望重的好老师而感到无限悲伤。当年,漠野同志从抗日前线──八路军总部调回延安,到新华社国际部工作之后不久,便成为我国国际广播的创办人和主持者之一。从此,50多年来一直奋斗在广播电视战线。他为党的宣传工作,为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改革与开放所作的贡献,是永垂不朽的。我是50年代后期认识漠野同志的。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70年代末起,就一直在他的直接领导下工作。他的道德、思想、文章,给我的感召和教育很深很深。对我…  相似文献   

16.
祥科同志; 七月四日来信及名片收到,谢谢问候。称我老师,实不敢当。 要我为《新闻爱好者》写稿,手头正好有一篇分析杜甫诗歌的作品。杜甫是河南人,你们发表是合适的。抄出寄上,若不堪用,望能退给我。因年老眼力衰退(0.4)抄稿吃力。希谅。  相似文献   

17.
1988年11月,我到大理开会,遇见了广西教育出版社的程兴业老师。我挤到他身旁,向他问候,并向他询问:刘老师呢?怎么没来? 刘老师——广西教育出版社的刘名涛同志,原来是“广西人民”的,后调到“教育”任总编辑。1981年在庐山开会时,我在九江  相似文献   

18.
人民日报记者艾丰同志,最近到南通市为新闻函授学员讲课,我抓住空隙在南公园饭店访问了他。“艾老师,在您给函授学员讲课之前先给我们上一课吧。”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新闻学会第一届年会上,我又见到了大学时代的老师——方汉奇教授。二十二年前,他为我们讲授中国新闻事业史。那时,他虽然还没有教授的头衔,但对中国新闻史学的研究已称得上是权威了。现在,方老师已经六十岁了,满头白发,精神矍铄。在教学和研究之外,还担任了首都新闻学会副会长,中国新闻学会理事,他在本届年会上关于成立全国新闻史学研究会的提议,得到了不少同志的积极响应。我因为本身所从事的工作,自然十分关心这件事,一天晚饭后,我叩响了方老师住室的房门。  相似文献   

20.
6月30日下午,我到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开会,听到宋原放同志于当天凌晨去世的消息,简直有些不敢相信.因为4月份,我还给他打过电话,为准备写学林史话向他求证学林成立之初的情况,同时约请他作为韬奋出版奖的得主为纪念韬奋诞生110周年写一篇文章.当时问起他的健康情况,他和他的老伴沈老师都说还不错.我在电话中说,等您写好了,我来看您,并拿稿子.谁知道,病魔竟突然夺去了他宝贵的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